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两篇

2009-04-14

中国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贾谊时光记忆

谢 云

先醒的人先看到朝霞

闲着的时候,我喜欢把玩字词,或者说玩味,从另外的角度悬想、解读。而汉语的精博、深妙,提供了这种把玩的可能,比如说“先生”。古时学生称老师为先生,老家人称医生为先生。很多地方,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通称先生,年纪大的则是“老先生”。对这些人为什么会以“先生”称之呢?这让我有了把玩的兴味。

其实,对于“先生”,我最先想到的是“先醒”。在关于教师与思考的文章中,我说过:“我们不能先行,但应做到先醒。”原以为,以“先醒者”来言说教师的身份和角色是我首创,颇有些沾沾自喜。没想到一检索,“先醒者”早被人注册了。这倒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如果说,教师是“行者”,行者就是做事,做事就有先后,优秀教师当然就是“先行者”。所谓得风气之先,敢为天下先,如苏东坡诗所说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优秀的人总是这样,在别人还呆着的时候,他已开始跑了;在别人还歇着的时候,他已开始做了。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先行者,因为先行需要有思想、有识见、有眼力,对事物敏感,前瞻意识强。但退而求其次,如果不能先行,我们也应当做到“先醒”。而我以为,这正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应当是教师应有的角色意识。

不过,这并非我的理论,而是唐太宗的。他深知后继者要德才兼备,才能确保江山永固。而促其成材的要着,在于师傅的教导。所以他总是遴选出类拔萃之士来担任太子和诸王的师傅。又恐太子和诸王不敬师傅,便常常向他们讲述师长的地位和功用,称师长是“人之模范”“先醒者”,与君父并为“人中三尊”。看来,李世民真没辜负他的名字。

再一深究,又发现“先醒”这个词语,发明权并不归李世民,而是西汉时的贾谊。在《新书•第七》中,他有专论,题目就叫“先醒”。有人问他:“人之谓知道者为先生,何也?”他说,这是尊称,既可用于帝王、达官贵人,也可用于普通士子。但是,真要为“先生”正名,他说应是:“非为先生也,为先醒也。”也就是说,“先生”即为“先醒”。

何为“先醒”?贾谊打比方:“辟犹俱醉,而独先醒也。”这让人想起屈原的“举世皆醉我独醒”。不过,屈原到底是没有醉。“先生”大约是可以醉的,只是要醉得浅些;大家还瘫作一团泥时,他先醒了,仿佛有“先知先觉”。贾谊说:“故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又说,有些人主不知治乱存亡的道理和根由,昏昏然执政,就像喝醉了酒。而贤明的帝王,总是“学问不倦,好道不厌,锐然独先达乎道理”。也就是先觉悟,意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未治也知所以治,未乱也知所以乱,未安也知所以安,未危也知所以危”。即在“治乱安危”方面,要率先明白、清醒。否则,到乱象已成,才知其危,已悔之晚矣。

贾谊举了个例子。说虢国君王骄恣自伐,谄谀亲贵,遣逐谏臣,国人不服。晋国军队来袭,百姓顿时作鸟兽散,他也只好逃亡。逃亡路上,他说渴,车夫便拿酒给他,他说饥,便拿干粮给他。他问:你从哪弄的这些东西?车夫说:早准备好了,为你逃亡时用。又问:你知道我会逃亡?车夫说是。再问:知道怎么不早说?车夫回答:你爱听谄言,憎恨真话。我早说了,恐怕国家没亡,我先死了。贾谊由此感叹:“故先醒者,当时而伯;后醒者,三年而复;不醒者,枕土而死,为虎狼食。”这虢君便是明证,他死于流亡途中。

人都有差异。先天条件且不说了,仅以后天为例,因为个人的识见、修为、能力、意识,便注定了并非每个人都能先行,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先醒”。即使贵为人主,也有“先醒”“后醒”“不醒”之别。贾谊的意思,正在于应做“先醒者”。尽管他是针对“人主”“帝王”,其中的道理对普通人仍有启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当然比一般人更明白事理,故称先生,也即先醒者。医生要对症下药,必先病人而知道病因,自然也该是先生,也即先醒者。教师呢,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显然必须先于学生知道知识,自然也当成为“先醒者”。

由此我们可以对先生也即先醒者作些梳理:清醒,冷静,审时度势,不浮夸,不自欺,这是前提。其次,要知道过去的经验教训,要明白将来的趋势走向,以此判定现在的方位和座标。就此而言,先醒者,又相当于我对教师角色的另一个定位——启蒙者。

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会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育也是如此。现实的教育与理想的教育不可能一致,就像“已然”的事与“应然”的事之间的差距一样。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努力思考、争取改变的地方。可能靠我们的努力,还难以缩小差距,改变现状,但我们至少应当首先有清醒的认识。大家都在盲目做着的时候,先明白这做法对还是不对。即使自己也还不正确,但至少应该知道错在哪里,这才有可能思考并寻求正确的做法。

应该说,每个时代,每个重要时刻,总有先醒者,总有人会率先清醒地认识,理性地思考。而正是他们,影响着、改变着世界。这些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使得教育越发理性地发展。比如说,新课程改革,至少,有很多理念已经在接近理想的教育、“应然”的教育、符合人发展规律的教育。而这种改革的发生,正是因为那些先醒者的清醒思考。

当大部分教师还在靠一本教参打天下的时候,窦桂梅已经意识到,依赖教参会使“独立思考成为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因此她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很多人还在课堂上滥情表演、肤浅地制造热闹时,她已清醒地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并开始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形成了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的一种思想。正因如此,她才从众多的语文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先行者和先醒者的典范。

当然,作为平凡、普通的教师,也许可以说我们的思想不够深刻,视野不够开阔,识见不够高远。但是,优秀的教师并非一开始就是优秀的,先醒者也必然会有昏然沉睡的时候。问题只在于看谁率先醒来,率先行动。环境再糟糕,条件再艰难,我们毕竟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说,我们不能先行,但应做到先醒。即使不能做到全醒,至少也不应该一直昏昏然大醉,茫茫然沉睡。

有人或许会说:先出林的笋子先遭难。但我们也知道,先出林的笋子,会先得到春天。就像先醒的人,必然会先看到朝霞一样。

带着往事上路

看陈红老师的博客,记住了一个标题:“让逝去的时光在文字中鲜活。”对“教育叙事”,她谈到了过去的不屑,以及现在的重视。她说:“我还是会努力去收拾我的记忆,用我的手写我的心,让逝去的时光在我的文字中鲜活起来。”我喜欢这样的表述:诗意,典雅,在轻盈的言辞里,有着岁月的绵软,有着记忆的鲜润。

当然,更让人高兴的是,她对教育叙事的理解和醒悟。

时光如流,岁月如歌。而这时光,这岁月,对每个个体而言,是有限的。50年,80年,100年,或长或短,或先或后,谁也不可预支或借贷。岁月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属于“一次性用品”。它单向,线性,一旦过去,便永不再来。所谓昨日重现,不过是抒情式的祈祷。并且在祈祷中,它如掌中细沙,一如既往地流失,迅疾得不可思议。我们说要抓住现在。但“现在”属性黏滑,如泥鳅,不经意便消逝于泥土中。又如水滴,在指缝间,一不小心就窜进长河洪流里。比如我们说“此时此刻”,而一旦说出,它便成为过去,成为记忆暗流的一部分。正因如此,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身旁。”

这样说来,人在时间里,真是单薄、脆弱。没有哪一刻属于我们。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对现在的感叹,对未来的期盼。未来遥远,而现在,又在徒劳的感叹中,迅速成为过去。

但幸好还有记忆。它像银行,能让我们不断存储,也能让我们随时提取旧日的时光。

旧日的时光,总与往事有关。往事,又与经验有关。而所谓经验,我愿意理解为:经历和体验。虽已成为过往,却仍在发生作用。就像历史,虽然只在史书中,或者人们的口耳间,但它依然指向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它的阴影或辉煌里。法国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和魏征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是一个道理。正因如此,有人说,弘扬传统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恢复人们的过往知识和历史记忆。记忆留存,伟大的传统就不会死去;即使睡去,也会在夜半觉醒。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国家也罢,往往如此。

而作为个体的生命,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在时光的背影下,承负着自己的往事,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换言之,我们生活在往事的海洋中,波涛滚滚,浪花朵朵,只要我们善于关注,认真倾听,就能从中体味出时光的意味,以及岁月的经验。

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知识的生成受到了特别关注。而在关注知识生成时,又特别重视学生旧有的知识积累,因为学生获取新知总是建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并努力唤醒学生的经验积累。无独有偶,谈到教师专业成长,很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反思”,认为这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生长点。“反”即回头,或回顾。回头,是为了再看看走过的路途;回顾,是为了体味往事的意义,以及从中得到的感受和启迪。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看清来路;有助于我们再次上路时,能走得更稳,更好。

这正是“教育叙事”出现的原因。不再是深奥的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不再是艰涩的阐述,而是记叙、描写、表达,而是故事、场景、细节;不再是不痛不痒的高头讲章,而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切身经验,是与自己水乳交融的回顾和思考。教师的往事、教育教学生活,经过重新回味和咀嚼,形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并引申或指向一个个教育思考或道理。解读这些故事的过程,就是解读者与叙述者的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我们用心品味,就可以感觉得到,这正是他们关注教育、研究教育的过程。所以,与其要教师成为茫然的研究者,不如让教师成为清醒的叙述者;与其要教师带着更新的理念上路,不如让教师带着已有的往事上路。

是的,带着往事。不是枯燥的历史,而是鲜活的记忆;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灵动的经验;不是麻木的书写,而是切身的叙述。而这记忆,这经验,这叙述,因为来自个体,而更具有特色;因为来自一线,而更具有意义;因为来自自己,而更容易被吸纳,也更容易使我们自己得到提升,获得成长。

关于成长,我说过,它是一生的事,是慢的事;而且,成长充满崎岖和坎坷,充满波折和反复。这就需要试验,需要探索,犹如在激流中踩着石头过河。谁也不愿意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两次,这就注定了谁也不可能总是一往直前,而总得左顾右盼,瞻前望后。因为前车之覆,可成后车之鉴。当已有的记忆和经验与现实的道路结合,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在同样的地方再次摔倒;至少可以做到,在类似的弯道上,可以跑得更快更好。

只是很多时候,往事距离我们太远。就像影子,我们行到光明之处,它却躲闪于黑暗之中,被我们有意遗弃,或无意丢落。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回顾,在记忆里沉潜,打捞,以一朵朵水花或波纹,唤醒我们的记忆。它也可能是零散的,驳杂的,像风前雨后的乱草,漫无头绪,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梳理、归纳。当然,它还可能是坚硬的、沉冷的,甚至有尖锐的棱角,硌擦着我们的皮肉,这就不免要精心打磨。像治玉那样,切割,雕琢,磨得圆润些,磨得让它沾染上我们的体温。这样再带着它上路,就像带着玉饰,轻便,然而美观。

这种回顾、梳理,就是在逐步唤醒记忆,让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在往事的追叙中,渐渐复活。这是一种美好而有益的过程,就像让一片落叶回复枝头,就像让一朵花重新绽放在春天。或者,更准确地说,就像下围棋的“复盘”,一颗颗呈凝固状态的棋子,在我们的清点里复原,让我们看到哪一手下得漂亮,哪一着出得糟糕。有着这样的记忆梳理,有着这样的经验积淀,有着这样的往事支撑,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也必会走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即便不是在黑暗中,也会是在旧路上;徘徊,那不正是原地踏步?正因如此,我相信,不能接受过去的人,就不配拥有未来。我也相信,不能带着往事上路的人,就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

而面对未来,我们最大的希望在于,还可以寻找到那些飘散的往事和声音。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

(责任编辑:朱蒙)

猜你喜欢

贾谊时光记忆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休闲时光
漫画
漫时光
怀才不遇的贾谊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