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享受苏东坡

2009-04-14陈智峰

中国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赤壁赋东坡苏东坡

陈智峰

清晨·屿山

清晨6:00,手机闹钟准时响起。其实15分钟前我就已经醒了,只是还不愿起床,仍然在回味刚才的梦—— 夜里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过久,连梦里都在与东坡居士聊天呢。

五分钟穿衣洗漱完毕,我抄起床头的《东坡乐府》便直奔屿山而去。

屿山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江南小山,甚至可以说它只是个小丘而已,因为它的海拔只有一百多米。我们学校就在屿山脚下,或者更确切地说屿山就在我们校园之内,是我们学校的“校山”;而我所住的教工宿舍与它仅距10米之遥。

然而就是这座小山丘见证了我的青春与成长。

20年前,我在这所山区中学度过了充实而有趣的六年中学时光,屿山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并最终以当年全校第一、全县第五的高考文科成绩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六年,我的绝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是在屿山上度过的,上山晨读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

十年前,我怀着回报大山、回报母校的夙愿,放弃了在城里任教的机会回到了这里。并且就住在山脚的教工宿舍,日夜与屿山相对。它又见证了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区新教师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县级“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并进而成长为市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上屿山晨读成了我工作后每日的必修课之一,同时也是我锻炼身心的最佳方式。十年来,除了出差或生病之外,可谓风雨无阻。我已经着实习惯于沐浴在屿山清新的空气中散步,读书,陶冶身心,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差不多都成了我的伙伴。

我默诵着《前赤壁赋》拾级而上,五分钟左右便踱到了半山腰的那座金贯真烈士墓。站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里,打开手上这本几乎被我翻烂了的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东坡乐府》的目录,我思考着该为学生推荐哪几首与《前赤壁赋》相关的词,来作为语文晚自修的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来是首选,然这首词如今就是苏教版必修二的课文篇目,学生们轻易就可以看得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固然脍炙人口,但他们在初中时就已学过,再炒剩饭恐怕大伙儿兴趣不浓;《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诚然感人至深,可十六七岁的高一学生恐怕难以体会其中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婉深情……再三斟酌,我最终选定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三首。这几首词全部是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写的,皆可辅助同学们理解《前赤壁赋》一文和苏东坡这人。

选定后,我起身向山顶的电视塔方向而去,一路放声吟诵着这三首词,没多久就到了电视塔下。放眼四望,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每一个台阶、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有过我的脚印。不远处,楠溪江秀丽如初,小镇古朴依旧;而我却在春秋的更替中逐渐成长、继而成熟了。

早自习·教室

6:45,从屿山下来我就去食堂快速解决肚子问题。五分钟之后人已到教室外;里面书声琅琅,课代表带领同学开始齐读《前赤壁赋》了。我心中顿感欣慰,精神也为之一振。

在教室里不紧不慢地转悠了一圈,听学生朗读是否存在问题,也怕有个别学生偷懒“滥竽充数”。我与学生有个约定:晨读时间不许做题,不许讨论,也不许默读,只许朗读—— 因为是晨读嘛。

待学生读完全文,我适时地指出了几处疑难字音,如属(通“嘱”)、冯(通“凭”)、缪(通“缭”)、嫠、酾、匏樽、舳舻,以及“溯”与“槊”、“籍”与“藉”等,并明确了几处句读,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接着我让课代表带领大家再朗读一遍。我自己又踱了一圈,并不时地穿插高声吟诵几句,一则为他们壮大声威,再则也在暗示:“老师已经会背诵了,大家要快点跟上哦。”

这次齐读比前一遍已经明显有了进步,我对自己的小把戏有些得意。学生们也个个都露出了笑脸,仿佛一大早就吃了蜜糖。接着我让大家个别自由朗诵,并让同桌之间互督促,共同提高,于是教室里又活跃了起来。

上午·教室

7:40,上课铃声响起,我步入教室。习惯性地扫视了一圈教室,我发现教室后面坐着两位年轻教师,一位是我的徒弟柏葱,另一位是新教师伯安。我的课向来是对全校教师开放的,想来听的话不需要事先跟我打招呼,自己去办公室搬张椅子过来即可。

掌声响起,轮到李赛赛同学上台演讲,她讲的题目是“读书就是幸福”。她先是设置了一个悬念: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接着描述了自己春、夏、秋、冬读书的四幅情境,从而得出了“读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的观点;然后她联系海伦•凯勒的事例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最后以抒情的语言呼吁大家多读书。讲毕,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桌起身给她的演讲作了简要的点评,肯定了内容的精彩充实,也指出了语速太快的不足。我颔首,并补充了两句,还“爆料”了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给我的一个题词:读书是一种幸福!—— 就题在我的那本余先生的成名作《文化苦旅》的扉页,那是2002年夏天我赴西安参加《美文》杂志社笔会的收获之一。大家听后兴奋不已,让我啥时一定带过来给他们好好瞧瞧,我答应了。

紧接着是“每日一诗”环节,周荣河同学介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合我意。他的推荐理由是:“这首诗富有哲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认识。”我微笑着点点头,带领大家在齐读齐背后补充了两点:第一,这首诗的哲理还可理解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看问题应客观全面”等;第二,这首诗是苏轼自黄州赴汝州任上途经庐山而作。

“每日演讲”与“每日一诗”这两个环节是我每堂语文课正课之前的“热身操”,虽然要占去五六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我觉得很值:这两项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胆识,又于无形中帮助他们积累了素材,提高了素养。

正课开始。我顺着“黄州”这个话题导入新课,并用ppt出示了两段文字:其一是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序言里的话: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于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只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是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其二是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一文的结语: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引导学生们通过齐读来品味这两段文字,稍事停顿后,再让大家默读《前赤壁赋》,以感受黄州时期的苏东坡。大家似有所悟地默读了起来,教室里顿时静悄悄的。整个环节前后大约花去了10分钟。

接下来,“众说纷纭”。学生们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有的从内容入手,有的从哲理入手,有的从手法入手,有的从情感入手……各抒己见,都能讲出一番自己的理解,这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于是我拎起“情感”这个话题,让大家理出本文的情感脉络,大家几乎异口同声:“乐—— 悲——喜。”

顺着这个思路,我将全班分为三大组,要求分别从文中找出“乐”“悲”“喜”的原因并讨论交流。一下子,教室里热闹非凡,气氛热烈。八分钟后,大家慢慢静了下来。

于是开始交流心得,第一大组的几位代表概括出了“乐”的原因:良辰美景,好友佳酿;尤其是月白风清、水天一色的美景,让东坡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而寄情于无边的风月之中。于是我让大家闭目想象这幅情景,然后带着愉悦的心情齐读第一段。学生们读得摇头晃脑,意兴盎然,读出了其中轻快与沉醉的韵味。第二大组的几位代表也先后谈到了“悲”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小结后概括为:悲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从历史人物中来、从人生感慨中来。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略作总结并布置了课后作业:背诵前两段,熟读第三、四、五段;并让第三大组代表准备下堂课赏析由“悲”转“喜”的原因。

这是一节带有不少缺憾的课,课后我迅速与两位青年教师交流了意见。

晚自修·教室

18:30,晚自修开始。今晚班里我三节晚自修呢。我来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语文学科小组成员(由8名语文兴趣较高的学生组成)开短会,交待了明天检查全班同学《前赤壁赋》前两段背诵和练习本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完成情况的任务。然后听取了他们反馈的整个班级近几天语文学习的情况。

今天的晚自修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看录像,内容为百家讲坛之《苏东坡印象》(这是我牺牲了中午的休息时间刚从网上下载来的),主讲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先生;苏东坡词选读,内容就是早上我选定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三首;推荐一篇解读苏轼的短文(没选《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太长了点,而且有点深奥),是我的上一届学生李雷雷写的《追求本性》。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最近这段时间里都被“苏东坡”包围着,在我的教学计划中这一周称之为“东坡周”。(突然想到,何不在下周再写一篇师生同题作文,题目就叫“走近苏东坡”或“感悟东坡”?)

康震先生的解读苏东坡系列讲座(共十集)是百家讲坛近年来的精品之一,仅凭我的阅读经验判断,认为其学术价值超过了名噪一时的易中天讲“三国”系列和于丹讲“论语”系列。《苏东坡印象》是其中比较通俗而有趣的一讲,康震先生首先从东坡的相貌谈起,谈到他的为官、他的交友、他的书画等,从中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一个真实、立体的苏东坡。果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下课铃响了还浑然不觉;大家都还安静而专注地盯着电视机。

第二节我只好推迟了五分钟上课,为了让同学们去方便、调整一下。其间我自己则在黑板上默写那三首词。与平时上课时不同,这次我是自右向左竖着书写的,写了满满一黑板。我之所以不用投影仪,也不用幻灯片放映,而采取这种最原始最“笨拙”的方法,是想引导学生们平时注意多练字,让他们对一笔好字在赞叹之余也得到耳濡目染。不过看到很多同学在笔记本上学着也竖着抄了下来,倒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对词的内容没有作太多的讲解,只是稍微介绍了一下相关背景,引导大家了解苏东坡的心路历程是如何从“寂寞沙洲冷”走到“长恨此身非我有”,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至于怎么读怎么理解,全部放手交给学生。

第三节课则是对短文《追求本性》的拓展阅读。之所以选取已毕业学生的李雷雷写的《追求本性》:其一是让学生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原来我们的师兄当年是这么读苏轼的;其二是学习这篇文章的结构章法,这篇文章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苏东坡——为官、为人、为诗;其三是李雷雷同学颇有“怪才”的味道,常有些独特的见解。至于这样的拓展阅读到底有没有效果,从下次作文中就可略知一二。

有苏东坡的陪伴,这几节晚自修很快就过去了。充实啊!

深夜·被窝

21:30,晚自修下课。我和同事金明(一个被大家戏称为“假博士”的年轻教师,全校就数他背的诗比我还多,所以“臭味相投”)一起去各吃了半碗刀削面,又聊了好一会儿苏东坡,回到宿舍已近十点半了。

再一次拿起已看过不下十遍的《苏东坡传》,躺了下来。我是一个从不相信躺在床上看书会影响视力的人,自己这样看了近三十年都没有近视,这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且我也是一个十分信奉欧阳修“三上”思想的人,因此大部分看书时间都是在枕上,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欧阳先生说的厕上和车上(因为我没有“马”,呵呵)。

我在大学时代就曾读过多个不同译本的《苏东坡传》,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多是张振玉先生翻译的版本。但我更喜欢台湾宋碧云女士1977年的译本,手头这本即是。应该说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基本上照顾了史料的真实性,但是由于他对传主的个人喜好而把传记写成了“一个心灵的故事”。事实上,《苏东坡传》所描述的苏东坡生平事略只是一个伟大灵魂偶尔留下的足迹。这是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而不是历史上的苏东坡。然而可能正是这种原因,才使得这本传记更加好看和耐读,我也因此同时喜欢上了苏东坡和林语堂两个人。

合上书,又超过零点了。窗外月正明,恐怕今晚又会梦到自己去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黄州赤壁了。

临睡前,突然想起了王尚文先生常对我们说起的一句话:“语文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永嘉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

猜你喜欢

赤壁赋东坡苏东坡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早春欣见海棠绽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定风波
千年英雄苏东坡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