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音乐与文本共舞

2009-04-13金锡梧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心灵文本音乐

音乐是乐音之荟萃,声音之精华,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曾说过: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它能启迪心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力。让音乐与文本碰撞、交融,表达完美的意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感悟文本中那触动心灵的情怀。音乐与文本共舞,定能舞出激情,舞出精彩,焕发课堂新的活力。

一.音乐为引,渲染铺垫

“上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借助于音乐的吸引,学生能快速地进入课文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教师一开始就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学生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反复响起,那是日寇在践踏国土,那是山河在哭泣。“流浪!流浪!”啊,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通过听觉,直接撞击学生心灵,调动学生情感。教师再联系背景,激情导入:“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事隔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无数流亡在关内的东北同胞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烈的誓言。上课伊始,就创设出低沉而愤慨的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也为学生关注文本、理解文本、感受文本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和形象的心理准备。

再如教《安塞腰鼓》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到那种宏伟壮阔的场面,磅礴的力量,激荡的生命力,我借助了西北的腰鼓音乐。腰鼓乐铿锵激昂,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本文气势恢弘,词语简洁,语句铿锵,节奏疾猛。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的融合促成了力量的宣泄,生命的奔腾升华,自然而然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热情澎湃,闪烁着灵动的火花,妙答(巧答妙解)此伏彼起。课上得非常成功,音乐先行感染引发的良好开端应该功不可没。

二.音乐为媒,催化体验

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也有资料表明,音乐可以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使人产生或轻松或紧张、或激昂或低沉、或喜乐或忧伤等诸种情绪体验,达到语言、文字难以奏效的艺术功能。

特别是在诗词教学中,可以说音乐是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知识、生活积累的一个有效载体。诗词本身要求的节奏感和声律美,就具有音乐性,音乐和诗歌本就是融于一体的。学生从音乐中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从听觉中感受诗的气息,从而把握诗歌主题的总基调。读《出塞》可以选用舒缓深沉的送别曲《阳关三叠》,渲染依恋别离的氛围;《乡愁》和《乡愁四韵》可借助绵绵的《思乡曲》寄托惆怅;苏轼的《水调歌头》可直接配以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像这样的诗词,可让学生配乐来读一读,还可以配上旋律唱一唱,不仅利于记诵,也可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内涵,有利于诗词中情感的发挥。从而快速走进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斑羚飞渡》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要求的境界,在朗诵中教师一边播放钢琴乐,一边用低沉缓慢、略带悲怆的语调为学生范读。钢琴那“咚咚”的敲击声叩击着学生那敏感的心。学生的神情在低回的音乐声中变得庄重肃穆了,两眼闪动着淡淡的哀愁,有的学生随着课文的深入眼里已是泪光闪烁,思绪仿佛飞到了伤心崖,与斑羚共命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样一个充满深情的音乐和人声(朗读)的双重感染下,谁的心灵之弦不被拨动呢?在这动人的音乐和诵读中,学生的理解力变得异常深刻,对斑羚的崇敬油然而生,对狩猎者无视生命的野蛮行径痛愤不已。

试想,如果没有音乐,只有人的诵读,相形之下就会显得单调、苍白。正是音乐的出现丰富了人的诵读,为人的诵读拓开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和形象空间,渲染出一种氛围和气势,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了情感体验。这种利用音乐进行的形象化暗示和启发胜过对文本千言万语的讲解分析。

三.音乐为桥,浮想联翩

音乐的确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二泉映月》的缠绵凄伤,《空山鸟语》的雅致空灵,《命运》交响曲的激昂铿锵,一首首中外乐曲像是一把把钥匙,开启我们的心扉,触动我们的情思。在许多优秀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以音乐为联想的桥梁,引导学生创立新的审美视野,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对文本进行弥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以《望江南》为例,同样可借助优美的音乐旋律获得丰富的想象,写出最真、最深的感受。

2008年浙江省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时,有位老师上课内容是:写一写温庭筠的《望江南》这首词中的画面。在古色古香的古筝乐曲中,词中的景致随着流动的情绪渐渐浸入学生的心田。仿佛看到一个古典式女子——柳眉、杏目、粉腮、红唇、三千青丝,她正倚栏远眺;仿佛看到她数着过往的帆船,一只,没有,两只,没有,就这样一直等到“斜阳脉脉”;仿佛看到一个女子为那远行的“冤家”憔悴久了,等待久了。古典音乐曼妙的旋律低回婉转于学生最柔情的那根生命琴弦,他们的心扉敞开了。词中一个又一个画面在课堂上如花般绽放。正是音乐帮助学生架起了桥梁,在音乐的感染引发下,使得文本中的人物活脱脱地走进心来,越来越明晰。

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中,为了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教师可以讲述歌曲《天亮了》的背后故事。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子灏的爸爸和妈妈用双肩托起孩子重生的起点,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就是父母之爱。这是怎样的一种壮举啊!怎一个“伟大”了得!随着韩红凄婉的歌声隐隐传来,音乐流动的触角拨弄着学生的心弦,给他们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仿佛看到那两双手高高地擎起。一个小生命起死回生。那两双手屹立在学生心中,永远不倒。他们记住了两个名字:一个叫父亲,一个叫母亲。爱的泉水汩汩流淌于心间。正是借助于音乐语言,思维得以飞扬,所描绘的景和物历历在目,所倾吐的情和意激荡心中。学生对于爱,也有了更深刻,更独到的体味。音乐即叩击了学生的心灵,又丰富了文本,是对文本的再造,同时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音乐为介,提情升华

很多老师较注意导语的设计,为授课创立情境,但往往忽视讲课的结束技巧,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就是简单的布置练习,匆匆收尾。如果这时巧妙地运用音乐加以延伸和拓展,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点,杨聪老师就非常擅长。他的《香菱学诗》以一曲红楼梦的主题曲结束,让我们为香菱扼腕叹息,为更多的香菱们感叹。《杨修之死》以埙乐作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浓郁的悲壮美带给学生极强的心灵震撼。是对人才早逝的叹惋,是对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一——韬光养晦的质疑,是对如何评价人才,对待人才的再思索。在这样一个效应场里,有着师生共同挖掘营造的思想深度和心理高度,学生感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再例如,在上《行道树》时,我是以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学生跟着旋律一边唱一边想,爱的真诚、爱的温馨也悄悄溶入了孩子们的心田。音乐的恰当结尾使学生产生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了进一步的思想感悟,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无私奉献这块情感的海绵吸取了歌声中的艺术水分,更加滋润丰盈起来。这时,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又增加了课堂分量和艺术的张力。更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音乐、文本都是心灵的语言。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感悟文本中那触动心灵的情怀;让我们用心去浇灌音乐与文本这两朵文化奇葩,使它们并蒂莲开;让音乐与文本共舞,舞出激情,舞出精彩,焕发出课堂新的活力。

金锡梧,教师,现居浙江浦江。

猜你喜欢

心灵文本音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音乐
心灵小语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