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歌的劳动号子山歌与小调
2009-04-14康丽
康 丽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常见的音乐表现方法和音调性格特征,分别阐述了劳动号子、山歌、地域性小调的艺术特征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民歌;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音乐欣赏中。民歌部分是主要的,也是很丰富的。民歌是优美旋律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歌,这些民歌以其不同的体裁样式、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了该国家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民俗、性格、气质。同时,民歌也是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歌,不仅是音乐素材的宝库,也是艺术欣赏的珍品。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托尔斯泰则从民歌中看到了民族的创造力量。民歌是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的集体创作,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简单地说,民歌是人民“我唱我心”的东西,所以,情感直挚,朴实无华。人民喜爱自己的创作,使之得以口耳相传,边传边改,最后变成了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就成了佚名之作。民歌种类很多,根据其常见的音乐表现方法和音调性格特征通常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三类。
一、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不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唱,仅仅是为了配合劳动而歌唱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简而言之劳动号子就是劳动歌。劳动号子历史悠久,是其他各类民歌音调的根源和基础,也是整个民族音乐的基础。劳动号子节奏性强而规整,保持与劳动节奏统一。劳动号子有独唱、齐唱、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形式。其中以“一领众和”为最基本、最典型、使用最多。号子中“领”与“和”常常是高低呼应。领部曲调高昂有力,较灵活自由,带有号召性和鼓励性,唱词是号子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和部”音调沉着。刚劲有力,音乐较固定规则,常是固定音型的重复,或是运用模拟手法重复领唱的音调,或是将领唱音调加以发展。
劳动号子有很多类型,如挑担号子、舂米号子、拉纤号子、行船号子等,都和它的劳动节奏紧密配合,真实反映了号子对生产劳动尤其是重体力劳动起的组织、指挥、鼓舞、调节精力的作用。
欣赏号子时,注意体会它的律动性,及固定的节奏和粗犷的音调。
二、山歌
山歌也叫山野小曲。它是劳动人民在高山、丘陵、田野等自然环境中,砍柴、割草、放牧、插秧等劳动时,触景生情,随意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歌曲形式。
山歌和劳动号子一样,都与劳动密切相关,歌词都是即兴创编。只是山歌的节奏在音乐形式上比劳动号子更自由。曲调多高亢、嘹亮、激昂奔放、音域宽、旋法跳动大,节奏极为自由富于变化,拖腔较长,衬词衬句使用得多。自由延长单用得较频繁。句幅相当大。山歌以高亢程度大体可分作高腔、平腔、矮腔。
山歌种类多,一般按照演唱的特定环境可分为山歌、牧歌、田歌。如《槐花几时开》、《我的山歌牛毛多》、《拨根芦柴花》等。山歌的歌种主要有信天游、花儿、客家山歌、山曲等。
三、小调
小调即“里巷之曲”,又称小曲、小令、时调或俗曲。山歌在山村,小调则多有点几城镇意味,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演唱的一种歌曲。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唱。有时也有乐器伴奏。
小调源流久远,有的曲目早已被世界人民所熟悉,像《茉莉花》、《凤阳花鼓》、《康定情歌》等。其中《茉莉花》早在18世纪末就流传到西方,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吸收于他的歌剧《图兰多特》中去。
在我国,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类就是小调,与劳动号子与山歌相比较,小调已完全脱离劳动的制约,趋向于独立和、完整的艺术品类。
小调曲调婉转流畅,表现力较强,能生动刻画人物个性、气质和神态。它的音乐通俗规整,音域不宽,适于不同年龄不同声区的人演唱。所以在普及方面小调流传范围也是最广泛的。
我国小调旋律的产生,与各地区的地形、地貌、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方言等是紧密相关的。
1.东北地区小调:旋律粗犷豪放、活泼风趣优美朴实。它的特点是与所处平原地区气候寒冷、性格直爽豪放有密切联系的。东北小调善用四季、五更、十二月、对花、绣荷包等传统形式来再现生活中的各个侧面。
2.江南地区小调:江南山清水秀。风景明媚气候较炎热是我国鱼米之乡。江南人性情温和、情感细腻,所以小调的旋律素以优雅、婉转、清丽而著称。
3.河北地区小调:地处中原,可接触社会和生活各个侧面。因此内容深广,表现手法千姿百态。如抒情小调旋律流畅,节奏委婉细腻:叙事小调质朴简炼、句逗清晰;节日小调明快活泼,多用对句,气氛热烈:诙谐小调活泼爽朗、风趣幽默。
4.河南地区小调:是多民族省份,由于地理条件。劳动生产生活情况及地方语言、风俗习惯不同,形成各式各样的民歌艺术。有结构精练的乡土风味的地方小调,还有优美细腻的丝弦与歌舞小调。
民歌除了这三类以外,也可以再细分为歌舞、风俗歌、仪式歌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了不少新民歌,如《东方红》、《解放区小唱》、《绣金匾》等。另外民歌曲体都较少,多为一二段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民歌具有多种文化知识和民族特色,音乐欣赏中要注意把握。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