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发展新疆农产品加工业
2009-04-14热比亚·玉山
热比亚·玉山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农业资源优势,农民就业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的途径进一步拓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发展水平低,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等问题。对此本文认为,只有突出产业特色,才能加快发展新疆的农产品加工业。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从初级起步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棉纺、粮油、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在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1、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23.3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04%,占工业企业总量的44.64%;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19.87%,占工业企业总量的63.21%;利润总额5.89亿元,同比增长19.98%,占工业企业总量的50.34%;工业销售产值115.4亿元,同比增长12.01%,占工业企业总量的57.64%。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形成了以新疆泰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玛纳斯澳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棉纺加工产业。2007年我区棉花种植面积超2000万亩,产量270万吨。规模以上轧花企业670个,年加工能力350万吨:规模以上棉纺企业64家,年设计生产能力350万锭,生产棉纱39万吨。
形成了以天山面粉集团、盛康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粮油加工产业。2007年规模以上小麦加工企业317家,年加工能力455万吨,生产各类小麦制品120万吨;规模以上食用油生产企业80家,年加工能力321万吨,生产各类食用油37.5万吨。
形成以伊犁巴口香、麦趣尔、哈密长河工贸、新疆南达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业。2007年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场)380多个;全区乳品加工企业52家,年加工鲜奶能力达到190万吨。肉制品加工企业55家,年分割加工牛、羊120万头(只),肉产量113.38万吨,饲料加工企业达到267家,加工能力200万吨,年生产各类饲料137万吨,实现总产值28.84亿元。水产品产量8.9万吨,居西北五省之首。
形成了以中粮新疆屯河、拓普、乡都、大德恒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产业。2007年新疆规模以上番茄酱加工企业49家,出口52万吨,货值3亿美元,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5%,占全国出口量的70%以上。产杏浓缩浆约3.6万吨,产杏干6.5万吨;生产果汁及果汁饮料16万吨。
3、拓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资源优势,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特优新产品。目前,我区拥有农产品中国名牌18个、农产品加工新疆名牌6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农产品加工新疆著名商标7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194家,研发人员2604人,当年研发投入3.45亿元,拥有发明专利数399个,获国家科技成果奖26项,获自治区科技成果奖65项,获地州(市)科技成果奖104项,国家或自治区认定高新科技企业29家。94家企业13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55家企业10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5家企业77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4家企业292个产品通过OS认证。通过HACCP体系认证的企业82家,通过ISO9000系列体系认证的企业174家,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企业33家,通过GMP/GAP、OHSMS18001等其他体系认证的97家企业。新疆麦趣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同时通过了HACCP、ISO9000系列和ISO14000体系认证。
4、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日趋增强
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23.84万人,占全区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49.74%,其中固定工14.94万人,季节工8.9万人。年工资总额18.6亿元,其中固定员工工资总额13.5亿元,年均工资9047元;季节员工工资总额5.1亿元,年均工资5722元。在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下,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与基地(农户)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共同关系,带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订单农业”带动农户数累计为186万户,促进农户增收40亿元,户均增收1987.9元。以合同方式带动的企业365家,以土地入股方式带动的企业8家,以中介组织方式带动的企业21家,以租赁方式带动的企业53家,以其它方式带动的企业810家。农牧民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的收入是3.7亿元。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与发达省份相比,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原料不足,产加销各环节联结机制不完善,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对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研发与开发投入不足。科研投入总体偏小,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不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不到0.1%。二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学研究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仅有572家企业有专门质量检验机构,5168家企业注册商标仅有411个。三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润,成为低端产品的“加工厂”。
2、产业布局雷同,缺乏科学规划
全区16个地州市基本上都涵盖四大产业:粮油、棉花、畜牧、林果业,布局也趋于雷同:南棉北牧或南林北粮等等。全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实施后,在自治区层面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推进实施,全区各地各自为政,没有大局意识、全疆一盘棋的思想,过分强调因地制宜,地方规划和全国、自治区的规划不统一、衔接,造成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低效。
3、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突出问题是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
4、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
从发展的硬件上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
加工业的后向关联产业不发达——即种植业和养殖业很落后、产品远离市场加大了成本。从发展的软件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其他类企业没有大的差别,自治区层面上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至今还没出台,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化缓慢。从发展的要素看,新疆的资金、人才都很匮乏。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向、任务和主要措施
党的十七大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上升为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向、任务和主要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就是要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加快”,下更大力气,花更大功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上新台阶。
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是突出产业特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绝对优势和比较效益,坚持市场引导、规模经济、技术保障、规划领先的原则,发展畜牧、林果、番茄、红花、枸杞等特色产业。新疆形成的特色产业有以下几类:一是新疆农业资源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新疆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决定的特殊物种资源,具体地讲,包括特色经济作物、特色园艺作物、特色林果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和特色动物资源。二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农产品。三是新疆农业资源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驰名品牌。如何将这些特色产品与市场需求切实地结合起来,才是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拉动新疆发展新增长点的关键。
2、“三个加快”
“第一个加快”是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组织实施品牌培育计划,从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三个方面加强龙头企业的品牌创建工作;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强培训力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全面推行企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管理,按照发达国家的质量要求,建立农产品质量和项目建设管理标准,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充分发挥协会、中介的桥梁作用,把分散的农户联成紧密的统一体,力争到2010年,全区5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信息网络,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构建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搭建企业信用体系的平台,加快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第二个加快”是加快发展外向性农产品加工业。加强边境口岸建设,支持东部沿海企业参与我区优势农产品开发,加快建立与国内、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加强质量检测监督,减少出口技术壁垒。
“第三个加快”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用产业集群的理念引导园区产业的发展,制定培育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化发展规划,引导鼓励产业链的延伸,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促进园区健康发展,使农产品加工园区成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抓手、招商引资的平台、制度创新的载体和财源建设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