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2009-04-14顾骅珊
[摘 要]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创新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以及创新群落内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它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内的简单的企业群落及生产要素集成。本文立足浙江产业集群,分析了其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从创新链、产业链、产学研高度结合、培养“大产业”集群等角度来阐述该如何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以达到实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目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 创新生态系统 经济转型
作者简介:顾骅珊(1970-),女,浙江嘉善人,经济学硕士,嘉兴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增长理论。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目前正处于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1万美元发展转型,即从中等发达的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1]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浙江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等,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浙江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浙江产业集群典型表现为处于县域经济环境下的块状经济,大多从事低端产业,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主要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离现代产业集群还有一定距离,要促进其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就是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因此,如何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将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中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来阐述经济转型升级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诠释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创新美国》研究报告。报告认为,21世纪初的创新,出现了一些不同于20世纪创新的新变化。创新本身性质的变化和创新者之间关系的变化,需要新的构想、新的方法,“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2]报告强调指出,我们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来考虑创新,不但考虑对创新的重要的供应投入,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政策环境和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影响。
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相类似,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创新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以及创新群落内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创新群落,包括各类企业和各种服务机构;创新环境,包括体制、政策、法制、市场、文化等要素。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服务机构与创新环境,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循环,统一于创新的整个动态过程中。
创新不同于发明、研发,创新是一个新技术成为新产品、新产业的实现过程,是一根完整的链条,产业创新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鼓励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创新活动,关键是形成符合创新规律的良好环境,具体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成果转化、产业配套、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创新效率的瓶颈,因此,政府就要围绕完善创新链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依靠投入和政策来疏通整个创新链。
(二)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内的简单的企业群落及生产要素集成。有其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群落之间具有互惠共生性。创新群落的各方尽管分离后两方或者一方能够独立生存,但各方在某种方式下紧密结合,通过功能互补,可以使得各自都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2.创新群落之间具有协同竞争性。创新群落是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的,类似于一个生物生态系统,创新群落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社会。协同竞争是创新群落的一个显著特点,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发展。
3.创新群落之间具有资源共享性。创新资源不足是制约创新群落中的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众多的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
4.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地方网络性。创新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靠近为特征,以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本地化的区域创新网络,地方网络性是其重要的一个特征。
二、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意义
明确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基于对创新活动本质的把握。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创新、增值、多样性的合作模式,能使参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群落增加竞争实力和发展速度,并能获取更多机会和业界无可比拟的丰厚收益。其倡导以“协同、共赢”为核心的开放式合作政策,真正地实现多方共赢机制。按照完善创新链的要求来营造创新生态,才能形成支持持续创新的有效动力。
我们以硅谷为例来说明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由于硅谷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区域系统,并促进学习,促使专业化生产者之间在相互技术组成的综合体中进行灵活调整,因此,硅谷是一个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的混合体[3]。而这种混合体在硅谷地区的有效配置,成为创造硅谷奇迹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个地区的创新体制与大学、研究机构、综合性的服务基础设施、人才库、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板市场一起,构成了以高科技企业为核心的硅谷生态系统,它们为风险企业的成长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大学、公司和政府的研究机构是硅谷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风险投资机构为硅谷企业的设立提供金融支持,并为初创企业提供人才和管理支持;综合性的服务基础设施为硅谷生态系统高速运行提供服务;世界各地专门人才为硅谷的繁荣所吸引,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库,他们不仅为硅谷发展做出贡献,而且会通过回国创业等方式迅速将新技术和新产品扩散到新的国家;企业家们勇于创新、乐于冒险、崇尚开拓进取,以及敢于承受失败的精神支撑着硅谷公司推陈出新;纳斯达克的创业板市场为硅谷的高科技企业的社会融资提供了条件,使硅谷高科技企业能聚集大量社会资本,同时也为风险资本的退出创造了条件。硅谷就像一个“创新生态循环系统”,为企业的“灵活再循环”提供机制上的保证和环境条件,创造出了许多全球著名的公司。
三、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资源不足,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一般市场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不高,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上,知识竞争能力较弱,这些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有效网络配置和合作性的竞争机制的确立。从创新生态系统来分析,浙江的产业集群在生态系统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所需的创新环境
浙江大多数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化网络组织不发达。不少产业集群缺乏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公益性产品开发、信息咨询和其他配套服务不够,而金融担保体系不健全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缺少创新起动资金,研发能力受限。即使一些产业集群设立了研究开发中心,但这些中心由于专业人才缺乏,技术人员水平不高,“仿制”比例高,自主设计和开发产品数量少。另外,创新人才还较缺乏。在许多传统产业集群,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都较缺乏,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
(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群落在上、中、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链条尚未正式形成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浙江省的多数制造业基地大体上处于制造业的OEM阶段。主导产业大部分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末端,产业集群以处在整个产业链当中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加工环节为主,大量企业都在做贴牌或者来料加工,而对上下游附加值高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原料获取、销售渠道、客户服务、品牌维护等“无形”的环节却很少介入。
大部分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规模较小,在知识创造的研发等活动上经费投入不足、研发人员层次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在知识获取战略上多采用技术引进与模仿战略,因此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横向规模联盟关系,而纵向产业链的合作意识还显不够。竞争则表现在各个领域,生产同类型产品企业之间、各配套企业之间等,造成了产品生产同质、技术知识结构同质等问题,而加上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知识内部化能力和知识差异化能力弱,往往使产业集群陷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到再引进的追赶陷阱之中。低成本成了产业集群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的差别化,使得产业集群升级改造与产业深化乏力,停留在全球产业链利润率较低的生产经营环节。
再有,浙江省的行业或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仍有44%的区域没有建立平台。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技术及信息咨询、人才培训、质量检测和科技孵化等实用层面,平台服务有限和不能贴近企业需求是目前平台存在的两大主要原因[4]。
(三)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产学研之间缺乏有效的创新协作,合作的层次较低
产学研合作合作机制还没有很好形成,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停留在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共同开发、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企业主要追寻一些“短、平、快”项目,缺乏从长远的战略观点考虑构建企业长效技术创新体系。很多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但由于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往往具有高风险等特点,与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不相符合,因而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通常不易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致使企业资金短缺,无力承担从基础性研究、中试到产业化各个环节的科研投资。
另外,全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多,已有的也主要停留在政府层面,公共层面和私人公司层面较少,功能也较为单一,提供信息服务有时不够及时或缺乏准确性,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有限,而且缺乏协调双方合作纠纷的权威性的技术仲裁机构。
四、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内容
产业集群发展是浙江省的现有优势,而产业链竞争是未来全球竞争的主要趋势。对于浙江省任何产业而言,在谋求产业升级和转型时都不可回避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既不能因为目前产业集群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就忽略其发展模式的巨大优势和良好前景,也不能无视产业链竞争这一全球性趋势的到来。因此,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充分发挥本产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的优势,打造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成果转化、产业配套、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各环节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政府要从创新链的角度来营造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氛围
技术创新活动是一根完整的链条,这一“创新链”具体包括以上所说的各个环节。政府的科技投入和政策设计,应该围绕整个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来有目的地布置力量,让整个创新链完整起来并活跃起来。[5]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有着天然的内生力量的,政府的作用只是从外部刺激、增强企业的这种力量,而不能指望取而代之。对创新链的支持,就是要让企业的创新力量顺畅高速地流动起来。事实上,对创新链的支持,可以让最大多数的创新型企业享受到政策的温暖,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型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以最大效率地使用有限的公共财政投入。
政府要把创新资源的配置权交给市场,并从原来支持项目转变为支持整个产业创新链,让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都能享受到政府支持。在创新链的上游,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平台计划”、“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等支撑公共科研机构、大学、民间创新等原创型创新活动;政府对企业研发资金的资助从事前拨付变成事后“报销”,企业科研投入越多,拿到的资助就越多。在创新链的下游,政府通过“企业研发资助计划”、“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贷款贴息计划”等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总之,要实现政府从支持项目到支持创新链的转变。
(二)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群落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来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全面进入到产业链竞争的时代。所谓产业链是一个行业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原料获取、加工生产、营销渠道、客户服务、品牌维护等所有环节。产业链的竞争是整个链条的竞争,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产业链越靠两端的环节价值含量越高,越靠中间的环节价值含量越低。在一条产业链上,真正具备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环节是在两端,一是凭借先进的技术或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所建立起来的产品设计能力,二是直接与最终消费者接触,并产生购买的营销渠道和客户服务能力。而位于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实际上是价值含量最低的环节。当然,产业链的竞争力最终来源于各环节的高效整合。产业链竞争对于各环节的协调、灵活运作有更高要求,谁能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从产品设计到客户服务的全部流程谁就能获得优势,因此各环节的高效整合就成为体现产业链竞争力强弱的关键。由于产业链的这些特点,因而对于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群落而言,未来应加大上下游的投入和各环节的整合,把位于产业链环节上的企业由一个单纯的生产商转变为在产业链进行高速运行的运营商。
(三)从完善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的角度来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产学研合作是生产、教育、科研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和耦合,是产学研各方在方向明确、目标共同、理念一致的基础上,自觉、密切、深入地有机、有序的结合和合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完善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合作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合作,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选择和扶持产学研合作的大项目,把解决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和培养企业研究开发力量相结合,逐步形成“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研发”的格局。二是积极探索多种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鼓励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组成技术研究开发联盟,共建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将研发机构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所;鼓励企业依托科研机构、大学,共建企业技术中心。三是构建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
(四)从龙头企业带动,培养 “大产业”集群模式的角度来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大产业”集群有多个层面组成。从业务形态上来看,龙头企业居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核心层,它不只是作为生产制造商,而是最终产品提供商、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或者系统服务提供商;它不能只局限于产业链某一环节,而是必须同时具备研发能力、设计能力、渠道控制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并形成真正的产业链竞争力。此外,“大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数量不易过多,要通过合理的数量控制避免第一层面的恶性竞争[6]。
在“大产业”集群内构成第二、第三层面的是各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以中小企业形式存在为主。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为第一层面的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高技术含量的零配件支持。这样的产业集群应更多的体现自由竞争且从业企业较多的状态。为了统一数量众多的从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合力,避免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必须有统一的机构来进行协调。这一职能应该由行业协会负责,具体来说,行业协会应具备协调技术研究机构、收集散布产业信息、推广出口、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功能。
在“大产业”集群框架下,还要形成相应的指挥系统。指挥系统应有龙头企业、各零配件行业协会、政府共同组成。作为政府应该根据该产业的全球竞争状况,合理定位我国该产业的发展愿景和发展模式,为整个产业树立明确的方向。作为龙头企业和各支撑行业,也应该制定一致的战略远景和行动计划,协调整个大产业集群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浙江在线,2008,09,01
[2]金吾伦、李敬德,鼎力打造首都创新生态系统,[J]前线,2006,10
[3](美)安纳利·萨克森宁(A.Saxenian)著;曹蓬,杨宇光等译,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09
[4]刘奇等,对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初步分析和评价,新华网浙江频道,2008,07
[5]蒋珠燕,关于自主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2
[6]浙江清华长三院战略研究中心,抓住金融危机机遇,打造大产业集群式航母编队,化解产业集群及产业竞争力难题,http: //www .skyqi.com/A_1024270.htm - 35k,200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