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情缘 志在千里
2009-04-14贾美玲王洋王曙明
贾美玲 王 洋 王曙明
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历史悠久,始于1913年,2003年组建成大豆研究中心,是“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公主岭分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评估中进入“百强”。
目前大豆研究中心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大豆研究中心设立大豆遗传育种、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大豆栽培四个学科,下设杂交大豆、种质资源、品质育种、高产育种、抗性育种、分子育种、大豆遗传、大豆栽培等8个研究室,开展以大豆品种资源为基础,筛选创新优异基因源,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优良基因间重组,培育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主攻杂交大豆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展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美国、加拿大、日本、乌克兰、韩国等国外科研单位和企业协作。大豆研究所(中心)自成立以来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励37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项目8项。
2003年1月,“杂交豆1号”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豆杂交种,2006年“杂交豆2号”又通过审定,从而为杂交大豆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大豆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目前,吉林省农科院已建成500多个网室用于不育系扩繁、提纯及配制杂交组合;建立了海南冬繁基地和郑州华北育种站;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合江农科所、绥化农科所、黑河农科所、华南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阜阳市农科所、山西省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协作关系,共同开展杂交大豆的相关研究与开发。“细胞质雄性不育大豆及生产大豆杂交种的方法”已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大豆杂交种培育及制种技术研究”2005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开展全方位育种研究,包括以高油为主的品质育种、以抗花叶病毒病为主的抗性育种以及小粒黄豆等专用品种的选育。2003年以来,育成了吉育65号等36个大豆品种。2006年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农安县大豆高产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高产大豆品种吉育88平均产量达到313.1公斤/亩。“吉育47号”、“吉育57号”、“吉育58号”200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育60号”、“吉育72号”2006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油高产高效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应用”2007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抗病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2008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吉林省农科院是我国开展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最早的科研单位之一。目前共保存大豆资源1万余份。通过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培育成吉林小粒1号出口专用品种,这是我国第一个直接利用野生大豆选育出的小粒型大豆品种。含有野生大豆血缘的吉林小粒7号品种异黄酮含量高达6.025mg/g,比普通大豆高出2-3倍;吉育89号脂肪含量24.61%,国内未见超过此含量的大豆育成品种的报道;吉育101号蛋白含量47.94%,是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中蛋白含量最高的。利用野生大豆选育的吉林小粒3号-8号、吉育101号等7个出口专用系列小粒黄豆新品种已累计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为农民增加收入亿元以上。结合栽培资源研究,培育成了吉青1号、吉青2号青皮绿子叶大豆品种以及吉黑1号黑皮黄子叶大豆品种。通过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获得了一批单株荚数多、主茎节数多的高产中间材料以及蛋白质含量达48%以上的育种中间材料。
吉林省农科院的大豆栽培研究始终与生产紧密联系,为促进吉林省的大豆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10月“大豆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在吉林省农安县获得了吉林省大豆最高产量(1.03亩)亩产286.2公斤,选点测产亩产高达313.1-355.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