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觉文化创造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009-04-13万资姿

桂海论丛 2009年2期
关键词:二重性符号

(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 100032)

收稿日期:2008-11-15

作者简介:万资姿(1980-),女,湖南湘潭人,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研究方向:人学、符号学、文化哲学。

摘要:自觉文化创造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乃是文化符号创造的二重性。技术进步的二重性包含着某种反面,全球信息网络化在使当代符号文化创造获得全新发展界域的同时也带来了悖论,体现为现实文化符号的危机。这些危机具有虚实、真假联袂混合性,其实质就是由主体自身的局限所导致的文化创造之符号工具的异化,且其直接的表现就是主体受制于各种文化符号权力结构的束缚并最终致使人类文化创造陷入困惑与焦虑。要克服此种焦虑,则取决于主体自己的决断与行动——取决于人类自觉的符号设计。

关键词:符号;文化创造;二重性;联袂混合性;自觉符号设计

中图分类号: G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2-0070-05

马克思在谈到19世纪技术进步的二重性时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同样,全球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它所带来的文化符号层面的创造也体现着它的二重性价值。全球信息网络化一方面为当代符号文化创造提供了一个新的界域,同时也带来困境与悖论,体现在一系列的如符号犯罪、符号暴力、符号污染等现实符号危机。

一、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代文化符号创造的新界域

全球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信息网络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相关活动规则的创新、扩散与整合过程,更是一种时空的重组过程。用曼纽尔•卡斯泰尔的话来说,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象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当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可以在同一则信息里被预先设定而彼此互动时,时间也在这个新沟通系统中被消除了”,结果是,“流动的空间”与“无时间的时间”正在成为新文化的物质基础[2]。一种新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正在这个“时空压缩”的世界里获得了全新的形式,人类历史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3]。以符号化、信息化、全球化为标志的网络文化世界激发出人类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热情,体现出人类的文化创造欲与超越力,为当代符号文化创造提供了崭新界域。

首先,在文化上,全球网络终止了主体文化创造对同步性对象信息的过分依赖,使文化创造在其符号对象的积累和储存上获得了全新形态。

马克思曾指出:新技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信息网络文化的存在不仅是真实世界的符号化制成,而且是真实世界的符号化移植。在这前提下,人类文化更倾向于数字符号形式,而不再过多地依赖现实文化对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出现的以计算机为基点的全球信息网络文化,就其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数字符号文化。对于计算机来说,任何信息只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它才能识别和处理。这就决定了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就必须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形态。这就必然使其创造对象之表现形式和承载内容也与传统的对象信息迥然不同。

更有甚者,在这种对象信息存在形式下,文化创造在其对象的积累与存储上也获得了全新形式,其中,超文本技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超文本技术使得人们在表现思想时能够更加自由……通过链接人们能够更轻松自如地获取某个主题的所有相关信息——只要用鼠标轻轻地点击相应的链接,就可以快速定位到被链接的信息。”[4]这样的信息组织交给了文化创造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于是为人类文化创造提供了一个不缺间接信息资源的可能界域。

其次,网络与人脑智能的结合将产生巨大的创造智能,超乎时空。当互联网把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主体连接起来的时候,所产生的潜能和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是难以想象的。

人脑与网络的结合,人类的创造思维器官其实是得到了无限的延伸,人类思维的空间从现实文化创造活动拓展到虚拟空间;创造主体通过全球信息网络实现了与其他主体的智慧对话,并在对话碰撞中不断超越自我,为主体文化创造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在双向交流中,主体间互动创造文化的途径、手段以及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在人机一体化的文化创造过程中,主体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文化符号将电脑、电视、影像、录音、传真与自身文化实践融为一体,在与他者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文化智力和感官能力,因而为人类文化创造之对象信息内容、能力提升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供了一个新的界域。

再次,全球信息网络化条件下,人类文化创造将享受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这种自由氛围不仅体现在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及其创造成果的信息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直接的再创造和交流,还体现在其对个体创造的注重。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学家芭芭拉•斯塔福德所言,因为网络艺术可以使“每个人都从事艺术并向全世界展示其作品”,从而“使艺术世界的结构发生变化”。在全球信息网络中,人类最缺乏的将不再是信息资源,而是如何让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准确选择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生产和提供网络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在无限丰富的信息世界里,要想使自己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出奇制胜,没有创造性是不可能的,因此网络文化必定是注重创新的个性文化。

全球信息网络注重个性的创造,还有另一层含义,即网络能使一个人独自面对世界。PC意味“个人电脑”,个人因为有了电脑,他(她)可以与其他的个人联网,个人大脑借助电脑可以完成以前要有许多人才能完成的事情。于是,“一个人的工作室”、“一个人的企业”、“一个人的乐队”和“一个人的制片厂”都成为可能。可以说,在网络时代,最具开创性、主体性和独立性的个人将获得最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互联网络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用传播给人们的最佳工具。”[5]262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全球信息网络时代的文化创造是迄今为止最能普遍体现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创造形态。在这里,“无论在字面上还是实际运作上,推动变革的都将是互联网络……没有人发号施令,但是到目前为止,它所有的部分都日渐进步,令人叹赏。” [5]211全球信息网络化为人类的文化符号创造提供了一个全新界域。

二、文化符号的异化表征

然而,“善”与“恶”如影随形、彼此交织。“现代社会的发展已把人所创造的世界给人带来的利害充分显示出来了:它们赐予人类多少进步,就向人类索取多少代价、埋下多少危险。”[6]涌动的文化创造中存在着众多符号异化问题。而至于“符号异化”,在文化哲学领域中,它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术语,人们一般将文化符号应用过程中符号给人类带来危害、符号成为异己的敌对力量的现象,称为符号异化。当前,全球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深刻文化符号异化表征如下:

表征一:文化符号过载。相对于人有限的符号选择、利用能力而言,全球信息网络化界域内,人类文化创造过程中所面临的无限文化对象符号是一种符号过载。在文化创造过程中,当主体接受的符号成为一种妨碍主体创造能力发挥时,符号过载就发生了。由符号过载所造成的文化创造对象信息的符号失真、重复、堵塞和不确定的现象,习惯上也被称为“符号过剩”,也指虚假、冗余、老化、淫秽等不良符号,影响人们对有用符号吸收,甚至造成对人类文化创造成果的危害和损失的现象。反映在具体的文化创造过程中,这样一种符号过载,容易造成主体在对无限庞杂的文化对象信息进行整理时,很难做出符合对象本质和规律的判断,且对象符号信息过载越严重,文化创造成果获得所要花费的周期越长,智力消耗就越大,自身有效性也就难以实现。

表征二:文化符号“暴力”。我们知道,暴力的吸引力不仅在于暴力本身,关键在于暴力本身的文化功能。“暴力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在一点上却没有时空差异,表现为恒常不变的特性:它永远有能力‘猎杀我们的注意力。”[7]因此,在全球网络化文化界域内,符号“暴力”与反“暴力”往往并存处之。对于这样一种符号“暴力”的反抗,我们可以从网络文化的话语表达特征中窥见一斑。法国福柯曾“渴望提出一种彻底自由的话语,一种消解自身权威的话语,一种在‘沉默中展开的话语,在这种‘沉默中,只有那些处于不可化减的差异状态的‘事物存在,任何打算用一种统一性,将他们统一在某种秩序之下的企图,都会遭到它的反抗”[8],然而,这样的反抗也说明了,在全球信息网络文化下,存在着现实的符号“暴力”。

事实上,当主体进入到一个网络文化“社区”内,不论其背景如何迥异,他们的网络文化创造方式、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要符合这一“社区”特有的规范和秩序。正如涂儿干所言:“没有谁强迫我非得同本国人说法语,或者非要使用法币不可,但我却不可能有其他选择,如果试图摆脱这种必然的话,那只会以失败告终。”[9]新的符号暴力的最终结果是标准化、规则化,让人便捷却必须按其固定的模块、程序进行文化创造,其直接后果就会是主体创造思维的趋同化和机械化,因而也不利于人类文化自由创造。

表征三:文化符号污染。所谓符号污染,强调的是一种符号质量的难以控制,表现为各种重复符号、过时老化符号、不实符号或虚假符号、缺损符号、色情淫秽符号以及各种不期而至如广告符号等等的存在。这样一些符号通过网络肆无忌惮地轰炸网民们,将真正新颖、独创性的文化符号信息完全淹没其中,既妨碍了人们正常地分辨、接受和传播符号文化成果,也严重地阻碍了高质量文化成果的创生。反映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就是一种符号质量的严重匮乏所导致的文化创造环境的恶化。在更广泛的符号空间里,人们似乎越发倾向于用怪异、孤僻、边缘化、标新立异来代替创新、“个性”,进而营造出了一个个另类的文化符号时空。这些时空利用高效的传播技术迅速蔓延,成为了一个“文化大染缸”。在这个染缸里,人类文化绚丽多彩,但这都是表面,未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真正文化机体也在这染缸中遭受着不断来袭的污染与侵蚀。

表征四:文化符号犯罪。全球信息化环境下,存在着大量文化符号犯罪。诸如网络“黑客”病毒符号的制造、文化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信息的侵犯等等。这些犯罪具备“高技术、高智能、主动攻击性强、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的特点[10],且冲破时空限制,呈现国际化趋势。

拿文化符号犯罪之典型——黑客文化来说,“黑客(hacker)”作为全球网络文化主体的一个群体,其在发展的早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且在内涵上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探索与创新精神、反传统精神、合作精神。他们相信自由并自愿地相互帮助,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在互联网上黑客们编写的各种软件都是完全免费共享,甚至连源代码都是公开的。然而随着这一主体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黑客文化中的另一个名词——“骇客(cracker)”:掌握高超计算机技术,并依靠技术实施非法符号入侵、偷窃、破坏等反文化行为的人。从“黑客”到“骇客”的变化是一个复杂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在这一群体中形成了一股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反主流文化。一些骇客为了证明自己水平高超、能力出众,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符号犯罪。如2006年底开始,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的“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其制造者在其被捕后说,他编写病毒仅是为了显示自己技术高超。然而,此举带给整个全球网络文化创造的冲击就是创造者安全感的减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文化创造积极性的发挥。

三、符号异化之特点及其本质

在符号异化的情境下,文化创造主体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文化世界的中心、自己文化的创造者——而他们的符号文化创造及其结果却变成了自己的主人,制约着自己的创造,自己必须要服从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符号,甚至还要崇拜它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符号崇拜,或者说符号拜物教看成是符号异化之直接体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两者是契合的。为避免重复论述,笔者在这里将着重论述符号拜物教,以此对符号异化之特点及其本质与表现做出分析。

就其特点而言,符号异化体现为虚实、真假联袂混合的特点。

现代人类文化符号异化形形色色,符号拜物教多种多样:如图像符号崇拜(如偶像、名牌)、自然符号崇拜(如把一颗古井封为“圣水之源”而膜拜)、人工符号崇拜(如八卦占卜符号)、语言符号崇拜(如宗教活动的“真言咒语”)、非语言符号(如风水符号),等等。由此,便产生了占卜术、语言崇拜、明星名牌效应等相应的符号拜物教。数字化迷信则是现代文化符号崇拜的主导形式[11]。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用0和1这二进位制数字编码着自己所有和所需的信息,一切文化符号、语言甚至都可以通过数字变成信息进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区别于以往任何发明创造,它不是物质加工或能量转换的工具而是符号加工的工具。”[12]借助于计算机这一新型的符号加工工具,人类符号呈现出双重虚拟性——所指能指双重虚拟,从而使得符号所指称的对象,以及符号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联袂混合为一体,反映在符号异化上则是一种虚实不分,真假难辨的特征。

就其本质而言,符号异化就是创造主体自身的局限。符号的文化功能是由人赋予的,而且整个的人类文化符号现象也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然而这一真相一旦被人为地掩盖住了,就会产生出异化现象。事实上,在现如今无限的符号权力控制下,高度发达的信息符号文化使个人符号力量对整体文化的影响力变小,形成了对原有主体意识的映射,主体的自我创造意识在这样庞大的符号信息系统面前逐渐萎缩。

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主体把自己抽掉,把文化符号的作用无限夸大,将文化符号看作是自身就具有的某种力量的东西,进而将其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联系起来。这样,文化符号就被赋予了神秘的、超人的力量。这样就产生了对文化符号的禁忌和灵物崇拜。这方面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原始人对待人的名字的态度,他们乐于提到某些人的名字以便给自己带来幸福,而避免说到某些人的名字以避免灾难。作为部族图腾的象征性符号,则更具无穷威力:祖先的诞生、部族的生存与兴旺、行动的顺利、来年的丰收等等,无不由它决定,所以更是原始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从人的名字和图腾再扩大到其他的语词,“词的使用对原始人来说不是无关紧要的;词的发音这个事实本身,如同图画的画出和手势的作出一样,可以确立或者破坏非常重要而又可怕的互渗。言语中有魔力的影响,因此对待语言必须小心谨慎。”[13]

此外,符号异化直接的表现就是主体受制于各种文化符号权力结构的束缚。主体此种束缚下越发不愿意从这种异化中挣脱出来,从而催化了这种异化的嚣张。于是,就出现了如下情景:“这个符号世界并不是仅仅客观反映,象镜子一样,而是反过来能起‘反馈作用。就语言说,它可以起超越个人的社会作用,因为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这正像神像那样。神像是人造的偶像,但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象征,于是又凌驾于个人之上起到超越那个具体物质偶像的作用。”[14]

四、自觉符号设计:当代人类文化创造之必然选择

如上所述,各种形式的文化危机是人类文化创造之符号工具的异化,其间必然带来人类文化创造上的困惑与焦虑。21世纪初始,过剩文化符号的挤压所造成的现代文化创造主体之现状迷茫,暴力文化符号的强制对现代个性文化创造能力发挥的限制,消费文化符号的污染所导致的现代文化创造主体的价值迷失以及大量文化符号犯罪的存在所导致的现代文化创造主体目标选择的焦虑,都说明符号异化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之潜在根源。为此,也引发了来自不同视野下的符号批判与文化反思。

批判伴随着启发与重建。在不断的文化批判、反思与超越过程中,人类不仅越发生活在自觉文化创造的包围之中(各种各样的人类符号设计是其典型代表),当代人类文化的精神层面也将最终体现在人类自觉符号设计的各种文化创造活动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自觉的符号设计体现了人类自觉文化创造之必要与必然,因而理应成为当代人类文化创造之必然选择。这是我们探讨当前全球信息网络化背景下人类文化创造发展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这样一种选择也因其自觉自为性、自律性、预验性等特点也将有助于人类文化符号设计和创造主体主动担当反思现实文化符号创造的责任,努力按照现实文化情况寻找某些更为本质更为基础的典范性符号及其体系,进而通过自觉自律的文化符号设计方式更理性地把握自身文化符号未来和发展趋势,努力建立合乎现代要求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符号道德生活秩序,以发掘、充实、扩大人类文化符号之更大生活空间,并最终实现人类文化符号设计的自觉为我目的。因而,也是一种有助于我们按照复杂情况来引导当代人类文化创造,更好地把握自身文化未来与发展趋势的文化实践选择。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这样一种自觉符号设计要求创造主体在符号选择、设计、运作、反思等层面上既要注意加强全球整体性观照、突出人本价值含量、着眼于人类符号能力全面发展、努力满足人类求新求异需要、注重文化符号生态与资源等方面的合理利用,又要在具体的创造、设计中坚持诸如“大众”的主体选择、“对话”的现实操作、“多元”的路径状态、“审美”的价值尺度、“方便”的实践功能以及“和谐”的目标追求等原则;此外,自觉符号设计的有效性最终需要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实现。这也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自觉符号设计实现其当代视界与发展主题之基本途径,即必须在突出“个体”参与和超越的基础上发挥现实“实践”的功能与作用。惟此,人类文化符号创造才能不断地从各种形形怪异的符号迷宫中摆脱出来,努力走向最真实、最有活力的人类现代化文化实践形态。事实上,也只有这样一种自觉文化符号设计活动才能引导人类走向永恒超越的价值理想之路,人类文化创造也只有在不断的自觉符号设计中才能真正成为内蕴于现实生活世界并不断提升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2] 韩孝成.科学面临危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0.

[4]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16.

[5] 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6] 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和文化批判[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2.

[7] L•法兰克,等.赢家通吃的社会[M].席玉苹,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41.

[8] 约翰•斯特罗克.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M].渠东,等,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9] 詹扬扬.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影响[J].学术研究,2001(8).

[10] 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64.

[11] 金立.数字化迷信:一种现代的符号拜物教[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2] 李伯聪.符号世界和符号异化[J].哲学研究,1998(1).

[13]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71.

[14] 金克木.科学技术丛谈[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6:84-85.

责任编辑莫仲宁

A Real Problem in Urgent Need of Solution in the Creation of Conscious Culture

—— An analysis of modern cultural symbols to create dual phenomena

WAN Zi-zi

(Translation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Beijing100032)

Abstract: A real problem in urgent need of solution in the creation of conscious culture is the duality of the cre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The duality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contains some negative, the global information network enables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symbols to obtain a brand-new development domain at the same time also brings a paradox, which reflects the crisis of realistic cultural symbols. These crises have false and true mixing property, its essence is that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own lead to the dissimilation of symbols of cultural creation tool, and its direct performance is the main body is restrained by various cultural symbols structures and finally causes the creation of human culture to fall into confusion and anxiety. To overcome this kind of anxiety depends on the main body's own decision and action——depends on the symbols of human conscious design.

Key words: symbols; cultural creation; duality; mixing property; symbols of conscious design

猜你喜欢

二重性符号
差异性:20世纪英国作家建构的二重性中国形象
学符号,比多少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符号的由来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变符号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