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年说牛

2009-04-14何金铠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春牛郑国活动

何金铠

今年是农历己丑年,丑属“牛”,俗称“牛年”。在古代,牛跟人类关系密切,几乎涉及政治、宗教、军事、农业、艺术等各个领域。

商周时就有掌养国家公牛的官,叫“牛人”,职责是“以待国之政令”,就是说设专职管理养牛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需要,一是祭祀的需要。古代祭祀有“太牢”、“少牢”的分别。前者是祭天地神灵、宗庙社稷,是国家大典,祭品用“牛、羊、豕(猪)”三牲;后者属一般祭祀活动,低了一等,只用“羊、豕”二牲。可见“牛”在祭祀大典中的地位了。二是古代诸侯会盟时,要割牛耳以敦(古代食器)盛血、以珠盘盛牛耳,由主盟者执盘分尝诸侯为誓,以示诚信不渝。后来便用“执牛耳”指在某方面处于领袖地位的人。三是牛被当做伟大力量的象征,所以国家统帅的战旗上,往往都要挂上旄牛尾。

“牛”还曾在一场幸免的战争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军队准备袭击郑国,到达滑国时,恰好被郑国的贩牛商人弦高碰到了。弦高就给秦军送去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对秦军统帅孟明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派我前来犒赏您的随从,如还有什么需要,请随时吩咐。”同时又派人连夜紧急回国报告,要国内早做应战准备。孟明对部下说:“郑国已有准备了,攻打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撤军吧!”弦高以牛犒军智退秦兵的故事,被传为爱国佳话。

给牛的双角绑上尖刀利刃,尾巴捆上用油浸泡过的苇草,点燃后让它们冲杀敌军,称“火牛阵”。据《史记,田单列传》记载,齐滑王时,国力衰微,燕军伐齐,滑王出走,当时担任齐都临淄(今属山东)市掾(管理市场的佐吏)的田单,便率领宗人退守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燕国又派大将骑劫率大军团团包围了即墨城。田单收罗了城中的牛,得到了千余头,给牛披上大红绸衣,画上五颜六色的龙纹,在牛角上绑上尖刀,又把蘸过油的芦苇捆扎在牛尾巴上,然后点燃。田单派人在城墙上凿开了几十个洞,趁夜间将牛赶出城去。五千名士兵跟在牛后,牛的尾巴烧着后,狂怒着直冲燕军军营。燕军在黑夜中只见牛尾上的火把光耀夺目,又觉得似乎是一条条火龙在奔腾咆哮,个个大惊失色,惊恐万状,被牛撞到的非死即伤。五千士兵趁机冲击燕军,城中百姓也呐喊助威,燕军抱头鼠窜,落荒而逃,主将骑劫被斩杀。齐军乘胜追击,夺回了被燕国占领的城邑。

如果说“火牛”是古代火攻的工具,那么“土牛”就是古代每年农耕活动伊始的象征了,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当万物复苏、大地春回之际,人们十分注意耕种时令,而牛又与农业耕作关系十分密切,自然也就围绕牛产生了一些迎春活动,像买春牛、绘春牛、鞭春牛等。鞭春牛并不是鞭打真正的牛;而是鞭打人造出的“土牛”。此俗由来已久,传说是少嗥氏的儿子句(读g6u)芒创制的。牛是农人的宝贝,句芒不忍心鞭打,便创制出“土牛”来替代,句芒也演化成了“芒神”。到了周代,迎春鞭牛活动被正式列为国家典礼。唐宋时代,这套礼仪更演变成全国上下进行的活动。明清时代,到立春那天,皇帝要率百官在京都先农坛前迎春鞭牛。鞭春牛先要造“土牛”,其颜色、形状、大小都大有讲究;北宋仁宗时所定《土牛经》就有很多严格规定,也为以后的明清所继承。现存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光绪年间的几幅《春牛芒神图》,清楚地反映了上述有关礼制。

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写到了牛。“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黄毛黑唇的牛)。”“尔牛来思,其耳湿湿。”(《诗经·小雅·无羊》)这是最早写到牛的诗。意思是:谁说你家没有牛?黄毛黑唇的牛有九十头。牛儿来了,嚼起草时耳朵晃晃摇摇。

牛还经常出现在画家的笔下。韩滉和戴嵩是唐代以画牛著名的画家。韩混出身高贵,做过宰相、节度使,但他曾在“安史之乱”中有过一段逃难流亡的经历,所,以了解人民的疾苦。他不仅生活节俭,还能关心和描写农村常见的牲畜与农家生活。他的作品多已散失,仅今存有一幅《五牛图》,画面上有五头不同神态的牛,笔墨简练,形象生动。戴嵩是韩混的学生,但在画牛上又超过了老师。据说戴嵩画牛,常把牛眼睛画红。这是因为两牛相斗时,牛眼便会充血。可见他对牛的观察很到位。《唐朝名画录》认为:戴嵩域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是说他画牛能刻画出牛的神情动态和生活习性,特别是在山野中所表现出的“野性”。

几千年来,牛为人类默默地服务,直到今天,仍然在为人们奉献它的一切。

猜你喜欢

春牛郑国活动
立春之日“打春牛”
做别人家的父母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春牛图(年画)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