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电影翻译的功能等价

2009-04-14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

陈 琪

[摘要]对读者接受的重视是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后的重大变化之一。翻译所追求的原文与译文功能等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读者接受的等价。电影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尤其注重观众对译文的反应,也即是重视读者接受。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需要重视的读者接受,指出应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接受,才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功能等价,帮助观众理解和欣赏电影。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读者接受;功能等价

一、接受美学中的读者接受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对作者和作品原文本身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准确无误、完整地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很少去关注作品所针对的“读者”。这里的“读者”既指普遍意义的读者。也指译者在研读把握原文时的角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是由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是在与“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长期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其最杰出的代表是姚斯(Hans RobertJauss)和伊塞尔(Wolfgeng her)。姚斯发表的名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讲演,标志接受美学的诞生。自诞生之日起。接受美学就展开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而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研究后,读者的作用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空前重视。姚斯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间的关系中,读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读者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姚斯·霍拉勃,1987)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一部作品如果仅仅有作者和作品是不完整的,只有当作品不断被读者阅读和理解,它的价值才得到体现;而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必然会有一些个人的相关经历、知识等存储在头脑中,所以读者经常会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内容主动去理解和把握作品,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因此,不同的读者会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伊塞尔明确指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Iser·w0Ⅱg“g,1987)这无疑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读者”或者叫做“文本接受者”与原文间的互动关系。将国外电影引人到中国或将中国电影介绍到国外的翻译过程中,不管是电影片名还是电影对白,都存在着要被观众和接受者阅读、理解和把握的问题,也即是存在着“读者接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观众接受”的问题。

二、电影翻译的功能等价

功能上的等价在翻译中并不是个鲜有探讨的问题。对中国的翻译工作者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翻译出的译文要与原文不仅在字面上而且在语言功能和语言风格上能够实现等价。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奈达(Nida)则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原则,认为“tha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e shofld be substantial-lythe 8~rne∞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0rigihal receptorandthemessage,”(Nida,Eugene A,1964)也即是说。奈达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这是一种翻译的理想状态。翻译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语言间的转换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但是由于不同语言有各自不同的语音、语法、文化、习俗,而且语言文本和译者本身又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两种语言之间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对等,只能是无限接近。“作为普遍意义的语言(指全人类共享的语言系统,即人类的符号表征系统)是不完备的,而个体语言(指彼此不同的具体语言)之间又有如此大的差距,各有译者难以逾越的固性特征。所以任何译文相对于原文而言也只能是‘部分性的。”(赵彦春,2005)法国的米歇尔·巴拉德(Michel BaBard)也曾论述过翻译的等价问题。他将翻译等价分为直接等价和间接等价两种,其中间接等价又被划分为分析型等价、惯用语等价、语义等价和功能型等价四种。在他看来,功能型等价是翻译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它着眼于能够在读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辜正坤,史忠义,2006)电影片名及对白的翻译中,译出的片名和台词能够在观众身上产生何种效果是译者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电影观众的观看质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关注产生的效果,其实也就是关注翻译出的内容能够在电影观众中产生什么样的“读者接受”。电影翻译最终要实现的是让观众的“读者接受”与欣赏原声电影的观众的“读者接受”对等,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表现的内涵。电影翻译的译者不仅要将词汇意义作为翻译对象,还必须考虑这些语言在文本中的功能,考虑它与电影这个媒介之间可能存在的特殊关系,考虑翻译出的译文要达到什么样的“读者接受”。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电影翻译中的功能等价,实现成功的电影翻译。

三、重视读者接受,实现电影翻译的功能等价

前文已经阐述了电影翻译中考虑观众的“读者接受”的必要性,但如何才能让观众观看电影时产生符合译者预期的“读者接受”、实现原文与译文功能上的等价,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电影作为译文的载体,本身就有其特殊性,比如片名要求简洁易懂,对白翻译的字数不能太多等。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充分考虑电影的这些客观特点,同时还应站在译文读者(即观众)的角度上,对译文的内容、表现手法以及具体翻译策略的运用等进行选择。虽然原文与译文间不可能完全等同,而只能无限接近,但找出最能让读者接受、准确表达原文意义而又符合电影这个载体特点的译文,仍是电影翻译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1读者审美和思维的接受

读者在作品欣赏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是接受美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审美要求,读者的审美趣味并非一日形成,而是历经本民族长期的文化熏陶产生的。李泽厚认为,审美对象之所以能够出现或存在,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包括“具备一定的审美态度、人生经验、文化教养等等”;而且他认为审美对象也就是作品,与审美经验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李泽厚,2007)特定思维的养成同样非一日之功。连淑能曾撰文指出了包括整体性与分析性、意向性与对象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意象性与实证性、模糊性与精确性等中西思维方式的十大差异。(连淑能,2002)从这些差异中,不难看出思维方式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等的密切关系。读者在审美和思维上的接受,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否能真正欣赏和理解作品;因此,电影翻译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观众在审美和思维上的接受,在此基础上实现语言的功能等价,影片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能为观众所理解和欣赏。这一

点单从电影片名的翻译上就可以看出。比如获得巨大成功的米高梅影片Legally Blonde,中文常见的就有三种片名翻译,即《律政俏佳人》《金发美女》和《金发尤物》。“Blonde”这个单词本意指白肤金发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在西方传统中常常被认为外表漂亮但缺乏头脑。而影片中的女主角颠覆了人们惯常的偏颇想法,证明了自己不但漂亮而且聪慧。与影片内容结合来看,翻译成《律政俏佳人》显然更合适,不仅让观众理解了影片的相关内容,而且片名给予中国观众在审美和思维上的感受还与整个影片诙谐、轻松的风格暗合,能够很好地激发观众观看的兴趣。而后两个译名相比之下让人不知所云。而且显得更为粗俗,破坏了影片原有的美感。2009年的最新美国电影Sugar,单从英文名称中国人很难正确判断这究竟是部什么样的电影,因为中国人对这个单词的第一反应是“糖”,而很少想到是人名,实际上这正是片中主人公的名字。但如果仅仅简单地将其音译成人名,观众还是会对片名感到费解。最后,根据影片的主要内容,片名被译成了“棒球男孩”,这符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思维方式,较好地实现了电影翻译的目的。

2读者语言习惯的接受

此处读者的“语言习惯”并非通常所指的“语言使用中的习惯”,而是在电影这个特定媒介下的一些特殊语言习惯。电影翻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受到电影情景语境、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因此翻译难度大。Shuttleworth和Cowie认为字幕翻译是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李和庆,薄振杰,2005)既然是“同步”。就必然要受到电影画面、技术及语言本身的限制,对翻译出来的语言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开放性字幕翻译通常要求一部外国电影被译成中文后,每次显示的字数控制在11~16个汉字之间。换言之,与其他种类的翻译相比,电影对白翻译中更多地会出现缩减现象,比如缩压缩性意译、删除等,一部分原因就是字数的客观限制。要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出符合电影情境的意义,实现语言翻译功能上的等价,而且观众不会被其所干扰,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影片画面上,语言就必须要符合观众要求的精炼明快、通俗易懂。进行缩减时,字数的减少应是以观众语言习惯接受为基础的。一句电影对白的出现时间有限,因此对白必须很好地适应对白读者也即是观众语言习惯的接受,让观众能迅速理解其意义。比如电影The Shawshank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对白是“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可以被译成:“我想这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但是,“我想”在译成中文后并非是关系理解成败的必要成分,而且影响了话语的表达力度,因此并不符合对白读者语言习惯的接受。此外,如果联系对白的上下文。“这”的指代是清晰的;但由于它不能让观众一目了然明白句子的含义,而观众对这个指代的思考有可能会影响到对影片的欣赏,因此按照电影观看中读者特殊的语言习惯接受,“it”应该被明确地表达为其指代的意义“人生”。影片中这句话被译成了“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充分考虑了读者语言习惯接受的要求。

3读者社会定式的接受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特点,也都形成了一些固有的社会定式。电影对白中体现出的社会定式,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充分考虑到不同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在译成另一种语言之后存在的理解困难,然后选择灵活的翻译方式,尽量弥补社会定式转换过程中发生的内容扭曲,让原文与译文实现功能上的等价。比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有句对白是“李慕白突然交出青冥剑又退出了江湖”。这句话中的“江湖”二字,在中国人尽皆知,对中国人而言有特殊的含义,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社会定式,而从字面上西方人是完全无法理解其意义的。从对白读者社会定式的接受考虑,需要在电影翻译过程中采取意译的翻译方式,联系上下文将其翻译成“his warriordays”,才能减少内容的扭曲,让西方观众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再比如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组对白“您押了这几趟。您父亲在天之灵也应该放心了”和“那可不敢说”。前一句是表示赞誉,按照中国人固有的社会定式被人赞扬后应该表示谦虚,所以后一句用的是“那可不敢说”。但是,众所周知,西方人在受到赞扬后的社会定式是对此表示感谢,因此将后一句改译成“Thank you',才能符合西方观众社会定式的接受,消除语言转换所带来的社会定式扭曲,便于观众的理解,实现字幕隐形的最高目标,满足观众欣赏电影的需求。

四、结语

电影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以电影为媒介进行的包括电影原文、译者和电影观众三方的翻译过程。翻译的目的是要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等价,而作为大众娱乐产品的电影尤其重视目标观众的反应和接受度,因此电影翻译必须以观众读者的思维和审美的接受、语言习惯的接受和社会定式的接受等方面为前提和基础,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语言的功能等价,让电影翻译更好地适应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陈琪(1980—),女,四川渠县人,硕士在读,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及中西文化对比。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