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走到分水岭
2009-04-17萧兰
萧 兰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不会是空泛的,暂时出现调整只能是继续投资的理由。
艺术无疆,世界大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古到今,有着“天朝大国”基因的中国艺术家们生来就具备国际化的眼光。正因如此,中国新生代艺术家们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号准国际艺术投资市场的脉搏,凭着被许多国人视为“垃圾”的中国当代艺术,成就了“先富起来”的群族,实现了连两方艺术大师也难以实现的“当世荣”。
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过去几年在国际上得到的青睐,是因为艺术家们主动或被动地屈服于西方语境,刻意为国外投资者提供收藏的理由或炒作的空间,这种国际化颇有瑕疵,那么2009年将会是中国艺术市场完美国际化的开编元年。
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投资人借助人民币升值走向世界,中华文明重新成为与西方文明抗衡和互补的一种力量,而首当其冲的那股力量就来自中国谓境、最直接表达中国元素的中国艺术。也就是说,在世界舞台上,中国艺术将逐步摆脱西方语境的束缚,回归到自身文化怀抱。当然,这里的中国文化已是与时俱进,包容了太多国际化的因素。
因此,2009年将是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投资的分水岭。
2009年之前,“中国的就是国际的”——中国太需要世界的认同和接受,连最清高的艺术家都不得不屈尊做SHOW,只为争得世界市场的一席之地。当然这样的争取是有必要的,仅凭着这必要性,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就不会是空泛的,暂时出现调整只能是继续投资的理由。价值回归也好,泡沫挤出也罢,都不能抹杀掉张晓刚等人让世界认识中国所发挥的作用。
而2009年以后,“国际的就是中国的”——中国真正重新开始以大国心态去认识世界,投资人开始以自信的、中国语境对艺术品做出价值判断。同时会有更多的世界艺术品进入中国投资人的视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更多的国外艺术机构(包括基金、画廊、拍卖行等)进入中国,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甚至将有关亚洲艺术的部门移师中国,与之同来的还有国外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投资者开始不满足于容量尚狭小的国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收购或收藏艺术品,包括因金融危机而回流市场的西方艺术珍品。
就2009年这一年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品将以国内为主市场,并将面临国内投资人的重视审视和定价。毋庸置疑,在市场走低时,投资人持币观望是种选择,但同时或许成为低价买入的时机,总体而言,今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会比较平缓。中国传统艺术品方面,比如古代书画、近代水墨、明清瓷器、中国传统写实油画等,则有望继续上年的路径——好东西只要出来就一定有买家出手接盘。这一年对大多数投资人来讲,是“因邻家危而生自己机”的一年,只要摸得清各自的家底,沉淀下心情锻炼眼力,就一定能在市场调整中寻得宝贝,或收藏,或投资,或两者相宜。
艺术家们在2009年还应肩负起娱乐大众的责任,毕竟金融海啸下,人们对未来的担心还是需要安慰和平复的。建议机构投资者更多地关注行为艺术这一艺术门类,以博得大众眼球的方式推广和宣传自己,让行为艺术家们更好地娱乐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