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镶嵌在城市的“田园风光”

2009-04-13徐美侠

黄河 2009年2期
关键词:田园风光群众基层

徐美侠

2008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漫步在太原市穿越东西的迎泽大桥之上。举目眺望,远处高楼上的灯箱广告开始隐隐闪出。蓝黑的暮色,将迎泽大街两侧的建筑划成两条浓郁而绵延不断的剪影,汾河穿越城市南北,两岸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整个城市处在一片车的流动和灯的海洋之中。这动与静的纵横交错,展现了太原现代化的城市气息和古老韵味相融合的奇特景观。望着眼前这一切,我内心感慨无限,在暮色中感受着30年来这座城市从经济到文化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亲眼目睹了它从豆蔻年华走过青春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望着那些直冲云霄的高层建筑和不断扩延的城市,看着眼前人行道上骑车或步行的人们,他们在深秋的夜色中相依相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绚丽的景色。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由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森林只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外部景观,但支撑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我曾长期困惑于此。铅黑的暮色中,一阵凉风吹过桥面,我的内心似乎在一瞬间受到触动——它的核心是文化。而且,构成城市文化的基础则是群众文化。我忽然明白,无论多么现代化的城市,物质是基础,文化则是它的内在核心与支撑,而群众文化才是它在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的根基。缺少它,城市将失去生机和活力。无论风格怎样独特的建筑,无论怎样现代化的设计,都将成为一片毫无生命的摆设。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群众文化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的景象,在这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意味的城市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构成一片独特的“田园风光”,成为一道色彩绚丽的人文景观。

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人员,此刻,我不由地陷入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再思考中。

“群众文化”这一概念,指的是在人们职业之外自愿参与并带有娱乐性的社会性文化活动。它是一个集合体,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队伍建设等许多具体因素。尤其是在“文化”的概念下,群众文化与其它类型文化产生了根本区别,其特征是人们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开发。群众文化包含着诸多因素,其中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即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努力维护群众的文化权益,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

群众文化活动是由“自我参与”、“自娱自乐”和“自我开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参与”显现的是以自我为主体,是一种自愿、自由和自为的个体意识,同时还体现出自我对群体的加入,自我意识与外界产生互动的聚集意向。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自觉自愿与一定文化群体的融合。“自娱自乐”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严格地说,它是最基本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类在劳动生产之余,注重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以文化活动的形式消除疲劳而达到愉悦的功效。“自我开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它是人们自我参与文化活动,并且依托群众文化的演变而面对生产技能认识的改善,使人们的智能得以提高。而这种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思维能动性的发挥,思想和文化素质等许多方面的提高,又产生出群众对新的文化活动的自我参与意识,达到一种自我发展的目的,从而获得了价值观、物质基础和文化制度的成长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文化成为与国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的重要的文化形态,进而真正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群众文化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活跃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群众文化在我国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的范畴上分析,依然属于主流文化,但是,它还不具有主流文化的强制性和专业文化的精英性。与大众文化相比,它也不具有那种利益至上的原则。它的特点在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在自娱自乐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公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甚至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群众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正确把握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在文明、健康、科学的道路上前行。这里应该强调的是,社区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在普及群众文化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多种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必须依靠和发动社会力量,寻求一切可用资源,共同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将家庭的文化建设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同时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此开阔群众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尤其是培养他们的改革开放意识,所有这一切,都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从而使基层群众文化更富有生命活力。

随着广大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重心的下移和文化资源的转移,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及建设正在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群众文化工作与其它文化工作相比,具有其独特作用。其中最明显的不同就是群众文化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也就是说,广大群众是在主动参与中,接受文化并享受文化。尤其是参与性和普遍性,使得群众文化在愉悦生活、沟通关系、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等许多方面,具有其它文化样式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因此,提高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人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已经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程度。这个问题不解决,无论怎样现代化的城市,将是一片苍凉,尤其是文化建设和城市品位将无从建树。

在我看来,群众文化工作首先应当以“群”为主,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权利是我们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者最主要的责任,让广大群众满意是我们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文化工作的宗旨应该是千方百计地把基层群众的文化搞得丰富、热闹并多彩。尤其是在城市和社区,千方百计提供有效的文化产品,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尤为重要。另外,群文工作一定要面向广大群众,我们的对象是基层群众,尤其是文化生活比较缺乏和落后的地区和群众。让大多数群众能够参与文化并享受文化。这其中,群众文化的“丰富性”就显得突出而重要。所谓的丰富指的是数量,只有单调的几种文化活动不能称之丰富。简单地说,丰富就是多种多样,就是多元化,使群众在参与中有所选择。另外,“热闹性”也是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热闹就是群众的参与程度。它需要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群众欢迎,群众满意,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就会有声有色,城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就会扎实。特别是在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发上,还需要研究新举措,在坚持文化下基层的同时,努力想办法将当地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有意培养基层群众文艺骨干,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做到既要把文化送下去,还要把文化栽下去,让基层群众能够有选择地参与到群众文化的享受、建设和发展之中。在建设与传播中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

群众文化的文化主体决定了群众基础的广泛性。也就是说,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实践者。它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是通过通俗而丰富的活动形式在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得以传播。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文化参与和享受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文化享有的民主性。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中,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其文化参与非常被动。这一点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文化专制所决定的。群众文化由于对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双重强调,通过自身参与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重转换,这一点,群众文化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由于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大众的文化,因此它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文化传承性。它在活动的内容上对民间和民俗文化的充分利用,使其包容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形式。比如民间文艺的自在性、原生态性等,反映在具体的文艺中呈现出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因此在传承优秀的民间文艺的进程中,形态成熟与主体自觉的群众文化就成为既能让民间文艺保持民间文化的特征,又能让民间文艺获得主体价值观念支撑的必然选择。群众文化对民间文艺的传承,必须让民间文艺脱离瑕疵,形态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而获得现代意识。这种传承的自觉便是更加成熟的传承。因此,群众文化是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富于人性的社会文化。也许,这就是群众文化的独特个性,在中国当代文化的格局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群众文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从网络和媒体得知,山西各地文化设施建设普遍加快,文化的投入普遍加大,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可以说,变化是明显的,而且,我们作为群文战线的工作者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从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山西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推进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文化大省,同样需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这才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个别地方的群众文化工作还存在着问题,思路狭窄,始终按照传统的轨道进行工作,习以为常的套路难以突破,因此极大影响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和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域被不断拓宽,可以这样说,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有我们开展工作的园地,凡是涉及文化的方面,群众文化都有工作需要开展。例如,群众文化工作如何与媒体和网络相结合,增强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再比如,如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结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思考。

中国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城市的边缘和农村。山西是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厚的省份,很多东西散落在民间,比如礼仪、规矩等,经过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梳理,都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它的挖掘与保护,将会极大丰富我们的群众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山西对文化强省之打造,使群众文化工作的份量越来越重,这其中,需要我们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在理念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水平。群众文化活动,重在策划,贵在运作。精心的策划与运作,对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其中,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清理思路,调整工作,更好地适应群众文化的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群众文化尽管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中还没有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它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审美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明显而不可忽视的。尤其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人的改造与重塑,已经得到充分的显现。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和农村,那些无法接受教育的社会底层中,通过参与群众文化而获得审美教育和宽阔的视野。在中国,尽管群众文化还没有建立一个学科体系,但其价值和作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特别是今天各种各样的“文化下基层”活动,早已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传播模式而正在形成一种基层文化的再造机制。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而且使基层群众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在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在不知不觉中,唤醒了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意识。

城市群众文化的提高,同样会加速一座城市文化精神的增长——那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它人提醒的自觉,一种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还有,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本的群众文化基础。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在人性的内涵中、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开花并结出累累果实。

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与建设已经成为新世纪的一个色彩绚丽的文化景观,基层群众文化在广大群众的参与下,经历了选择、融合与再创造,形成一道壮美的田园风光。我之所以将中国城市的基层群众文化比喻为“田园风光”,是因为,群众文化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传统的乡村习俗,特别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没有被改变,没有被扭曲,犹如一片没有被污染的田园风光。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引发着人们求知与求美的兴趣和热情。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引发了我们不断接受再教育的潜在动机。尤其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了他们对新文化渴求的欲望。所有这一切,都将融入我们的生命和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之中,像春天的绿色装点城市,像夏天的雨露滋润大地,在我们今天快速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唤醒我们的人文关怀。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田园风光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映像畜牧业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映像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