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潜伏》中的“革命”加“恋爱”模式

2009-04-14徐万平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关键词:恋爱潜伏塑造

[摘要]本文主要从《潜伏》小说文本到影视剧改编的互动过程入手,分析文本和剧作对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中被广泛诟病的“革命+恋爱”模式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尤其是通过对影视剧中三位各具特色的典型革命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阐释“革命+恋爱”模式的艺术魅力和永恒价值。

[关键词]《潜伏》;“革命+恋爱”;女性形象;塑造

当代作家龙一的短篇小说《潜伏》在《人民文学》2006年第7期发表后,被编剧姜伟改编成了30集的经典谍片电视连续剧。自2009年在全国各电视台热播后。在收视率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起了评论界对其成功原因的关注。因为研究者们已经从小说和影视剧的题材和情节构思等方面做了研究,这里我将主要通过对围绕《潜伏》中男主人公余则成完成潜伏任务而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分析人手,探讨文本和剧作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革命文学中形成的“革命”加“恋爱”模式的成功运用。

如果我们回溯中国20世纪初新小说的源头,梁启超首先倡导的小说界革命的中心主旨是启蒙,是“改良群治”,其目的就是借小说宣传革命思想,从而实现改革社会的目的。因此,从小说性质和内容上讲。政治小说和科学小说的就是其主要的类别。但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小说的创作史来看,“曲折的侦探小说和哀感玩艳的爱情传奇”却是“最早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小说类别。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21世纪初的小说和戏剧类别又在高层次上实践这个规律。《潜伏》中独特的革命加恋爱的题材,精心构思的间谍与反间谍情节冲突,典型的革命者投身革命动因的突破以及语言魅力是作品成功的要素。

在《潜伏》中,爱情和革命、侦探和哀怨的有机融合,使这部作品能够成为一部既有革命性又有娱乐性的现代影视作品。因爱情故事所表达的浪漫、激情以及对不完美的现实的抗争恰恰应和了革命的某些特质,所以,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革命”加“恋爱”的模式就已经成为早期革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30年代以来的很长时间中,无论从‘文学标准,还是‘政治标准,‘革命+恋爱的普罗小说常常被看做一种幼稚且失败的文学形态而遭到漠视。”因此,这个模式也经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我们知道,茅盾是最早对“革命+恋爱”模式进行系统归纳的评论家,同时也是在这个模式流行的高峰时期开始小说创作的作家。早在L935年,茅盾就将小说中的“革命+恋爱”公式首次作了最为经典概括,将其归纳为“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革命决定了恋爱”和“革命产生了恋爱”三种类型,并在分析论述时还进一步指出,

“在‘恋爱与革命小说的三类中,或者说,进化的三阶段中,这最后一类(一阶段)的作品也是最少。”@一种模式定性以后,总有其优势,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而经过众多作家近八十余年不遗余力的努力与探索,其模式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潜伏》就是在小说家和戏剧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功的经典范本。

小说《潜伏》重要的特征就是对“革命”加“恋爱”模式中的为革命牺牲爱情的成功运用。小说以知识分子味浓的老实革命者余则成的潜伏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余则成与翠平这两个男女革命潜伏者的形象。潜伏者余则成在军统局的档案里在华北沦陷区有一位太太,因为抗日战争胜利,时任天津站军统站站长的吴敬中关心部下的家庭生活,“命令他回乡把太太接过来团圆”,虽是文盲却勇敢机智泼辣的游击队女队长翠平,被党组织派遣去配合完成假扮夫妻的任务,由此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间谍传奇题材、男性知识分子与女性文盲之间的戏剧冲突。小说中塑造的男主人公余则成“有洁癖,小资,讲究情调”,而女主人公翠平“是个文盲,女游击队长出身,吸烟袋,把古董砚台当烟灰缸用。”这两个人物结成假夫妻后,就形成了小说中独具特色的戏剧结构。虽然按照规定是扮演“假夫妻”,但按照当时的惯例,党组织也是希望这些精心挑选安排去完成任务的革命者,因有共同的信仰而更能假戏真做。

然而,在《潜伏》小说中,翠平从被派遣到余则成身边工作到最后离开天津,这对假夫妻始终没能擦出爱情的火花。虽然两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两年,但却是始终生活在痛苦之中,以至分别后余则成对翠平的生死都不得而知“所以,虽然他们是革命同志,但却无法沟通他们的革命思想。为此,余则成心中非常痛苦,而且是那种老老实实、刻骨铭心的自责。”因为对于余则成来说,从看到“结婚证中间贴着照片。男的是他的那张旧照片翻印的,女的粗眉大眼的不难看”。到宝坻县临亭口接翠平时见面,“粗眉大眼,但比照片上要难看一些”的翠平,再到生活中大大咧咧,有让余则成最讨厌的吸烟习惯,以致对城市生活极不适应甚至于影响到了潜伏工作,这些都不能不让余则成只能是因为革命需要而与翠平继续生活和工作,即使余则成十分佩服翠平的为革命努力工作的热情和坚定的为革命牺牲的勇敢精神。但是,小说的结尾还是一个悲剧,是在革命的名义下的一对假夫妻。而在影视剧中,编剧姜伟则为翠平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与余则成举行了婚礼并生育了一个女儿。

在《潜伏》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为了革命牺牲爱情的一种模式,而影视剧中却成功地运用了三种模式,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影视剧中编剧增加了两位女性知识分子左蓝和晚秋,其中的左蓝是作为余则成参加革命的直接诱因,余则成又是痴情晚秋投身革命的动力。因此,小说中余则成与一个女性的爱情故事,就被改编为三个女性围绕《潜伏》男主人公余则成展开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革命加恋爱的旅程。茅盾所概括的三种模式在《潜伏》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潜伏》影视剧的改编保留了小说中的经典部分,再现了革命与恋爱的冲突,但是在冲突中又合乎情理地加以补充和发挥。因为冲突的背后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革命中产生爱情是最理想的模式。潜伏主人公余则成既是在爱国的旗帜下,也是因爱恋革命者左蓝而投身革命。理智文静又机敏的左蓝,既是与余则成有共同信仰的恋人,同时又是一位知识女性革命者。她性格稳重成熟,考虑问题周全,为了保住余则成能够继续潜伏,主动约马奎的夫人见面,最后被马奎杀害。左蓝的牺牲,客观上是她为理想为革命而献身,主观情感上也可以说是她为曾经的那份美好爱情而捐躯,从而把革命与爱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余则成在左蓝牺牲后,不仅朗读左蓝的遗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读本里的关于“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经典语录,并且还让翠平学读学写“为人民服务”。左蓝存在的魅力在于女性革命者对男性革命者的吸引力,从而在情节结构上完成了的作品模式上一个突破。

在小说《潜伏》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翠平在影视剧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挥。在影视剧中,翠平对余则成的爱慕,首先是因为在党组织派遣翠平时已经告诉她余则成是一位英雄,其次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再次

才是出于女人对男人的盲目崇拜。因为来天津前翠平最崇拜的游击队里的袁政委就要求她一切都要听余则成的命令。到天津后,翠平则认为余则成有智慧、有魄力、有远见,偌大的天津找到了叛徒袁佩林,知道楼下的周会计一定在监听他们说话。在许多的家庭矛盾与工作冲突中也都证明了余则成的正确。因此,在为革命工作而必须地朝夕相处中,经过长达近两年的相互了解,昔日勇敢机智的女游击队长渐渐对余则成的感情从敬佩升华为爱情。而余则成对翠平的感情却经历了一个由漠视到接受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翠平的没文化,大众化的相貌,固执和急躁的性格以及农村妇女的陈规陋习,甚至有认为潜伏工作只是会跟踪暗杀而不敢与敌人正面进行战斗的错误观念,这些都令余则成无法接受。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余则成还萌生了强烈的要求赶走翠平的念头。但是,从她到天津时就带来的那颗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的决心的美式最先进的攻坚手雷身上,尤其是在她以准确的枪法暗杀陆桥山成功之后,又让余则成发出了“你枪法真好”“你天生就是一个战士”的赞美和慨叹。如果说左蓝是余则成心灵之爱,那翠平就是让他最为珍惜的生命感、真实感。在错综复杂的潜伏斗争中,这份爱使余则成也拥有了一份难得的安宁和希望。这两位革命者之间产生的爱情由此而显得具有合理性和真实感。

在《潜伏》剧中颇具浪漫性的晚秋。与余则成的情感自始至终都颇具浪漫情调。因为最初两人接近对方时都有自己的特殊使命:余则成是为了帮助站长敲诈晚秋的汉奸叔叔穆连成的钱财,晚秋则是试图用美貌和情感魅力笼络住余则成,达到帮助叔叔渡过难关的目的。但当余则成第一次前往晚秋叔叔的家,远远听见晚秋的琴声时说,“琴很忧伤,不合眼下时宜。”晚秋则立即感叹道,“余先生虽不懂琴瑟之音律,但是懂思想,知心情。”不经意间两人碰撞出了爱的火花,成了心灵上的知音。虽然后来因翠平的到来、穆连成的逃跑等原因,两人的情感结束。但是,也因为穆连成的原因,晚秋与丈夫又住在了余则成夫妇的楼下,成为邻居。在晚秋对丈夫谢若林的情感绝望而自杀未遂后。终于出于对余则成的信任和爱慕而听从余则成的安排前往西柏坡。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余则成还从延安的广播电台里听到了晚秋创作并朗诵的诗歌《阳光大道》。到电视剧的情节结局中,晚秋俨然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并接受了党组织的派遣前往台湾与余则成以革命的名义成为夫妻,协助余则成继续从事潜伏工作。从而完成了这个为使戏剧冲突更为集中而设计的从纯粹的小资情调的精神之恋爱,转向因对革命者的爱而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的塑造。

如果翠平是与余则成为了完成潜伏任务而产生真挚的感情,从而完成了对翠平在革命中产生爱情的完美叙述。那么晚秋,则是作为一名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知识女性,因爱慕余则成和迫于对环境的无奈投身革命的真实叙写。而对于左蓝,作为女性革命者,首先是为了革命利益然后也是为了爱情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尤其是在影视剧结局中对小说的悲剧进行大幅度的改编。虽然小说和影视都没有大团圆,都是非常含蓄的结尾,但小说文本是更具有悲剧性,翠平是在余则成离开天津后,为送情报是生是死都仍然是悬念。而在影视剧中余则成与翠平是生离,与晚秋则是浪漫的结尾,完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最为美满的革命和爱情完美统一的模式创新。

总之,从“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发展角度上讲,《潜伏》从小说文本到影视剧,经过作家和编剧的创作,已经克服了20世纪这个模式中的革命对象因恋爱转变思想缺乏合理性的弊端。影视剧《潜伏》在保留了小说中独特的戏剧结构和人物的基础上,通过对余则成及三位女性革命形象的塑造,使其成为2l世纪初文艺领域里“革命”加“恋爱”模式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徐万平(1964—),女,四川内江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恋爱潜伏塑造
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