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2009-04-15韩春丽
韩春丽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就发展了关于音乐与社会、乐与礼的关系的思想。这时期的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使儒家音乐形成了受制于礼,强调音乐与社会政治、道德的关系,出现了重教化轻娱乐,真、美服从于善的主体风格。此时儒家的代表人物都相继发展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更加丰富了古代音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音乐思想,为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关 键 词:儒家 音乐美学 礼乐思想 发展演变
一、音乐美学是音乐与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人类创造了诸多文化财富——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音乐也是其中的一支。那么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音乐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首先提出的。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美学本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音乐实践,主要是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问题,以及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等作为研究对象。音乐美学的特点就在于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一方面,音乐美学需要运用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音乐艺术中的美学问题。另一方面,音乐美学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其中历史音乐学是它的一个分支。这就要按照时间顺序,研究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在我国,音乐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音乐的历史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即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下面将重点谈一下音乐美学在百家争鸣时期的发展。
二、儒家音乐美学的发展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即公元前5世纪初至公元前3世纪末。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期。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也蓬勃发展,其特点是南北音乐互相交流,音乐生活大为普及,演唱演奏技艺及人们的欣赏水平迅速提高。与此相应,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
先秦儒家首先要提的人物就是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中国音乐文化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第一,提出“尽善尽美”(《论语·八佾》)的审美理想,即明确区分了美、善,肯定了美的独立意义。孔子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第二,孔子评《诗经·周南·关雎》,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规定音乐中的情绪的表现必须适度而不过分。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都要对情感加以一定的节制。第三,提出“乐则《韶》《武》,放郑声”(《论语·卫灵公》)的正乐主张,他认为采用雅颂旧乐还是郑卫新声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可见,当时的雅乐所处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第四,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启发人们)、“观”(考察社会)、“群”(协调关系)等的作用。
其次是孟子(前372—289),他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告子上》),认为天下人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美感,所以圣人和凡人在这方面只有先后之分,而无贤惠之分。同时,孟子提出“乐之实,乐斯(指仁、义)二者”,认为音乐应该是人感情不可抑制的自然流露,音乐所表现的不是对其他事物的喜悦之情,而是对仁义之德的喜乐之情。他又提出“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的命题,这是要求统治者的音乐娱乐不能以加重百姓负担为前提,政和、人和才能乐和。
再就是荀子(约前313—前238),他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荀子从“礼”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中和”。“中和”必须以礼为本,又以“中和”为准则对音乐进行取舍。《礼记·乐记》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又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可以从中抽取合理的东西,那就是天地之和以及天地间多种因素之和,才能化生百物。同时,荀子极力反对墨子的“非乐”思想,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的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乐记》提出了音乐美学思想,如“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因此,这里也把礼教放在首位,认为思想与品德在音乐的美学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成熟的标志便是提出“中和”“礼乐”这两个范畴。在内容与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和”放在第一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是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会作用。这种思想就是礼乐思想。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的特征,要以礼为规范。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思想的光辉起点。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计划课题《民族视角下的高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析》,论文项目编号为11522057)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出版社,1986.
[4]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艺术系
(责任编辑: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