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创作的源泉
2009-04-13孟庆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可见,每个学生都有写好作文的可能,关键是“打开创作的源泉”。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一.多种方式体验,感受丰富的生活,使内容充实起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不断的积累素材,才能有话可写,“言之有物”是写作文的前提。有不少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或者缺少了一些生活体验,写起作文来自然空洞无物。所以我们平时要引导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一、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察联想直接获得生活体验。比如,今年早春,我国北方的小麦主产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情,国家为此下拨了抗旱资金。忽然有一天当地下了一场中雪,学生们在久违的白雪中奔跑追逐,欢呼雀跃,却极少有人注意小麦的长势。抓住这个机会,我组织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春雪贵如油》,引导他们回想小麦干枯欲死的情景,从而联想到这场雪是如何重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民生,亲身体会到国家对农业的关心。
第二、询问他人了解未知事物,间接获得生活体验。社会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了解一些过去的事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不无裨益。现在农村机械化作业很普及,即使是农村的孩子也很少参加农田劳动,在写《春雪贵如油》的时候,有些学生竟不知道麦子是在夏天收割。麦收时节,我布置了课下作文《三十年前的麦收》,学生们回家询问长辈,他们把三十年来小麦的产量、人们的劳动量、收割方式等做了对比,了解了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了国家的发展进步,真切的表达了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主题。
另外,阅读课外书也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科普类和励志类的书籍更能弥补现实生活的不足。每周一节阅读课,学生日积月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二.多角度观察,感受立体的生活,使语言生动起来。
从写作角度来说,光有内容还不够,还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写作文时如果做到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统一,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多种感觉手段,就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增强表达效果。正如有了鲁迅先生的细心观察与立体多角度的描绘,就有了无限趣味的百草园。
最近,鲁西北地区刮了一场罕见的大风,大风夹裹着小雨横扫大地,学生们在早晨六点都准时到校了,有的人顶风冒雨推着自行车步行十几里,这场大风对才上七年级的他们是不小的考验。我因势利导,先组织学生进行以风为话题的讨论,然后写作文,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听,大风在耳边咆哮而来,呼啸而去;看,路上残枝败叶满地翻卷;感,大风像吃人的怪兽向我扑来。走顺风的,自行车不用蹬就向前飞驰,像小鸟在飞翔;走逆风的,弯腰弓背,歪歪扭扭,推着自行车费力前行,有时还被大风推进了路边的沟里。”没有亲自经历过大风中的摸爬滚打,没有多层次的描绘,怎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字呢?
三.捕捉生活的闪光点,抒发真情实感,提升作文立意。
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认识事物比较肤浅,他们写作文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不去挖掘更深层的内涵。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看待事物,是升华文章中心的关键。在写那篇关于风的作文时,在我的简单引导下,很多学生感悟到:大风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学会了坚强;人生路上不会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就要想办法克服;大风见证了同伴间的友谊,互帮互助定能成功。
学生们运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式,发现了大风后面的许多东西,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大自然的挑战,不但写出了战胜大风的过程,而且情真意切地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既学作文,又学做人,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孟庆新,教师,现居山东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