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获奖
2009-04-14张若愚
张若愚
第一,诺贝尔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不同。只要是评奖就必然要有一个评选标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是以人为本,主要是看文学作品是否反映了人性的善与恶的方面,借以启发人们向善,这是一个事关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精神文明推演的大题目。而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虽是以人为本,但主要是看文学作品是否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与现实,人在这个大潮中是如何变化的,这当然是一个中国化的标准。二者有全局与局部的区别。同时,在现代社会,无论西方人怎么修饰,评选文学的标准内面都有某种政治因素标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发展不同,社会风貌不同,民族欣赏文学的习惯不同,对文学作品反映的现实的好恶不同,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肯定不同。这恐怕就是能获茅盾文学奖,却获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反过来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也未必能获茅盾文学奖。
第二,中国文学还没有真正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向世界开放,经济产品走向了世界,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但中国的文学作品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中国精神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与交流频率过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意识为世界了解太少,甚至远远不够。同属东方文化圈的韩国、日本,其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输出占到国家GDP的10%左右,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输出在国家GDP中能不能占到1~2个百分点,都令人怀疑。这就是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人家就不了解你,怎么去评价你呢?所以有人说,中国的精神产品不输出,充其量只能成个经济大国,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
第三,获奖与否不是评价作品的根本。中国的许多优秀精神产品,像《三国演义》、《孙子兵法》、《黄帝内经》、《论语》等,它们虽然都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至今仍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欣赏,甚至研究都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伟大的作品。因此,不能把获奖与否看得太重,真正伟大的精神作品是无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