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

2009-04-13李彩平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杨修罗布泊苏州园林

本着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初中所开设的基础学科几乎全列入中考科目中,初中生对所有的学科都不能忽视,这无疑分散了学生对所谓“主科”的学习精力。当年,作为三大“主科”之首的语文备受学生重视;而今,语文的地位可谓江河直下,不仅课时减少,学生的学习重心有所偏移,更令人担心的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在消减,学习的积极性在降低。是谁将语文逼入学生不愿涉足的狭窄领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得反思自己,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是否将语文的精彩演绎出来,是否展现出语文动人心魄的魅力。我们常常看到,让学生恹恹欲睡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没有多少内容投影在学生的的心底,引发学生心湖的波动。拖沓、冗长的讲解、分析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消磨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紧,任务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要求我们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课堂阅读的教学效率。如何提高课堂阅读的教学效率呢?这当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积累,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找准突破口,提挈全篇。

正如行军打仗,如果谋划得当,巧妙突破,便势如破竹,轻松占据城池。在教学课文时,如果切入点设计得好,可以带动全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很容易达到,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以文题入手切入。

师:(板书课题后,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齐):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

生(齐):跟水有关。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齐):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题目,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失了。

生2: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师:“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齐):美丽。

师:哪个同学把他们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后来消失了。

师:对了,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生1:惋惜的。

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这位老师抓住文题的“泊”、“仙”、“消逝”等字眼,让学生迅速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内容,并领会了作者传达出来的惋惜、悲痛、遗憾的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后面的语文活动学生就很容易把握。

再例如重庆市特级教师陈跃在教《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这样切入:

上课伊始,师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词语:选择、抉择。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使用上有区别吗?

生1:“抉择”的语气比“选择”更重。

生2:“抉择”是指大事情,“选择”是指小事情。

师:(不急着表态,在黑板上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常常需要我们做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可我们有过面临抉择的时候吗?

师:同学们刚才对“选择”、“抉择”的比较基本是正确的,老师补充一下,“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而抉择则是人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取舍!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陈老师从主题入手进行教学,为整篇课文的教学蓄势兴波,降低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理解的难度,并富有激情地对学生进行了人生指导,导入方式颇具匠心,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艺术。

从哪一点切入更易抓住课文的灵魂,这需要教师精心的构思,以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提取主要信息,理清思路。

这应该是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等),理出文脉,从而对课文的行文思路有明晰的认识,对全文结构有整体的把握,就能高屋建瓴,产生整体感知的意识。初中课本中有不少说明或议论性质的文章,本身层次清晰,如果将主要信息提取,全文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苏州园林》一课,我们提取中心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通过提取中心句,浓缩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除了概括性的提示信息以外,课文中还常有一些含蓄深刻、揭示主旨或蕴含丰富的关键句,这是作者思考的结晶,应该培养学生对这些语句敏锐的感受力,抓住了重要的信息,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

三.设置核心问题,深入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听到老师接二连三地向学生发问,一问一答,步步紧逼,甚至于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给学生揣摩的时间,更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课堂上气氛紧张,由此让不少的学生怕上语文课。问题太杂,必然导致分解过细,易于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引发精神上的倦怠。那么,是否可以设置“大”问题,牵一发而全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交流中体会发现的喜悦感,在与同学思维的火花碰撞中,辨析理解的偏差狭窄与准确全面。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课,可以设置问题: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刚开始也许只找到表层的原因:惑乱军心。但深入探讨后发现文中有关键句:“数犯曹操之忌。”可见“惑乱军心”只是借口,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那么杨修犯了曹操哪些忌讳呢,学生会一一讲述杨修犯忌的事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全文的内容。如果再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杨修之死更缘于他恃才放旷的性格及卷入曹魏集团的政治斗争中,为阴险狡诈的曹操所不容,以致招来杀身之祸。一个核心问题,牵动学生对课文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一切水到渠成,岂不美哉!

四.创设和谐情境,激荡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有激情,能引发学生心灵震颤的美文,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就会加大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赵富良老师在讲《土地的誓言》一课时,播放日军侵华横行肆虐的电影片段,并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读,使学生内心随着作者“泛滥”的情感激流而激荡着,引发心灵的共振。还有一位老师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播放陕北安塞腰鼓龙腾虎跃的画面,直观地再现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火热的激情和铿锵的节奏。学生在心灵的振奋中朗读课文,就能走入作者所描述的宏大的场面中,感受到心灵的撞击。

除了借助媒体资料,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事例,相近的文字资料甚至自身的经历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心与课本贴得更近,沉浸在作者所创设的艺术空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五.分配读写任务,亲近文本。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课文的分析,而不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认为读课文是在浪费教学时间。而我却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对课文内容都不够熟悉,很难谈得上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堂上是应有学生的朗读声的,当然这朗读也并非全文一读到底,反复操作就会令人厌烦。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读的方式,如品读、选读、分角色读等。

在数学课上,老师讲完知识点后,往往安排学生练习,学生学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在语文课上,老师讲得多学生写得少,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是否也应该在语文课中安排一些写的任务呢?比如写课文中该积累的词句并选词造句;写作者行文的思路,编出课文结构提纲;选取自己欣赏的语句作点评;摘录意蕴丰富的句子作批注;写自己朗读中的疑惑;写学习课文后的感想;仿写文中佳句,仿照课文主旨或艺术技巧写作文等等。

读读写写,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使他们的思维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驰骋,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上方式,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诸多尝试。但教无定法,因文而异,怎样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有针对性地摸索。但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但愿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

李彩平,浙江杭州市袁浦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杨修罗布泊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罗布泊之咒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浅谈杨修之死
彭加木 拓荒罗布泊
杨修的职场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