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酝酿与突破

2009-04-16

国际市场 2009年7期
关键词:上海建设

张 娟

清晨,阳光下的黄浦江,风姿绰约。虹口区东大名路以南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大楼,晶莹剔透。江对面,是拔地而起的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这两座大楼,珠联璧合,互为犄角之势。

黄浦江穿城而过。上海的胸襟上,镌满了这条大江的历史与回忆。

历史的上海揭开对外贸易的面纱

黄浦江入海口,一艘古代沉船揭开了神秘面纱。经水下考古人员艰难探索,从沉船上打捞出了千余件元代青白瓷、青花白瓷等珍贵文物。据此考证,元代或更早以前,上海就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瓷器出口口岸,与日本、朝鲜以及南洋等国家和地区有了贸易往来。

上海在清代时虽然已经是我国重要的转口口岸,但与广州相比,上海在清政府眼中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主的小镇。当英国人提出要把上海作为通商口岸时,清政府认为,上海既不产稻米,又不产丝绸,风水也不好,既然这样,那就将上海“赏”给洋鬼子吧。

1840年,鸦片战争的枪炮洞穿了中国大门。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随着西方各国的商人、冒险家、淘金者的蜂拥而入,租界日渐繁荣,大批外国商船涌向上海。据史料记载,1853年,上海对英国的进出口值已达1720万美元,超过了广州的1050万美元。

悠长的汽笛声响了起来,一艘体量很大的外国货轮驶进了十六铺码头的主岸口。这艘体长数十米的货轮停在码头,烟囱还在冒着灰色的烟雾,洋纱洋布、五金小百货等源源不断地从船上卸下,运往码头,生丝、茶叶、羊毛、牛皮等中国土产品装上了这艘船——这是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十六铺的一个最为普通的景观。上海襟江带海的地理条件,使得“一切外国轮船,不论其最后的目的地是哪,都要先开到上海”。在外国纺织品和鸦片大量输入的同时,我国的茶和丝等土产品也开始源源出口。

上海开埠仅30年,上海的进出口货值、征收关税总额和进出境船舶数均占中国首位。1864年到1873年左右,上海的进出口值占全国的59.8%。此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已悄然由广州转向上海。

上海的外贸带动了埠际内贸,成为全国内外贸的重要集散地,由此确立了全国贸易中心的地位。而与此同时,以往十分兴隆的老城厢开始式微,对外贸易成了上海的“核心经济”,航运、银行、保险等服务业也开始独立发展。

沉寂中的“远东第一都会”步履蹒跚

20世纪初,中国走进了破旧立新的大变之世。此时,上海再次站到了历史的前沿:1913年的对外贸易比前10年增长6 3%,占全国的42.12%。美、日、英、比利时、瑞士等外国资本重新进入上海,或建造船舶,或涉足电器、铁路器材、汽车零件、铝材、毛纺织、印染颜料、油漆、西药、糖果饼干、肥皂、印刷等行业,规模都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30年代中期,上海工业总额约占全国的40%,工人人数约占全国的43%,国内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50%,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技术装备、企业管理,都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同时,新的工业门类不断孵化而出。

上海,渐渐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一块重要基地。同时,上海的贸易中心功能也进一步发挥:彼时,外贸总额占世界的1.1%,贸易量超过中国香港、日本横滨等亚洲主要贸易港口。

上世纪30年代,上海一跃而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对外贸易的活跃和兴盛使上海成为中国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货币交易中心和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上海有商业批发企业8300多家,约占全国的1/3,60%工业品销往全国各地。上海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纱布交易所和中国机制面粉交易所,区域经济网络遍布全国。1935年,上海有银行机构182个,另有11家信托公司、48家汇划钱庄、3个储蓄会和1家邮政储蓄金汇业局,并且建有远东最大的外汇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和证券市场。

而早在1914年,南京路已经成了远东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梦想着在南京路创造中国的商业神话。那年8月的一天,澳大利亚华侨商人马应彪坐着高级轿车来到这里。虽然马应彪已经派人来南京路实地考察了两次,但他的目光中仍然有一种焦急,他在心里不断盘算:这条商铺云集的南京路,还有没有地方适合建造一座百货大楼?

南京路没有使马应彪失望。

1917年10月20日,南京东路690号。由马应彪投资建设的先施公司正式开业。这一天,商店门口人声喧哗,热闹异常,人们摩肩接踵,南京路为之堵塞;在公司的各大商场,人们趋之若鹜。先施公司的开张,带动了附设的东亚旅馆的经营,设备一流的东亚旅馆,设有豪华舞厅,吃、喝、玩、乐、住,顺带购物、消费,都在一座大楼内。

马应彪在商业上的大胆开拓,激励了中国民族资本家与之竞争:1918年9月,郭琳爽先生在南京路627号投资建设的永安公司开业;1926年1月23日,华侨刘锡基、李敏先生在南京路720号投资建设的新新公司正式开业;1936年1月10日,澳洲华侨蔡昌先生在南京路830号投资建设的大新公司正式开业。

号称“环球百货”的四大公司,开创了中国民族零售商业的先河。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坎坷,它们至今仍然是南京路商业街的脊梁。

这时的上海,已经成为贸易、金融、货币交易和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远东第一都会”的历史地位。

遗憾的是,历史的荣耀也有断链的时候。萎缩的贸易量,破旧的城市面貌,逐渐使“阿拉上海滩”芳容不再。其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沉寂,使上海落伍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名城。

上海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蹒跚的对外贸易步履越来越沉重。

上海离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有多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新一波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在小平同志“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精神的感召下,一度踟躇前行的上海,鼓足勇气,高扬风帆,对外贸易的窗口开得越来越大。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上海的货物贸易额从1995年的190.2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221.38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10倍以上。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更是打造出了一个风姿绰约的上海滩。世界500强、各大金融机构与跨国集团,以及台商企业纷纷蜂拥而入,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外滩,昔日的繁华与风姿开始若隐若现。

然而,放眼全球,上海与国际尚有不小差距。目前,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只及我国香港的1/4、日本东京的1/10,日外汇交易量只有英国伦敦的千分之一,商品批发销售额只是美国纽约的1/6;上海国际转口贸易额占比只有4%,与我国香港的75%和新加坡的35%相距甚远。近年来,上海尽管着力发展服务业,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50%左右,2008年也仅为53.66%,这与纽约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有着不小差距。

纵观历史,当年的上海之所以成为远东

国际贸易中心,除了庞大的贸易量,在相当程度上靠的是宽松开放的贸易环境、商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而强大起来的民族资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繁荣。2007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排行榜中,东京有50家企业进入,从而成为拥有500强企业最多的城市,纽约和伦敦各有22家企业,但上海只有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且这两家企业是国有制造业(上汽集团和宝钢),并以国内市场为主。国企强势,外资林立,加上综合商务成本不断攀升,创业期的民营企业,不得不“另谋高就”,“阿里巴巴”的离弃一次次地刺痛了上海。

2009年2月24日,上海的一份统计报告用“罕见下滑”形容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2.7%”,这个用词是颇值得思量的。自1992年以来,上海连续16年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2.2个百分点。

这是上海第一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的战略构想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步伐开始扎实推进。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对上海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就已作了战略构想。他说,如果政策对头,不出什么大问题,至多30年可以把上海建成商业、金融、贸易、高科技、信息的综合性国际中心。

2001年,国务院明确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

2004年7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上海时指出,希望上海把未来的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现在,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有了实质性突破。纵观历史,可以清晰地发现,上海之所以从一个沿海小镇,迅速崛起为远东乃至亚太地区的国际大都市,国际贸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际发展历程而言,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与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可以说,国际贸易中心是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

现在,距离邓小平提出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目标已经过了18年。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案正在制定当中,但是与深港相比,上海慢了。更何况,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中国有句古话,“开弓没有回头箭”。历史和现实的要求,使我们必然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长江的出海口,看一看上海这个“箭头”的功力与作用。上海,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远东大都会,对于世人的魅力仍然是无法抗拒的。

国际贸易中心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2009年“上海市商务工作会议”上表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今年必须破题,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工作将成上海商务工作的重点。据悉,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把上海打造成基本形成口岸货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国际展览与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市场流通中心、国际购物中心。

软件“瓶颈”在寻求突破的同时,各种铺垫正在悄然进行。为了落实内外贸一体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上海市商务委协调下,上海市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口岸办、金融办、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等部门成立了贸易便利化领导小组,解决流通体系中所出现的问题,要把上海的国际贸易环境建设成为效率最高、商务成本最低、透明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尘埃落定,浦东新区成为主要载体,上海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内,三维合成动画展示了建成后虹桥枢纽的壮观景象:新航站楼前排列着密密匝匝、或候客或驶向跑道的飞机,高速列车飞驰而过,从航站楼到高铁站到地铁站的旅客川流不息,错综复杂的高架道路与枢纽紧紧地无缝衔接。

虹桥枢纽将成为上海大交通不可替代的选择,而其所在的虹桥商务区也将成为中外商务人士的不二之选。虹桥商务区涉及长宁、普陀、青浦、闵行、嘉定等区,目前各区已经推出了相关规划,全面接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长宁区区委书记、区长卞百平表示:“这个地方将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领域、对接长三角的贸易平台,是长宁区当前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随着虹桥枢纽的在世博会之前建设完成,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中心方案也在加紧推进中,来自上海市商务委网站的消息,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课题的框架和内容已基本成熟。

对于人们记忆中的大上海来说、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也许只是它重现历史辉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未来的上海能够拥有的选择、梦想与荣耀,当然远不止于此。地要的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还有可以预见的非凡的将来……

猜你喜欢

上海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