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寸心知
———我与新课程理念
2009-04-12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杨明明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 杨明明
得失寸心知
———我与新课程理念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 杨明明
生命因如此而丰厚,
名课乃这样而常青。
——编者画外音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叫人眼花缭乱。这些理念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外国“进口”的吗?许多人疑惑不解,我也时感困惑,经常思索着这个问题。
《惊弓之鸟》,是我不停修改的“保留课目”,从1987年上到2005年,二十年“磨课”不止,其乐无穷。我因此感到生命因课堂而丰厚,生活也因孩子而多彩。
《惊弓之鸟》的教案设计和教学效果,非常有趣。
早在1987年,我刚刚上这课的时候,就受到了好评,专家们赞以“炉火纯青”;新课改以来,对这课依然赞不绝口,认为这课教学,充满了崭新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发表后的第四年,即2005年,山西电教馆还请我再上这课,并为我拍了专辑。
《惊弓之鸟》和我的其他一些教学设计,似乎成了“常青树”:课改前生机勃勃,课改后依然勃勃生机。许多人说:这真是一件奇事!
是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也常常陷入深思之中。
我仔细回忆了“磨课”的过程,终于发现,尽管《惊弓之鸟》的教学设计在“不停修改”,但是,在实际上,它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因为,我把自己的许多基本教学理念都贯穿在这课的教学中:
第一,我始终认为语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不管是新课程还是老酒瓶,人文的东西不能丢。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知识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高尚情感,良好习惯,正确态度等。
第二,我始终认为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地方。我们上课,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人文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语文教师的生命质量。
第三,我始终认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上,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在每课教学中,我总是力求展示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更要悟到方法。
第四,我始终认为必须坚持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这一些,我竭力将其贯注于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惊弓之鸟》就是这样。例如“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在《惊弓之鸟》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我特别注意在学生常常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惊弓之鸟》教学片断(一):
学生真的没有问题了吗?
师:挺好。我们接着自己学。听清要求——一边读,一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在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句下,做上“~~~”;在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做上“--?”(板书,1.、2.~~~、3.--?)
这些都叫“读书记号”,其实,不少同学平时也已经在用了,是吗?好,我们开始自学。
生:(自学,做读书记号)
师:(巡查,边查边交流)几个自然段?
生:八个!
师:我看到不少“~~~”,很少看到“--?”没有疑问!
生:我有疑问的!(指书)我觉得这样写不妥当!
生:我也有疑问的……
师:不错,能发现疑问的孩子就在钻研课文了。现在,我们就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研究了哪个词?
生:我在“射箭能手”下面打上“~~~”。
生:(自由接话)我也是的,我也是
的!
师:那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打上“?”的?
生:(静场)
师:建议你们再仔细读读,看看有不明白的词语吗?
生:(再接,仍表示没有疑问)
师:那么,老师请教大家,你们知道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有知道吗?(众都说不知道)那么,怎么不打上“?”呢?(生笑,并问,什么地方?)
师: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山西一带。以后,可要认真读呀!好,我们接着往下研究。
学生在初读《惊弓之鸟》时,感到文辞简单,提不出问题,出现“冷场”。这是课堂教学中常有的事情。提不出问题,并不等于没有问题。我不急,而是微笑地对学生同学们说:“老师请教大家,你们知道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学生一惊,猛地发现,在这个简单的句子里有问题了,需要深入钻研了。这样做,不仅促使学生认真钻研课文,而且注意了教给方法(如告诉学生使用读书记号、学会提问)和培养良好习惯。
其次,设置恰当的研究点,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发展。一般说,学生的思维的停滞往往在问题解决之后。所以,每当一个问题解决的时候,我通常要设置一个新的研究点。
《惊弓之鸟》教学片断(二):
谁置大雁于死地?
师:好了,大家都明白了,谁置大雁于死地?
生:“嘣”!
师:(指名)小a,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a:(楞了一下,摇摇头)不会。
师:那么,这只惊弓之鸟怕的是更赢的“嘣”,而不是小a的“嘣”?(众愣了,又顿悟!)
生:(齐)不是!不是!它怕的就是“嘣”。
师:你们是说,不管谁拉弓,只要有“嘣”的声响,它就会怕,对吗?小a拉出“嘣”,他也会吓得掉下来,是吗?
生:(响亮地)是!
师:(故作不解)那更赢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事,谁都有,小a也有,更赢算得上射箭能手吗?
生:(纷纷发言:更赢有本事的,有本事的。)
师:更赢的本事是什么?你能用这个句式写话吗?更赢的本事不是(),而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书上的第六段,完成练习六的第二题。其他同学按自己的想法写。
生:(作业)
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师:完成的,可以先读给大家听。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会拉弓,而是看出这是只惊弓之鸟。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从雁鸣声中知道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不错,谁再说说。
(继续巡视,继续讲评)
这“一眼识破”用得好,你读一下。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一眼识破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好吗?(众:好!)“这是一只”改成“那是一只”更妥,是吗?
生:对,因为大雁远在天上。
师:好,做完的同学自由交流。
孩子的研究成果令我兴奋:“一眼识破”,不仅显示了学生思维的新水平,而且又成了下面学习的话题:更赢是根据什么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学生又兴致勃勃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研究。终于接近尾声,按照寓言的一般教学方法,应是说寓意了。我这时出了怎样一招呢?
《惊弓之鸟》教学片断(三):
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
师:我们读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
生:(顿时来劲)什么问题?什么问题?
师: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讨论一下。
生:(热烈议论)
生a:我说!是更赢害它,是更赢的“嘣”!
生b:我不同意。更赢根本没碰到它,是先前那个猎人,大雁的伤是以前受的。
生c:以前那个猎人又没射死它,它不是活得好好的还在飞吗?
生d:是那群大雁,干嘛不回来找找它?要不,它也不会这么孤单失群了!
生e:我认为关键是它自己!它要是心理素质好,不吓自己,更赢的弓弦再是“嘣!嘣!嘣!”也不碍事!(众大笑!)
师: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的问题在于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
生:(立即接)不要当惊弓之鸟!(众笑,你是鸟吗?)
生:心理素质要好。不要自己吓自己。
生:不要太心虚了,否则会自投罗网。
师:“自投罗网”?(学生笑,插话,你是坏人啊?)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了吧!
这个作业,不知你们能做吗?请写写看。
这只受箭伤的大雁,只要(),就()。
生:写作业。(提醒写字姿势)
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做完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a: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心理素质好,就不会丧命。
生b: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不自己吓自己,就不会命归黄泉。
生c: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冷静、沉着,就平安无事。
师:好!这个“只要……就”,立即就检验出大家的学习水平。这每句句子都正确,哪一句比较优秀?
生:第三句!用词简炼,意思明确!
师:我同意……
还有什么使我更兴奋呢?我从课堂中,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东西太多了!“生命因课堂而丰厚,生活因孩子而多彩”——这是我内心真实情感的表白!
再回到前面来:《惊弓之鸟》等教学设计为什么成了“常青树”呢?其实,奇事不奇。黄燕老师评点《惊弓之鸟》的话特有意思。
她这样说:
“我是杨老师的学生,这份教案诞生于我读四年级的时候。那年,她参加六城区的观摩交流会,就带着《惊弓之鸟》去天津。童年的我只觉得语文课上得开心,学得快乐,恍然不知其中的学问。
“长大后,‘我也成了你’。有八年教龄的我,再读这份教学设计,觉得亲切、生动,变得这么可触摸。有一种想冲上讲台去试一试的冲动。虽说,新课标理念是近年来大声呼叫的,可是在十多年前,在那《惊弓之鸟》的课堂实录中,已经非常清晰地呈现。这有点奇怪吧,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课程改革不是零起点,它是在原本先进的操作中提炼的。我读出了教学设计中的情感价值,让学生在自己探究中品尝学习的快乐。譬如说‘嘣’字的研究,‘大雁是谁害死的’讨论,‘魏王和更羸’的对话研究,同学们钻研得很兴奋,学习得很投入。我读出了教学设计中的‘过程和方法’。譬如说,研究‘是谁置大雁于死地’,是更羸还是那‘嘣’的响声,进而又探究‘嘣’为什么能置大雁于死地,更羸的高明又在何处。不知不觉中,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启动,自然的语言训练,生动的思维训练,至于那水道渠成的分段练习,句式训练,一切都融在不露痕迹之中。说没有精心设计吧,绝对不可能。说没有动态生成吧,事实证明同学们一直在参与,在争论。杨老师只不过是顺势利导而已。”
真是一语点破玄机。新课程“不是零起点,它是在原本先进的操作中提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过程与方法,精心预设,动态生成……这不都是新课程的精华吗?
记得新课程启动的2001年,许多老教师感到困惑,感到无所适从,可是我并没有感到落伍,也没有感到不适应。因为我深深感到,新课程提倡的,与我过去研究的,探讨的,实践的,并没有什么矛盾,而是一脉相承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说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提出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都是我几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育科研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感谢老天给我智慧,教学给我空间,年轻人给我活力,孩子们给我阳光,花甲之年还望着讲台,守着课堂,整理着“昨天”,耕耘着“今天”。我将继续向这个境界前进。
特约编辑 刘中林
责任编辑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