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几件事

2009-04-15沈传亮

党史博览 2009年4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邓小平市场经济

沈传亮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很多人把计划经济体制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之初,中共中央对僵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反思,重新认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1979年至1992年十三年的探索,渐渐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间,经历了很多曲折,也发生了很多故事。

“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7月,被毛泽东称为“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有意识地调整经济发展思路。1978年1月,在同四川省领导同志谈农村和城市政策问题时,邓小平指出:“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农村政策、城市政策中央要清理,各地也要清理一下;零碎地解决不行,要统一考虑。”这实际上点出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弊端,也表明了要对旧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意向。

1979年,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邓小平大胆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后来,他还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但邓小平在这段时期还是认为应该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直到中共十三大前夕的1987年2月,邓小平在同一些领导人谈中共十三大的筹备和十三大报告的起草等问题时,才明确提出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了。他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至此,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有了一个根本的看法,就是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是方法了。但这一想法还没有得到全党一致认同,几年后才得以广为流传。

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四个字谈了六年

众所周知,中国是经过了15年的艰苦谈判,才于2001年12月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话来说,就是“谈得黑发变成了白发”。在这一谈判过程中,就曾经因为四个字谈了长达六年。这四个字就是“市场经济”。

在1986年刚开启复关(即恢复中国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缔约国地位)谈判阶段,中国的不少“新名词”让西方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当时谈判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国不敢承认自己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当时中国对外称实行“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商品经济体制”,外国人不了解是什么用意。美国代表曾在审议过程中直截了当地说,他们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经济体制,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没听说过还有一种“商品经济体制”,要求中方明确回答中国到底是哪一种经济体制。我们自己讲不清楚,讲来讲去,越讲越糊涂。最后西方谈判代表就问一个问题:“中国搞不搞市场经济?”

当时,参与谈判的中方代表迫于国内政治氛围,谁也不敢讲。一直到1992年,88岁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也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中国代表团才对其他国家的代表讲,中国也是搞市场经济的,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但即使这样,在当时的日内瓦还是引起极大轰动。会议当即作出决定,结束对中国经济贸易体制的审议。从此,复关谈判进程不仅重新启动,而且步入了市场准入的实质性阶段。此时,距中国提出复关申请已有6年光阴。

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从当年7月起,中国由复关谈判转为加入世贸组织谈判。

“体改委好好研究一下,向中央提个建议。”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在社会上引起新的争论,加上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更引起了一些人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主张以“市场取向”的改革的种种责难和批判。改革何去何从,中国确实面临着一个重要历史关头。

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的陈锦华后来说,那是他一生中面临困难最大的一段岁月,当时的感受是“左不得、右不得,急不得、慢不得”,压力特别大,体重减了20多斤。

1992年4月1日晚上11点钟,陈锦华接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打来的电话:“现在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下一步该怎么办,大家都在等待,也有点着急。体改委好好研究一下,向中央提个建议。”陈锦华迅速布置召开了相关研讨会。

4月5日,体改委邀请广东、江苏、山东、辽宁、四川五个省的体改委主任,到北京专门座谈下一步改革的设想,主要议题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会议开了三个半天。大家一致表示,党的十四大应该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有所突破,应当明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陈锦华亲自起草了会议报告,直接送给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

6月9日,江泽民来到了中央党校。当时,中共主要的省部级干部大多在这里学习。江泽民向他们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建立新经济体制是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他说他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

三天后,邓小平同江泽民谈话时,对江的讲话表示赞成。他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邓小平的大力支持,对于力图推行市场经济的江泽民来说十分重要。这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正式作出决议,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前,找我谈了一次话。”

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曾就确立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一事这样回忆说:

十四大报告起草时,我有幸参与工作。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我们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归纳了各方面的意见,整理成三点,也就是1992年6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中讲到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三种提法,即: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这三种提法,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前,找我谈了一次话。他倾向于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问我的意见。我说这个提法好,赞成这个提法。同时,我也提出一个意见:假如只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提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有计划”这方面可能容易被人忽略,有计划对于社会主义还是很重要的。总书记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我觉得总书记讲得很好,讲得确实是对的。可见,当时对于采用什么提法,中央是比较慎重的,多方面听取了意见。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市场经济建言献策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为改善中美关系作出过突出贡献,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件事上也曾起过积极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体改委举办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基辛格发来论文指出:在当前迅速变化的世界中,没有比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个题目更重要的问题了。

基辛格表示,他很赞赏中国政府不失时机地主持了这一研讨会,并提出几点看法:第一,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粹的市场制度和计划经济。他举例说,美国无疑是所谓最开放的市场经济,但政府仍在一系列的部门(如石油、天然气、电信等部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相对集中的经济向更多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的转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第三,任何国家都不能不考虑其独有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他说,一个改革方案在某个国家运转很好,但在另一个国家则可能行不通。道理很简单,没有两个一样的国家。他同时认为,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确有一些共同点可以考虑。他讲了七个共同点。

基辛格的结论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周围的经济生活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变化的趋势错综复杂,但中心是朝向市场经济。似乎可以说,世界各地的领导人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总的来说,市场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向市场转变的目标被广泛接受,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同试图改革的国家一样多,显然,没有一个“通用”的办法。改革过程必须与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一致。

基辛格的这篇文章,被陈锦华直接递交给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基辛格的上述意见得到了重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月17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坐着专列开始了南方之行,第一站是武汉。1月19日,到达深圳特区。深圳是他的杰作,但有人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的象征。邓小平出现在深圳,极力称赞这个城市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样板。他在南方一直呆到2月中旬,先后到了深圳、珠海、上海。一路上,他发表了很多重要言论,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邓小平把反对改革的人比喻为“小脚女人”。

在这次视察南方过程中,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冲破了长期笼罩在中国人头上的计划、市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迷雾,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手段性质,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月28日,中央发出《关于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将邓小平谈话的要点迅速传达到全体党员干部。3月26日,一篇以邓小平考察深圳为内容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刊发在《深圳特区报》上,通讯很快被新华社和国内各大媒体转发。3月底,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关于邓小平视察南方的新闻纪录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公开了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内容。5月16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对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作出进一步部署。邓小平的谈话与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思路不谋而合。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由邓小平开创,其继任者进一步推动的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几年的初建,已经显示出相当威力,机制也在日益完善。以下的几组数据能够表明这一点:

1989年至2001年,国有企业户数由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各种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03年的33%以上。

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工业品指令性价格仅限于五种,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企业普遍实现自主生产经营。

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证券市价总值超过4.5万亿元,市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的流通方式正在兴起。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渐被打破,整顿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

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到2002年底,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47亿人,是1990年的两倍多;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超过5462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超过1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覆盖面达9400万人。

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也在加快。从商品率看,目前粮食、蔬菜类产品已超过30%,畜产品、水产品超过50%,水果接近90%。据中国学者研究测算,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60%。

30年的改革开放史表明,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了沧桑巨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必须做的下一步工作。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邓小平市场经济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红色读物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