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家园
2009-04-14山发熬
[摘 要]近年来,大通县依托黄河生态工程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实现全县林草覆盖率34.1%,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为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树立了典型,也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同时,大通县作为西宁市的“水塔”和“后花园”,对改善西宁市和大通县水源涵养基地发挥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生态工程 水土保持 生态家园
作者简介:山发熬,男,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利水保工程施工和管理工作。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大通总土地面积3090 km2,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东端支脉-达坂山的南麓,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生态工程选取覆盖我县小流域面积共计239.8 km2,海拨在2280米至4622米之间。干旱是项目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其次为冰雹、连阴雨和霜冻。项目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4900t/km2.a 。
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大通县县委、县政府充分贯彻江总书记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精神,开展大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黄河水土保持湟水流域西宁项目区大通县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项工程建设以我省东部干旱地区综合治理树立实践样板为建设目标。
二、黄河生态工程成效显著
坚持“因地制宜、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坚持区域型、整体性、开放性和环保性经济为一体”为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集中、连续治理,实现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水保防治体系。截止当前年底,项目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24km2,治理程度由原来的17.91%提高到64.15%,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13.04%提高到51.76%。黄河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计算期内项目区各项新增治理措施年可实现保土44.96万t,土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4900t/km2.a下降至1395t/km2.a,拦沙效率为95.3%;保水218.87万m3,径流模数由治理前的2.0万m3/km.a减少至1.2万m3/km.a,保水率59.98为%。显著的保水、保土效益,极大地减轻水土流失对地表的破坏和洪水泥沙的危害,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区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05.24km2,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41.2%提高到现在的80%,土地生产力水平由26.44万元/hm2提高到53.14万元/hm2,实现山、水、田、林、路一体化和集约经营化。通过兴修基本农田粮食单产由治理前的2539kg/hm2增加到现在的3073kg/hm2,同时配套的田间道路,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致使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为实现劳务输出和从事其它产业开发提供了劳力保证,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了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大规模的梯田建设,营造乔灌林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农业总产值由3377.44万元增加到5981.51万元。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项目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被打破,开始向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迈进,逐步形成以种植经济农作物和畜牧业为主体,种植、养殖、加工和生态旅游业各业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现代农业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四)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51.76%,随着青海云杉、落叶松、榆树栽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各种伴生植物也随着植被的增加繁衍生长,加之封育措施的实施,使植物种类日益增多,生物群落得到恢复和改善,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以点带面,促进全县生态建设
大通县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为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树立了典型,也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与此同时,大通县在全面推进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工程、国家重点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八五”期间的24.3%上升到目前的38.1%,这为我县作为西宁市的“水塔”和“后花园”,对改善西宁市和大通县水源涵养基地发挥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区经济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县今后的发展方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水保生态工程必须强抓历史机遇,完善指导思想,转变发展思路,全心全意为建设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农村服务。这是大通县当前水保生态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进一步加强水保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水土保持工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县水土保持工作贯彻全新的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由过去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粮食生产、解决群众温饱向恢复良好生态、发展农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积极开展水资源涵养建设、清洁型庭院水保建设、生态农业型建设、沟道淤地防护体系建设等水土保持项目,实现对农村的二次开发,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营造、预防保护、执法监督等工作力度,切实把工作重点由事后治理转向事前监督上来,全力控制人为造成水土流失、促进生态修复和植被建设;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加大监测预报力度,加强对水土流失、生态状况的动态监测,建立起适应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体系,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水土保持工作坚持水保立县,共建水保生态环境新格局
水保立县战略是大通县县情的选择,要继续坚持这一战略不动摇。要大力宣传我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和经验,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继续实行“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服务,全社会共同参与”及“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组织管理机制。要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各级政府及水行政部门重要的工作日程,并将其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考核,分明的奖罚制度,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