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更应重视人格培养
2009-04-13池国龙章建春
池国龙 章建春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关注人的主体存在。在这一点上语文学科较其它学科更具优势。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文学科,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培养、塑造学生人格的重任,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学也应着力于学生个人素养的整体提高。如何利用语文教学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高扬与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一层健康的人格底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和生命的健康成长
法国著名的启蒙学者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尔》中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号召“回归自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不仅对当时有尖锐批判的作用,开启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直到今天,自然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在教学中关注受教育者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自由快乐的发展,也是今天我们人格教育的初衷。语文教学,不外乎吸收与表达,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理应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和自由写作。阅读时,学生绝不只是阅读选文,无论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科技的、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阅读之际,伴之以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根据自己的情思、知识、阅历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领悟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写作上,同样要给学生以思想个性和感情自由,让心灵自由地飞翔,既不拘泥于立意高远,也不唯技术至上,而是不拘文体,自由写下见闻和感受,即使文中有些幼稚的想法、消极的情绪,也当理解和尊重。
教育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服务,是一项关注生命的工程,使不完美的生命趋向完美。因此,对人的生命成长的关注与思考,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只有从生命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才能从更广阔的领域去挖掘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改变,必须遵循人成长的特性,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来看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保证每一个生命能自由、积极、独立、智慧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就需通过全面、综合、动态的方式关心、指导学生,呵护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在此,我们不妨借助于教材中的典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告诉学生如何面对挫折,使自己的生命之花盛开;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学生缅怀伟人胸怀的同时,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汲取生命健康成长的养分。
二.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
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基于此前提,承认并重视个体差异,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那么,学生的人格发展才能趋向和谐、全面、健康。
为此,教师备课时,重要的是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学生的“个性”,设计教学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使不同特质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在不同层面上平等地享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试以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光是对这“落花时节”的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可见出种种不同来,一是仅从诗句出发理解,这“落花时节”就是暮春时机,杜甫是在暮春之际在江南逢李龟年的;二是结合着诗人与李龟年的身世解读,这两人已是青春不再,风华流逝,一下子顿悟到人事的沧桑,如同那落花流水春去也;三是进一步联系时代背景,那唐王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后,盛世不再,衰落的王朝,不正是那“落花时节”?但不论哪一种解读,都是合理可取的,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晶。
三.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
理想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情感,是影响学生身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较之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本身饱含着非常丰富的感情,所选的许多文章都是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的体现。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这就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的性情以至人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语文教学应该从情感入手,返璞归真,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方法,如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像资料、对美文深情地反复诵读、表演课本剧等来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情感及其调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热情、真诚地面对生活。
语文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深层次内容来渗透人格教育。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精品,含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 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也在品味一段历史、一份哲理、一种人格:或被高尚的情操所震撼,或被完美的人格所征服,或被深刻的哲理所启发,或被文章的美感所熏染。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有古老的文明,也有如画的江山;有对光明的礼赞,也有对黑暗的鞭挞;有宏深博大的哲理,也有照彻古今的人格……因此,挖掘教材里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能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而且可以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开发人的心智,在接受人格教育的同时学会自律,这对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
四.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良好的意志品质必不可少,这也是健康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为达到预定学习目的不仅需要兴趣的引导,还需要锲而不舍、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因此,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保证。其实,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意志的过程,比如作文的教学过程。作文不仅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也是高级的意志活动。应该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单凭动机、兴趣、情感是不够的,必须具有不怕挫折、改而又改的坚强意志,只有意志坚强的学生,才能在文章的立意、构思、表达、修改中深思熟虑、再三斟酌,写出好的文章。尤其是当下生活在温室中的独生子女,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苦难是激励人生向前发展、迈向成功的催化剂,引导学生自强不息,促使他们自觉锻炼意志品质。
五.热爱学生,修身养性
对学生的热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家卢梭如是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地塑造他们的灵魂。”可见教育学生要投入情感,要对每位学生充满爱心。爱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标准,缺乏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热爱学生可以为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情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筑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也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交换学生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密切师生心与心的碰撞,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感,要面带微笑地上完每一堂课,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另外,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也是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养成的源泉之一。教师的学识与人格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而且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职业首要直面的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培育、成就其他的生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品格,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只有这样,才能给那些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的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发育精神,终生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
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中,加强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
池国龙,章建春,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