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儒·道·释

2009-04-14曹东华

中国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组员学科学生

曹东华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而倍受关注。最初,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分组管理,从每组中选一位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小组长,主要负责检查、督促组员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向教师汇报检查结果及组员的学习情况,对不能及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交由教师处理。尽管小组长检查时人人过堂,字字过目,汇报时分门别类地统计分析,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小组运作情况不良。更为严重的是,在班级中形成了双重的心理对峙面:一是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对立,二是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对立。教师疲惫、学生痛苦的局面一直困扰着我。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有“小组”而没有“合作”,充其量是“小组管理”而已。于是,我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探求之旅,在不同时期我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树立四种管理形象:法家、儒家、道家、释家。

一、做一个执法严峻的“法家”

以分数论高低的频繁考试以及由此带来的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态度,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有些学生缺少应有的自信心,甚至养成懒散、浮躁的学习习惯,教师管理起来感到力不从心。此时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状况,姑且以“人性恶”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长期饱受压制与逼迫的学生。法家代表人韩非子说:“以三者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韩非子•有度》)只依靠自己的眼睛、耳朵和思虑这三点是不够的,所以舍弃自己的才能而依靠法度,严明赏罚。

1.建组织

一切良好的教育工作必须从组成集体开始。什么是集体?那些刚刚聚集到一个小组的学生,可不可以算作一个集体呢?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有共同目的、共同努力、共同劳动、共同奋斗并在此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于是我实行组长全权负责制,每小组6人,每组每天固定分数为30分,人均5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随机抽测的方式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考核,如果发现错误,就扣一分,在周末进行评比,以得分高的小组为优胜。如此一来,就把小组的每个成员团结在一起了,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能关注其他组员的学习情况,能倾听同伴的发言,大大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在自己学习之余也懂得关注他人的学习情况,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家”的感觉,有了归属感,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寂寞地承受学习中的酸甜苦辣。

2.明规则

为了保持小组管理的有效性,避免工作随意性,我制订了学科学习小组得分表,并且在黑板一侧画出相应的表格。每节课我对学生上课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扣分,随时写在黑板上,当堂公布每组的得分情况,及时记录在我手头的学科学习小组得分表上。我还在学科课堂学习得分表中特别设置“课堂纪律”一栏,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如有学生不认真听讲,就一次性扣该组当天全部的分数,给那些“肇事者”当头棒喝,并给其他学生一次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学生在一个集体中学习,个人的学习行为关系着其他人,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了,学生也知道了约束、克制自己,并努力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是一位仁爱天下的“儒家”

集体的建立,学科学习得分表的施行,有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高度积极的状态也是极度紧张的状态,学生自控力差,说不准自己会在哪儿出错。随后而来的问题是,一些学困生受到排挤,甚至被嘲笑,由此而产生自艾自怨的情绪,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小组的分数是因他们的失误被扣除的。事与愿违,本打算让这些学困生能在同伴的帮助下有所进步,不想这些学生一旦被扣分了,下课后就被组员们群起而攻,至少在失误的那一刻,会遭到同组组员几个白眼,其间夹杂着竞争组兴灾乐祸的笑声。小组内造成相互埋怨、不团结、不和睦的局面。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篇》)孟子认为人类的头脑中有一种先验的“良知”“良能”的东西存在着。我们不妨致力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向善之力。于是,在扣分制出现问题之后,我采取课堂教学积分制——变减为加。

1.循循善诱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的言行,又用各种方法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进入三年级,习作成为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在大量习作实践中才能培养这种能力,写日记无疑是首选良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疲于应付,每日三言两语,龙飞凤舞,草草了事。于是在一开始,我对日记只提了一个关于字数的要求,只要能达到所规定的字数,不论内容优劣,也不论是不是原创,一律加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基本能达到这个要求,就增加一个关于书写的要求,具体操作方式如前所叙。最后从日记的形式和内容多个方面加以要求,学生乐此不疲。

2.先礼后兵

对一些做法规则的推行只依靠枯燥无味的说教,有的学生根本不入耳入心。我采用卢梭提倡的“自然后果法”进行管理,即让学生自己体会自己过失的后果,从而认识到事物的是非曲直,提高认识。在实际操作中我提出一个学习要求,在规定时间能如期完成者加分,否则不加分。比如在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时,我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会默写全诗。第二天检查时凡是完成的每人加5分,哪怕错一处也不加分。学生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管理对分数看得很重,此语一出,那些因粗心而失误的学生后悔不已。紧接着我又布置搜集《夏日田园杂兴》其他六首诗。课外搜集可是学生弱项,后来每个同学都搜集到两三首,还有一些学生竟然能熟练地背诵。这样,小组成员间每每遇到问题就会群策群力,互帮互助,合作学习,为小组共同利益而献计献策。

三、化一名无为而治的“道家”

学习中有一些惰性十足的学生,他们自己不动脑,习惯等着同伴们给他答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他们毫无合作的资本,小组合作成了他们滋生惰性的温床。

1.全身而退

每个人都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希望被别人关注,被他人赞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第三七章)把握人的这个心理特征,顺其天性,让学生时时处于被关注的状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个体动力与激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我在各个小组设置了记录员,主要记录小组成员每天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量化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每个学生无形中就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在督促着他。同时,在班级内设置一名统计员,主要负责把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通过量化方式记录下来,主要以小组的每个成员的得分为依据。如此,我就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管理员们也尽职尽责。

2.一发千钧

依据《学科学习积分细则》对每个小组、每位学生进行量化积分,主要由测试成绩、作业质量、课堂表现三个方面组成。每个方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都有切身的体验,现在只是让学生更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每组的记录员和班级统计员只需从这三方面进行管理即可。每周进行一次“学科学习优秀学生”和“学科学习勤奋学生”评选,即每组选出一名积分最高的学生和一名积分分差最大的学生,在班级的黑板上署名并进行一周的展示。至此,以前那些约束学生的条条框框已经内化为学生内在需要,学习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学生达到“无法”而自为自控的境界。

四、成一尊普渡众生的“释家”

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学生心理难免有时不平衡,优秀者担心失去荣誉,学困生得不到展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管理中我本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以释家“四摄法”(《大般若经》卷四三八)——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化解学生心中的消极情绪。

1.布施、爱语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随时提供帮助,带着爱心与学生交流,具体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导之以行”。以和言爱语进行说服教育,或故意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努力创造种种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积极遵循《学科学习积分细则》完成学习任务。在积分的操作过程中我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发现他们有一点儿优点,就及时充分地把优点放大、点亮,变成光环笼罩在他们头上,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利行、同事

每节课我要求同学举行一个上课的仪式,全班学生一起说“我们开始学习,祝你学习愉快!”并且相互击掌鼓励。在小组中实行“学习伙伴制”——同位两个学生互为学习伙伴,学生走出“在人群中我感到很孤独寂寞”的学习状态,从而进入“我身边的人不再是无关紧要,而是和我休戚相关”的学习状态。我以“合作四问”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问伙伴、问同伴、问同学、问老师。这既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人际环境,又指明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即时对话式学习。学生们不仅改变了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人际关系,使学生懂得关注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考虑他人和自我的关系,合理选择自己的行为。其间,我是学生们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说的法家、儒家、道家、释家不同于学术上严格意义的法家、儒家、道家、释家,只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本文问题而借此一说。以上各种方法、策略也不具有严密的线性逻辑关系,而是螺旋上升的层递关系,不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操作。总之,教师需要识时而动,依势而行,据事而作,因人而为,做一个多管齐下、恩威并重、软硬兼施的杂家。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棋盘小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

猜你喜欢

组员学科学生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小小组长不好当
赶不走的学生
“超学科”来啦
学生写话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