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点课堂练笔,打造活力课堂

2009-04-14

中国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阿炳诸葛亮月光

柯 芳

课堂练笔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笔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相比于读写结合注重读写技能、方法的结合,课堂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它要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于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那么,如何适时地落点课堂练笔,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这落点的把握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

一、落在智能迁移处,让运用鲜活起来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情、景、理相交融的课文。研读课文,你会发现,课文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总会涉及月光下景色的描写,如“我”和“爸爸”把钓线抛出去时,“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在钓到鱼时,“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在“父亲”要“我”放掉鱼时,“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实则是对心情的描写——从平静到激动再到无奈,这给了我们一种暗示,教学时可以将这种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迁移到“我”放回大鲈鱼后的描写。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进行练笔处理的:“是啊,所有的这一切,只有皎洁的月光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幕。你能像作者一样,借助月光来表达孩子的心情吗?”接着出示练笔内容: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月光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 。

在学生练笔交流后,教师小结:“这样意味深长的目光,这样复杂的心情,都托付给了一段悠悠的月光。月光中有我,我中有月光,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显然,这样的课堂练笔将技能的学习运用活化了。

二、落在文本难点处,让理解深入起来

对于阅读教学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过巧妙的练习,往往能迎刃而解,这样的练习同样包括写的练习。如浙教版五年级《白杨》一课,课尾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现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来突破呢?在学生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练笔:“同学们,‘爸爸嘴角浮起的一丝微笑,是因为他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将跟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那么,当‘爸爸看到这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大家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当时‘自己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师生评议交流,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不用说,他们已经对最后一句乃至全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落在情感喷发处,让感悟沉淀下来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如果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散淡。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围绕核心问题“我为什么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在了解了小珊迪的为人和事情的前因后果后,适时地引入了课堂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了解了事情的前前后后。如果珊迪从你那儿卖了火柴,珊迪没有找还零钱,你会原谅她吗?为什么?请把你的理由写下来。”(放悲哀音乐)在悲凉的情境里,学生们奋笔疾书,把内心对珊迪的种种敬意付诸笔墨。然后在音乐声中,把自己原谅珊迪的理由深情地告诉他。“是啊,不要说还零钱,我们还会资助他,收养他。因为珊迪善良、诚实、守信的品格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样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机会,学生将对小珊迪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集中、提炼出来,形成了文字,形成了人文思想中一个稳固的人物印痕,同时,升华了思想。

四、落在意象还原处,让想象飞扬起来

汉字作为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他们潜心涵泳体悟,展开意象词语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和鲜活起来。如王菘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对“坎坷”一词的练笔:

是啊,你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你看,也许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是怎样艰难地行走在卖艺的路上;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忍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事情将会怎样发展;也许,在卖艺的路上,阿炳不小心撞上了一摊水果,你又将看到什么?也许,一个粗鲁的大汉拉着阿炳去给汉奸唱堂会,但是,阿炳他……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们调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看到了阿炳的生活,走进了阿炳的世界。那里有着太多的苦难和痛苦,有着太多的穷困和屈辱,有着太多的可怜和悲惨。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一边却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这正是阿炳的坎坷经历的写照!

这种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态、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具有了强烈的、深刻的、灵感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汇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汇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坎坷”一词的练笔,丰富了学生对阿炳这一人物视像的立体感和对他所处时代背景的认识,进入了“坎坷”的意象世界。这个词语伴随着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了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五、落在文本拓展处,让体验丰厚起来

文本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既充实了文本,又丰富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如浙教版五年级《草船借箭》一文,文本一开始写周瑜心怀嫉妒,借造箭暗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接受任务。但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言语却平平淡淡,没有任何提示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看似平静实则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笔:“同学们,大凡写人物的语言,总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结合在一起,为什么课文是寥寥几句呢?你们能不能给诸葛亮的语言加上提示语,给这段话重新改写呢?”经过改写交流,学生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顾全大局和胸有成竹。但是,课文又为什么没有写出提示语呢?进一步比较体会,如果诸葛亮的内心全部展现在脸上和动作上,那么,周瑜也是精明之人,他会起疑心,到时候,诸葛亮的任务就会完不成。当然更重要的是,课文没有提示语是诸葛亮的性格使然,这正体现了诸葛亮的儒雅风度。通过这样的课堂练笔,文本在学生们心中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领悟,培养了思辨能力。

六、落在文体改写处,让语言运用起来

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浅显地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的《清平乐•村居》,既有清新朴素的农村环境,又有翁媪及其三子的形象刻画,充满了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全词采用白描手法,文辞朴实,但情趣盎然。教学时可把本词改写成记叙文,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一边看图,一边交流,把一个普通农家温馨闲适的生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这样的古诗学习,不仅品味了古诗文,而且通过文体改写练笔,更充分地感受到诗的意境,在想象中拓宽了思路,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藏匿于诗中的那份情感,同时提升了语言的运用能力。

当然,课堂练笔的落点还有许多,关键在于在阅读教学中准确把握,相机训练,让学生感到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话会写。这样,“写”才会真正成为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渠道,成为活力课堂的引爆点。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

猜你喜欢

阿炳诸葛亮月光
《点·月光》
诸葛亮喂鸡求学
张帮主
张帮主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张帮主
诸葛亮隆中决策
日月光布庄
月光下最透明的心灵
瞎子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