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读
2009-04-16徐秀春颜美红
徐秀春 颜美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与呼吁。
3初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信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学生自由读全文,体会雷利的心情,并用一两个词加以概括。
3全班交流,形成板书:自豪与崇敬巨大的悲痛真诚的担忧热切的呼吁
二、细读课文,体会悲情
1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加上批注。
2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并抓住关键词,多角度、多层面交流,体会雷利为拥有优秀的、令人崇敬的爸爸的自豪心情。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3过渡:如此优秀、如此令人崇敬的父亲,却不幸牺牲在维和战场上,这怎不令人悲痛!
引导学生交流,感悟作者的“巨大悲痛”。
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刘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1)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如约”“蓝盔”的含义。在上下文对比中,在爸爸去时和回时的对比中,感受强烈的丧父之痛。
(2)“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手捧鲜花迎接父亲归来的雷利,你会怎样,甚至还会怎样?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3)引导学生带着悲痛的心情朗读体会。
①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声声和平,“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
②指导朗读“和平!和平!和平!”
③引导学生读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三、点题明理,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可敬可亲的父亲倒下了,才华横溢的父亲为维护和平而壮烈牺牲了,可那可恶的战争停止了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5、6自然段。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汇报交流:
学生齐读,然后引导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娇嫩的“和平之花”。
2多媒体播放战争的画面,教师配乐旁白。
3学生自由练笔,写下心中所感,并展示交流。
4师:同学们,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我们还要通过国际社会来呼吁。(指名读第7自然段;全班同学齐读;配乐齐读)
四,整体回顾,深化认识
1讨论交流:文中写到自豪,写到崇敬,写到悲痛,写到担忧,也写到呼吁,可为什么单单要以“呼声”为题?
(①孩子都爱自己的父亲,小作者希望地球上的每个孩子都不要因为战争而失去父亲。②因切身体会丧父之痛,而倍感和平之珍贵,因而产生真诚的担忧。③巨大的悲痛、真诚的担忧,最后凝结为对世界和平的热切呼吁。表现了小作者已从自身的“小爱”,升华为对人类的“大爱”。)
2师:同学们,这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设计评析]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解文本内容,而阅读教学则不然,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课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换句话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并逐渐转化为阅读能力。但阅读方法的习得并不是靠教师的传授和灌输来完成的,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发现,而后在提升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的运用,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应努力实现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展开过程的统一。本教学设计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统一”。
一、宏观:整体——部分——整体
“整体——部分——整体”是宏观把握阅读过程的一般方法,应为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上述设计根据此方法,安排了相应的三大板块的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体会,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带着任务默读全文,并通过交流将小作者雷利在信中表达的心情予以呈现:自豪与崇敬、巨大的悲痛、真诚的担忧、热切的呼吁。《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封表达小作者复杂心情的书信。教师通过引导孩子初读体会心情的几个方面,就比较好地感知了文本整体。
第二板块:细读部分,深入体会。根据“整体感知”体会到的几方面“心情”,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通过交流。深入体会小作者的内心。
第三板块:整体回顾,深化认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文中写到自豪,写到崇敬,写到悲痛,写到担忧,也写到呼吁,可为什么单单要以“呼声”为题?表面上是对课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文本整体的回归。
二、微观: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使阅读走向深入。教师在本课教学的“细读”部分中,根据文本含义深刻句子的不同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初步习得了理解句子的几种代表性方法。一是抓重点字词。如“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引导学生抓住“精通”“四国”和“硕士”等词语,体会雷利的自豪心情。二是联系上下文。如“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蓝盔”和“如约”,分别发问:“哪顶蓝盔?”“如什么约?”在上下文对比中,在爸爸去时和回时的对比中,感受强烈的丧父之痛。三是介入背景材料。如“和平之花”部分。教师及时通过多媒体介入材料,呈现战争的罪恶,帮助孩子理解“和平”的“娇嫩”。四是朗读悟情。重点体现在最后的“呼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