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民主的阳光照亮语文课堂

2009-04-13吴雪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民主情感语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民主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蹲下来看孩子,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等理念日益深入到广大教师的心田。课堂上,教师话语霸权、情感霸权、价值霸权的现象逐渐消亡,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日趋理想。但如果认真审视当前语文课堂,不难发现,离真正的民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还在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所谓的师道尊严。所谓“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忽略的是平等,看重的是首席。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没完全落实到位,依然有少数学生沦为课堂的看客或者陪客。三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创造性没有得到真正的激发,课堂仍然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继续深入的今天,让民主的阳光照亮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民主的精神贯穿教学的始终显得越来越迫切,因为这不仅指向教学的效果,更指向学生的心灵。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民主,笔者觉得首先要从这样几个层面进行一些探索。

一.从严师到朋友:培养教师高尚的人文情怀

“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魏书生语)就语文教学而言,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而师生情感的建立,单靠作为职业的教师地位的权威是不够的。因为权威只能产生敬畏之心,无法产生亲近之情。师生之间心灵的真正沟通,必须靠教师的人格力量,靠教师高尚的人文情怀。为此,教师首先要能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和向学生请教的气度,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虚心地吸取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因素。不可否认,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情感。在某些语文课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其实,教师虽然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比学生略胜一筹,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态度,主要应体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平等对话,并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在这样的教学活动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管理者,而应是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灵性的人,对学生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个性特征给以充分的尊重。对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种民主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还意味着教师应关注学生与学生的平等,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不能让课堂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舞台。让一部分学生成为贵族,另一部分学生则沦为“奴隶”,成为看客。教师应学会调控自己,清除偏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甚至“偏心”地为一部分“学困生”多创造一些机会,哪怕是“浪费”一些课堂教学时间!其实,学困生比优秀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在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他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读好为止。而于老师总是在耐心的等待、鼓励。当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把课文读得又通顺又流利时,于教师的眼里流总是露出赞许的目光。其实这样的过程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和方法又何尝不是所有学生在平时自我学习时需要掌握和矫正的呢?当我们面对在学习的某一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时,要会用“显微镜”放大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鼓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及时的表扬,都会激发他们的自信,鼓起他们的勇气。

二.从压抑到自由: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真正的教育从开始就不应该是单向的赤裸裸的,而是在渗透影响和熏陶感染中完成的。成功的教育总是离不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自然怜悯的情感交流和温馨和美的教育氛围。这一点,许多优秀教师的探索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在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可以“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地“辩论”。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开放政策,即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独立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天津著名特级教师李鉴蕙在课堂上提倡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这些优秀教师的实践充分说明,民主的语文课堂要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保障。因为“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主动发展的结果”。

在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至关重要,不仅要规范、科学、形象、生动,更要体现出尊重、体谅、温暖和坦诚。例如,在发问中,应多采用开放或试探性的语言,如:“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物?为什么?”“你有些什么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问:“老师很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直接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引导的时候,应多用鼓励或协商的语言,如:“你讲得很好,但答案不是固定一种,请大家各抒己见,说错了没关系!”等。这些符合学生心理需求、闪耀着民主光泽的教学语言,就像课堂教学民主氛围的催化剂,将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紧紧聚拢在一起,学生乐学、好学,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三.从配角到主角: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课氛围宽松了,尊重学生了,这只能是浅层次的教学民主,深层次的教学民主应该是诚心诚意地把学生作为和教师一起共建课堂的主人,双方是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学习共同体。然而,目前的语文课堂,不少仍是按老师准备好的一套既定程序走,学生没有选择,也缺乏挑战。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仍然是课堂的“配角”。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先生的责任不应该专教书,应该教学生怎么学。”他还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即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导”。这些闪光的思想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无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它启发我们,语文教学应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则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认真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而不是外加的灌输。要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考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能力培养上,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让他们体验情感,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以学生和文本对话为例,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都安排了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这一教学环节,可很少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很快便进行讨论交流。可想而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课文,换来的只能是学生不痛不痒的认识;师生浮光掠影式的讨论交流,得到的也只能是无法痛快淋漓的感觉。在民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一位教师所应扮演的角色正如一位“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和文本对话,交流,“零距离”的接触,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课文直接对话,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和言语,培养起在文本面前主人翁的底气。

民主的语文教学实践,教师所收获的是教学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质量理所当然的大面积提高;而学生的收获,除了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还有平等观念、民主意识的日益增强——而这,正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目标之一。

吴雪晴,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民主情感语文
中国式民主
情感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台上
尼日利亚 民主日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