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欢欢喜喜过个年(外一篇)

2009-04-13霍竹山

延河 2009年3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

霍竹山 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多部作品,在国内各大文学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几十万字,并有作品获《中国作家》等国家级奖。

陕北的年是从腊八节开始的。

腊月初八这天,天还不亮,婆姨们便煮好了腊八粥。孩子们起床,先盛上一碗,去给车、碾、磨及牛、羊、猪的圈门和花果树贡献,一个问:“明年拉也不?”(或“长也不?”“结也不?”等等),一个回答:“拉也!”(或“长也!“结也!”)。然后,一家人才围着吃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豌豆、长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燕京岁时记》对腊八粥如是介绍。也就是说,腊八粥是将这黄土地上生长的五谷,将黄土地上的所有精气在一个锅里汇集了。

腊八腊八,冻死哈巴。

哈巴告状,告倒和尚。

和尚念经,念出观音。

观音打卦,打下蛤蟆。

蛤蟆凫水,凫出小鬼。

小鬼磕头,磕出犁牛。

犁牛犁地,犁出谷穗。

谷穗上场,喜死老王。

孩子们的童谣神秘兮兮,韵昧无穷。人在自然里,自然在人心里。人们对当年的总结和来年的祝愿,就在这甜甜香香的腊八节掀开了序幕。

“吃了腊八饭,赶紧把年办。”村村户户杀猪宰羊,粪堆撒满了红红绿绿的纸屑,剪窗花的女人们开始展示自己的巧手艺。谁家的米酒发酵了,村庄里弥漫着一股股酒香;谁家正忙着蒸年馍馍,院落里腾起阵阵白气;谁家在装修窑洞,叮叮当当的响声不绝于耳。磨房里碾米压糕的一家接一家,缝纫部裁剪新衣的一户挨一户。店铺里的花炮最惹孩子们的眼,学校的操场上,村里的秧歌队正在加劲排练。

年年有个二十三,

灶王爷爷要升天。

有好马,有好料,

一路平安顺利到。

供上糖果嘴巴甜,

玉帝面前进好言。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灶王节”。传说各家的灶王这天要起程上天宫,向玉皇大帝禀报这户人家一年内的表现,以确定其下一年的祸福。因此,这一天的黄昏时分,每家每户的主妇都毕恭毕敬地将糖果献于灶前,给灶王爷点“甜头”,让他只拣好听的说。而后点上香,在剪好的纸马和谷草上洒点水,连同黄表纸一起烧掉,表示给灶王爷备好了骏马草料。到了年三十,是灶王爷返回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迎灶”,将一张灶王像贴在整修一新的灶前,两旁贴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大红灯笼挂起来了,大红对联贴起来了,大红窗花亮起来了。噼里啪啦鞭炮声连成一片,年从孩子们的焦急期盼中翩翩而来了。

原本黄苍苍的山村,此时洋溢着喜庆和吉祥。“春衣试稚子,夺酒劝衰翁。”孩子们衣着一新,三五成群自由自在地放鞭炮,玩游戏,除了跟着大人上祖坟烧一回纸,不会有人唤他们干什么活儿。老人们也换了新衣服,聚在向阳坡上,一边摆弄着旱烟锅,一边议论着一年的光景,你传我,我递你地品咂着年味,品咂着人生。“宁教穷一年,不教穷一日。“大年三十这一天,是陕北人大快朵颐的日子。早上是”拴魂面”。面是用麦子、豌豆等五谷杂粮制成的。五谷是灵物,在陕北人眼里,它能避邪驱鬼。巫婆跳神撒五谷,迎亲坐帐撒五谷,老人出殡撒五谷。中午是炖羊肉,晚上是年夜饭。俗语说:”年夜饭吃饱。一年不饿;年夜饭吃好,一年不差。”因此陕北的年夜饭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猪肉羊肉鸡肉,酥肉丸子小炒,七碟八碗摆上满满一桌子。一家老小说着笑着,吃着品着,饭菜的香味弥漫了整个村庄。

“儿童强不睡,想守夜欢哗。”吃罢年夜饭,儿童们兜里装了鞭炮,手上拿了火香,东家进西家出。没有装鞭炮的兜很快也鼓了起来,装了家家的喜糖、喜枣。在热热闹闹的炮竹声中,在大红灯笼的迷人光彩中,他们自然是没有了瞌睡,保持着勃勃的兴致。

大年初一早晨,人们便开始走动,相互祝贺。你问他:“年过好!”他回你:“好过年!”小辈拿上礼品给长辈磕头拜年,老人给小孩一点拜年钱。早饭是扁食(水饺)粉汤,扁食里有包了硬币的,谁吃出来,谁就喜气洋洋,觉得在新的一年里运气会不错。

正月初二,排门子的秧歌就过来了。“红伞伞抖动绿伞伞转,十七八的女娃搬旱船。”富户穷家挨门逐户往过扭,讲究宁灭一村不灭一户。秧歌队所到之处。人们扶老携幼倾家而出,看得眉飞色舞。

初五送“穷媳妇”。天麻麻亮,婆姨们就起来了,将几日来积攒下的灰土装入垃圾筐,出门倒在野地里,撒一点年饭,放一串鞭炮,而后头也不回地返家。据说这样就可以摆脱“穷媳妇”的纠缠,变得富裕起来。

初七又叫小年。“过大年放大炮,过小年放小炮,枣核桃满炕跑,喜得娃娃满炕跳。”小年是仅次于大年的节日,挂红灯,放鞭炮,吃香的,喝辣的,样样不能少。

十五是花灯节,成千上万的农村人涌进了城里,去走亲访友,更重要的是去观灯。“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乡村的年几乎已过罢,城里的年才刚刚到来。白天里一支支秧歌队涌上街头,一台台戏曲在一处处公演;晚上大街小巷彩灯高悬,猜灯谜,赶三元会,八方欢腾。真格是“竞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欢笑无已时,歌咏还相继。”灯海深处,情哥情妹携手留连;锣鼓起时,狮子旱船各显其能。几多欢欣,几多情趣,尽在月光下,尽在灯影中。二十三是跳火节。白天,人们在野外捡拾柴火,背回来分成大小两堆。等到上灯时间,山村上下一片火光,映得满天通红。大堆火是供人跳的“人火”,小堆火是供鬼跳的“鬼火”。人是不能跳去,年老的有困难,就在火上伸一下腿。如果有外出的,就将其衣服取来在火上燎几下。还要将抹布、笤帚等也在火上燎一燎,叫“燎干净”,人们还要在嘴里念叨:“燎干了,燎净了,一年四季没病了。”火熄后,有的老人就用铁锨扬起火渣,扬火观年景。火渣落地时,据说会呈现出某类粮食作物的形状,就说明来年这种作物收成好,可以多种。火星落地后,孩子们争抢着去踏灭,一边喊着:“踏老鼠,踏老鼠,别让老鼠吃粮食”。

跳火结束后的另一项活动是“叫魂”,母亲叫儿女,儿女叫父母,一叫一答,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里传得很远,人们认为这样一叫,魂就不会跟着来跳火的鬼走。

好日子一个跟着一个来,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在这天纷纷理发,求的是除去污垢,消灾灭病,从此扬眉吐气。中午吃一顿猪头肉,晚上勾罢灯转过九曲,锣鼓五音一住,年才算过完了。

向阳的山坡,枯荒的野草下,细看已有嫩绿的草芽生发。三三两两的农人,吆喝着驮粪的毛驴上了山。

新一茬庄稼就要落地了。大红灯笼照射下的土地,会有一个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吗?

亲亲的民歌

再没有一种东西像民歌一样和陕北有特殊的血缘关系了。高原是黄河母亲臂弯中的明珠,民歌就是这明珠璀璨夺目的光芒。在这里,自然条件虽然恶劣,干旱和风沙仿佛两只喜欢嫉妒的巨手,紧紧捂在黄土地上。但是,从干旱和风沙的指缝间流淌出来的民歌,却如石岩下的山泉,清粼粼、光灿灿地漫过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村村户户。

多少年来,民歌作为黄土高原的史诗,将陕北人的苦难、欢乐、生命、爱情,悲悲切切、甜甜蜜蜜、自自然然、坦坦荡荡地倾诉着。民歌就像精神里的钙,支撑着白羊肚手巾的汉子,红头绳辫子的女儿。生是民歌,死是民歌,相思是民歌,仇恨是民歌,大红大绿是民歌,大彻大悟是民歌。得意时,民歌是展示心灵的天空;失落时,民歌是宣泄愁闷的世界;相亲时,民歌是飞架的鹊桥;听门时,民歌是一夜的燥热;赶牲灵,民歌是炊烟袅袅的招手;走西口,民歌是一路默默的回望。“有一口水你喝吧我就渴着,有一颗米你吃吧我就饿着”是民歌备至的关怀。“毛驴子快来空磨响,我想我那男人没心肠”,民歌忧伤着人们的忧伤;“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民歌执著着人们的执著。

亲亲的民歌,味儿酸格丝丝甜,甜格丝丝酸,酸酸甜甜若崖畔经霜的酸枣;亲亲的民歌,鲜里透着艳,艳里透着鲜,鲜鲜艳艳如雨后高挂的彩虹,韵味长远,像口味绵醇的米酒,给人无穷的想念;简练传神,似散点透视的剪纸,给人亮泽的思索。亲亲的民歌,是陕北文化的缩影。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家数上蓝花花好,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冒上性命往哥哥家里跑。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个死活呀常在一搭。”

无需矫情,无需含蓄,率直是一种美;几近粗陋,几近直白,粗砺是一种美。这是哀艳的故事,这是爱情的咏叹。

“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泪长流,

有两句知心话,哥哥你记心头。

走路你走大路,万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拉话儿解忧愁。

坐船你坐船后,万不要坐船头,

船头上风浪大,小心掉进河里头……”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情绵绵,意切切,悲伤的歌声从遥远的时空传来时,一个撕心裂肺的画面永久地凝固了。歌声是对那个时代无奈的愤慨,歌声是对幸福生活热烈的憧憬。苦菜一样的日子,就这样让民歌装点得鲜鲜亮亮。生离死别也就成了刻骨铭心的风景,美丽着人们的痛。

《三十里铺》沉淀了一段革命史,同时让一个哀婉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成为绥德县一张美观大方的名片,像高高挂在民俗深处的大红灯笼,招惹得文人墨客心旌飘摇。到陕北去吧,到三十里铺去吧,三哥哥永远一十九,四妹妹永远一十六。荞麦花粉红粉红地开着,苜蓿花淡紫淡紫地开着,开着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思绪。

《赶牲灵》是另一种风情。茫茫大漠,黄河古道,荒山野岭,渺远的铃声如记忆的浪潮涌来。炊烟多么美啊,妹妹的毛眼眼多么美啊!纺车就在心上转悠着相思,孤独时,就吱吱喳喳地吼上一声:“想亲亲想得手腕腕软,拿起筷子端不起碗”,硬硬的胡茬便蔫了头。白脖子的哈巴儿咬起时,手不能胡乱招呀,不要伤了一颗玻璃样易碎的心。

“我妈妈生我九菊花,给我配了个丑南瓜。”亲亲的民歌从对悲惨命运的倾诉、从对贫困生活的反抗中来,这是发自心底的怨愤和呼号,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声讨与抗争,无处申的冤在歌中申,无处诉的苦在歌中诉,淋漓尽致,何其哀哉。“只要咱俩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亲亲的民歌,从《诗经》“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风”中咏唱起来,高亢、奔放与深沉、婉转的旋律融合了,大胆泼辣与真挚热烈的情感融合了,雄浑悲壮,何其美哉。

信天游。爬山调。蛮汉调。酒曲。二人台。道情……

亲亲的民歌,陕北的乐府。

亲亲的民歌,天籁的绝响。

责任编辑 苑 湖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陕北方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现状研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余音袅袅的陕北民歌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