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艺术特征

2009-04-14侯碧云

艺海 2009年3期
关键词:桑植动律白族

侯碧云

桑植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据考证,仗鼓舞系南宋末期桑植白族迁始祖和他们的子孙创造而成,此舞仅湖南桑植白族拥有。桑植白族《甄氏族谱》载:“……甄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仗鼓舞广泛用于祭祀、节日喜庆、农事丰收庆贺、表演等活动中。“跳仗鼓”是桑植白族的传统舞蹈,它古朴明快,粗犷大方,跳时以仗鼓为道具,仗鼓长1.2,用木棒为杆,舞蹈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同时还用横笛吹奏主弦律,夹以海螺,长号和唢呐伴奏。

桑植白族仗鼓舞在保留了云南白族舞蹈的基本动律同时在民族迁徙和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经过70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一、表演的随意性和内容的广泛性特征。

在游神、赶庙会、节日庆典、祭祀等白族大型民事民俗活动中,跳仗鼓舞不仅不受道具约束(人们参跳时,可以拿农具或生活用具等作为道具,如羊叉把、火钳、饭篓子等生产生活农具踩着节拍翩翩起舞),而且还可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进行表演,如游神时跳仗鼓舞,人多势大,场面隆重热烈,叫“游神仗鼓舞”,在本主庙会上跳仗鼓,叫“祭祀仗鼓舞”,在过年杀猪打糍粑时跳仗鼓,叫“粑粑仗鼓舞”等。这些随意的表现和广泛的内涵给白族仗鼓舞增添了苍老、古朴、原始的美感。

二、动作的复杂多样性。

桑植白族仗鼓舞动作组合(民间称为套路)多,以跳、摆、转、翻为主体,动作复杂多变, 有“一二三”、“三二一”、“硬翻身”、“狮子坐楼台”、“野猫戏虾”、“兔儿望月”、“五龙捧圣”、“翻天印”、“野马分鬃”、“文王访贤”、“观音坐莲”、“霸王撒鞭”、“魁星点斗”、“雷公扫殿”、“二龙戏珠”、“玉女扫地”、“三十二连环”、“四十八花枪”等,一共有九九八十一种套路。

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桑植白族聚居地森林密布,风景秀丽,以丘陵为主,溪流纵横,境内有大小山头5145个,18条主要山脉,因受地域环境影响,白族仗鼓舞基本动作带有明显的山区地域特点。白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当身负重物走在盘山小道时,只能顺拐前行;爬坡逾岭时,必须屈膝下沉,才能安全通过;走平地时,又悠放自然,步履灵活,而且保留云南大理洱海白族舞蹈船上动作的晃悠,形成了以跳、摆、转、翻,为基本动作,脚步先左后右,手与脚顺向摆动(即左手左脚,右手右脚,亦称“顺拐”),顺拐、屈膝、悠放、下沉的动律特征,这些动律特征带着明显的地域标识。

四、舞武合一的特征。

受战争和恶劣自然的影响,桑植白族人把能陶冶坚强意志、增强体质的武术充分运用到舞蹈中,“唯善舞者善武也”。桑植白族仗鼓舞有许多武术动作,如“苏公背剑”、“霸王撒鞭”、“三十二连环”、“四十八花枪”,这些动作以仗鼓为道具,在跳舞时左冲右突,呼呼作响,颇具威力,或挡、或冲、或攻击、或防守、进退自如,左右开弓,刚劲有力,显示出仗鼓舞强劲的威力。又如融合武术套路形成的“魁星点斗”、“雷公扫殿”等套路讲究“疾风扫劲草,四两拨千金”力量,又有“快、准、狠”技巧,突出仗鼓舞的实战技术。再如跳“四十八花枪”时仗鼓又变成“花枪”,勇猛、强劲,使仗鼓舞具备原始的杀伤力。

五、精美的程式化特征。

白族仗鼓舞最初作为白族先民的祭祀仪式活动,它表达了对祖先、英雄的本主崇拜,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故而舞蹈套路及舞台调度讲究严格精美的程式。它以“倒丁字步”为基本步伐,跳时必须是每三人一组,鼎足而立,所有人围成一大圆圈跳。跳仗鼓舞时,以打击乐为基本伴奏,鼓点跟动作必须配套,在节拍、节奏、动作等方面均要与鼓点密切配合。鼓点在敲“咚咚咚咚咚锵锵”时,舞者必须持道具摆动;锣在敲“锵锵锵锵锵锵锵”时,舞者必须转身变换方位,且动作组合的变换也只能在此节奏下进行。

六、表演形式的多彩性。

桑植白族仗鼓舞跟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是舞者和舞蹈音乐伴奏者围圈共同完成所有套路。鼓、钹、小锣、笛、唢呐、海螺等乐手参与演跳,他们以手中的乐器为道具,一边演奏一边跳转。整个舞蹈因为伴奏者的参与而使表演更加富有节奏明快、纯朴优美、灵巧多变之特性,舞蹈时强弱节奏鲜明,情绪高昂时,舞者和乐手连连发出“哦、喂”的吼声助兴,给人以粗犷激越、朴素、多彩、和谐之美感。

责任编辑:李薇薇

猜你喜欢

桑植动律白族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评《Smoke》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白族敬酒歌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