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
2009-04-17康淑敏崔新春
康淑敏 崔新春
摘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本文从双语师资培养和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辅助软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双语教学实施的问题,形成了操作性强的实践框架,以期为双语教学实践提供实证支持与参照。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09)02-0016-000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精通专业又通晓外语的新型人才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要素。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1]4号)中明确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特别强调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从此,高等教育开启了双语课程建设的探索之路。从课程特点看,双语教学使学科教学的语言媒介发生了变化:使用外文教材(主要是英文),用英汉两种教学语言讲授专业内容。从课程目标看,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注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显然,双语课程的目标定位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许多问题形成挑战。首先凸现出来的是双语师资准备不足的问题;其次是外文教学资源的匮乏问题;同时还有教学辅助软件缺失,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双语教学实践。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双语教学团队,开展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索研究,形成了操作性强的实践框架。具体如下:
1基于网络环境的双语师资培训与教师互助式专业发展
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其质量决定着双语教学实施的成败(王斌华,2003:30)。由于双语课程要求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中英两种教学语言授课,教师普遍反映,理解英文原版的内容没有大问题,但用英语讲课、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思想表达的游刃度和准确度上受限。为了更客观地了解双语教师的现状和专业发展需求,我们对全国10所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的双语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受过专门训练的很少,在被抽查的53位教师中仅有7.5%接受过正式培训,有过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的也只占13.2%。半数以上的双语教师(59.1%)认为他们“说”英语的能力相对较弱,课堂表达有时受限,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50.6%的教师认为自己“写”的能力基本能满足需要。他们普遍希望,能够参加定向培训,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能力与素养。
初步的调研使我们认识到,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特殊性,他们的成长需要“引领”与“推进”并举。根据特殊需求与专业发展需要,我们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引领、互助式”双语师资培养与发展模式(见图1)。
1.1E-Learning环境下的专家引领式师资培训
双语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教学能力(包括英语的表达、讲解能力,双语的交流沟通能力,英语资源整合及双语课堂管理能力等)。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讲,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外语训练,即使英语功底深,用规范地道的英语讲授专业课也有一定的难度。英语和汉语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语系,在文字形态、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用规则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双语的切换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很容易出现汉式英语的表达现象。因此,针对性强的英语培训对双语教师来讲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采取的是与强校合作基础上的E-Learning环境下的双语教师培训。E-Learning称为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是应用Internet、网络处理系统和其他技术支持与管理的学习形式(桑新民。2006:29)。学校与清华大学合作,于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间对全校80名青年教师进行了两期(15周)英语培训。培训选用了中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系统(CUTE 2: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 Training in English);该系统是由清华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和华威大学合作研发的培训软件,采取的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 80%)与面授(20%)相结合的形式。培训的内容包括三大模块:1)英语授课,2)国际会议组织、与会交流及论文宣读,3)英文写作。为保证培训质量,我们首先选拔了4名英语专业的教师作为辅导老师,负责全程在线指导与面授辅导。清华大学选派专家对辅导教师进行岗前定向培训,并全程宏观指导培训活动。多数参训教师反映,集中培训提高了他们讲英语的信心和写作技能以及用英语组织教学的能力。这充分显示网络环境下师资培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网络的双语师资培训,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引领下的自我促进的过程。这种形式的培训不仅拓展了教与学的物理时空,而且为师生提供了开放的心理交际环境,符合在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学员可以随时进入网络系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从学习资源库中自由选择、获取所需信息,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他们可以进入论坛(Forum)和聊天室(Chat room)等交互区域同辅导老师或其他学员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也可以通过面授学习环节解惑释难。此外,多媒体的超文本性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模拟课堂”、“主题沙龙”、“专题研讨”等活动为参训教师提供了较为真实的外语学习体验。这种多渠道信息输入、多感官刺激的学习方式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有助于学习者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投入学习活动;同时又可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并可以拓展他们各自的学习方式(Reid,1995:187—188),从而有效地吸收、领会语言知识和专业内容。再者,语言的习得需要必要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信息输入,学习者只有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与“输出”,才能逐步积累语言知识、形成语用能力。这正是双语教师必须提高的方面。
其实,集中培训的内容可根据教师需求而定。在线学习与面授的时间比率可以根据需要作必要的调
整。针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可采取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外籍教师或英语专业教师的口头和书面训练、课上面对面交流、课外在线阅读和电子交流以及有意识的外语思维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英语语感和英语运用能力;关于双语教学能力的提高,可采取专题讲座、小型说课、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课件制作示范、对话式问题诊断等形式,使教师感悟双语教学策略和技巧,形成“引领——体验——探索——提高”的发展模式。
1.2团队互助式师资培养
教师群体蕴藏着极大的智慧潜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钟启泉,2008:27)。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和智慧。双语教学的探索性质以及学科内单枪匹马的开课方式更需要团队的互助与合作,通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和教学案例分析、课件互评、教学设计探讨等活动,把集体的教学智慧转化成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再通过实践过程的消化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过程主要是运用反省认知理论,促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的过程(皮连生,2000:149),使教师在反思直接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性认识,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Posner,1989:12)。
我们双语课题组教研活动的成效充分证明了团队互助的作用。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有侧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侧重双语教学理性探讨和实践模式建构的;还有的侧重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与网络评价实施探索的。成员之间不定期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多数情况下通过网络环境完成,只有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涉及教学案例分析、措施制定、课件互评等),才召开碰头会进行深入的讨论。这种团队式协作形成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协作互助的平台或专业成长的生态,大家共同探讨双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分担困难或困惑,分享实施策略和教学技巧,在切磋探讨的过程中领悟教育理念,在实践反思中实现课堂教学结构重构。以教学策略运用为例,实践探索使我们分别形成了多种教学策略,包括信息呈现时使用的“视觉化教学策略”、内容讲解时使用的“知识联通教学策略”和促进学科知识内化时使用的“体验式教学策略”以及监控教学质量时使用的“多元评价策略”。经验交流后变成了大家的共识,进一步的实践探索提升了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达到了互为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1.3个人研修式专业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学习型职业,需要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不断增长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实现专业发展。
对于双语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外语易忘的特点常常使人感到由于疏于“耕耘”而产生“内存信息检索慢”、外语运用生疏的现象。因此,双语教师更需要具有较强的主体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需要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不断丰厚知识和能力。譬如,可以通过外文资源的在线查询、研读与利用,实现不间断的“外文复现”,丰富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专题研究和实际问题探讨,拓展专业视野和素养;通过实践反思,内化教育理念和知识,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虽然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始于个体的专业发展意识,但根基于良好的学校教研文化。学校和院系需要营造有利于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督导制度,使教师以双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为依托,通过集中培训、定向自修和集体研修的方式,逐步走向专业成熟,实现专业发展。
2基于网络与教育技术的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与支持软件开发
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依托和保证。虽然双语课程的教材是英文的,且教学语言也用英语,但是与传统课程相比,可利用的英文信息非常有限。如何开发和利用外文资源、解决资源匮乏问题成为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双语教学的需求,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我们通力合作建设丰富双语教学资源、尝试开发教学支持软件,为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性保障。
2.1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传统纸质的英文原版专业课程资源非常有限,且非常昂贵。对多数地方高校来说,在短时间内大量购置外文专业参考文献不太现实。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网络汇集了大量的文本、视听资料和教学软件等学习资源,形成了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何高大,2002:231-233)。同样,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人们由传统线性文本式信息检索转向非线性、超文本的资源海洋遨游(游泽清等,2005:429-430),由单纯的“学什么”转向多项的“从哪里学”(Siemens,2007)。这些为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建成了双语教学资源网络平台。
根据双语教学的需要和远程教学特点,网络平台采用开放的技术,力图架构一个丰富自主、开放交互的教学支撑环境。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双语教学资源和双语学习资源两方面的内容。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相互交叉,既可以满足教师间的交流与借鉴,又成为学生在线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平台。在教学资源方面,根据双语教学环节的需要,我们设置了双语课程链接、智能答疑系统、作业管理系统、师生交互平台、信息模块、网络化评教系统等网络教学模块。譬如,智能答疑系统(见图2),包括实时答疑和滞后答疑两种方式。学生出现问题时,可以利用关键词、语义匹配等查询常见问题库(FAQ),系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匹配,自动列出答案供学生参考;当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系统则会将问题送到答疑室的公共白板上,教师或其他学生可以做出适当的解答,并把问题和答案添加到数据库。系统将随着知识库的不断扩充而得以扩充与完善。
学习资源方面包括课程教案、论文资源、网站资源等。在论文资源和网站资源板块,教师收集大量的有关CAI的论文和网站,供大家查阅参考。通过点击网站或论文题目,可以进入相应网站和下载相关的文章。课程教案可以自由下载,方便自主学习。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摄取所需信息(Crossman,1995:264)。通过在线学习与交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他们学会通过双语媒介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
网络资源的建设有效地整合了双语课程资源,丰富了课程内容,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互助的平台,他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入学习共同体和学习资源,及时了解本课程方向的发展态势、关注本学科研究前沿,从而达到分享智慧、拓展学术视野的目的。
2.2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过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过程的整合是指将现代信息
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渗透到双语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与质量(Roblyer,2003:13—14),增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我们主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双语教学,推进教学手段的革新。具体说来,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将难以表述的理论或难度较大的案例等采用视觉化形式辅助讲解,把课程内容的难点和筛选的附加内容加工成多媒体教学资源(PPT、CD等),使教学信息条理形象,尽量减少学生因语言障碍造成的理解困难。我们的双语课堂教学几乎全部都设计了多媒体课件,相当一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有的还融入了音像效果。在课件的制作中,注重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复杂的概念具体化,尽量使教学内容可视、明了;同时,注意网络信息的添加,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另外,典型的课堂教学还录制了教学录像,以方便教研交流与借鉴,同时还把双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英语词汇、常用短语及课堂用语等刻录了光盘,以满足教师间的交流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种直观性强的教学信息展示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达成意义联想、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与重构。
此外,我们注重通过多种学习任务的设计将知识点与现实问题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进行能力转化,如利用外文资料进行专题知识的查询、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程序、进行数学建模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在实践探究中内化知识、发展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双语运用的实践者。
需要提醒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实践中应注意多种媒体并用时存在的干扰性,课堂上不恰当的运用(如“贪大求全”、“花哨零乱”、“照屏宣科”等)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造成注意力分散、干扰课堂互动与意义生成的现象。使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媒体信息呈现的多维性、非线性和交互性的优势,合理设计教学任务,使双语教学由单向知识传授向多维信息传播转变(鲁子问,康淑敏,2008:173)。但同时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注意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融合,避免出现为了媒体而媒体的现象。此外,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的引领应跟上,通过及时的沟通帮助学生化解难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双语学习辅助软件的研发
学生刚接触英文原版教材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单词,普遍感到耗时多、效率低。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一方面将任务分解,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英文单词的查询任务,共同扫除语言障碍。另一方面,针对外文单词学习缺乏语言环境的特点,课题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研发了《英文单词综合学习系统》。该系统以Visual Basic 6.0为编程语言,结合Ac—CeSS 2000,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语境化学习条件。首先完成了《c++程序双语课程专业词汇电子词典》的设计。随后拓展到《金属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其他双语课程,目前正在建设完善中。
该电子词典涵盖双语课程专业领域词汇和日常常见词汇,由查询模块、修改模块、添加模块及系统数据维护模块组成,具有词条释义专业化、简洁明了等特点。查询模块能够对双语课程中出现的词汇进行查询(见图3),如果找到了相关的词汇,就会显示出该词汇的音标、解释、同义词和反义词;若找不到,就会提示该词没有出现在词库中,是否要添加;修改模块能够对词库的单词进行修改、完善其解释;添加模块可以随时向数据库中添加词汇,不断增大数据库的词汇;系统数据维护模块可以把数据库的数据全部完整地显示出来,进行添加、删除等操作。双语词典的建设为学生双语课程单词的查询和学习提供了方便。
2.4双语教学支持软件——网络评价体系的建构
评价对教学实践起着引导和反拨作用。双语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我们更加关注评价对双语教学的影响。应该说,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其指标体系不完全适合双语教学。双语课程语言媒介的变更带来了新的教学特征,使得双语教学评价更加复杂。鉴于此,我们展开了对双语教学评价的研究,既注重双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又注意评价方式方法的改进。通过对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各教学因素的分析,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与语言媒介使用相关的评价指标(例如,英语授课比率是否在50%以上、双语切换是否合理、双语交流是否有效,等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语课堂教学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为了更客观地实施教学评价,课题组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建构了基于网络的双语评价系统,实现了双语课程网上评价。具体说来,我们采用了典型的网络设计技术ASP+Access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管理操作,同时引入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形成了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网络评价平台。该平台突破了传统评价的局限,可以允许多类评价主体进行同步或异步的网络化评教,并可以为被评者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为监控双语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保障。
3结语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技术人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既精通专业又通晓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要素已成为社会甄别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种形势下,高等教育开启了双语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然而,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实践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如何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培育合格的双语教师、建设充足的双语教学资源、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开发教学辅助软件等,已成为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支持、网络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资利用的资源和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不断探索双语教学规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逐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