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年级素质化备考策略
2009-04-1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池富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池富
高中毕业年级素质化备考策略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池富
自武汉市教科院于2007年提出“科学备考,理性备考,人文备考”理念以来,武汉市大力开展素质化备考策略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大高中学校积极践行科学备考、理性备考、人文备考。武汉市高中学校高考备考工作形成了“文化先导,科研先行,智慧行动,内涵发展”的新格局。
素质教育不应与高考工作对立,高考及备考应主动适应和承担素质教育之使命。关于高考备考工作,每所学校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备考风格,每位教师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论教师还是学校在观念层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在技术层面的差距也显而易见。只不过观念层面的差异相对隐蔽,表现方式相对间接,而技术层面的差异表现直接,外显具体。观念层面的差异涉及教育哲学观、教育发展观、教育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教育评价观,主要表现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追根溯源是教育思想的差异。由于观念直接影响和支配行动,因此观念的差异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深远的,改变观念也是困难和艰巨的。伴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高中教师和校长的教育观念悄然渐变,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推进技术改革促进和冲击观念转变。对备考工作而言,需要制定周密而科学的计划、需要保证足够的时空、需要必要的训练,但更需要个体和团队的充分而深入的研究,更需要过程的不断优化,更需要品位和文化。对备考工作而言,需要研究具体技术,比如情景创新的技术、学科思维方法训练的技术、学科命题的技术、试卷分析和评价的技术,但更需要将技术与观念相结合,直至上升到研究观念层面的技术思想。
纵观多年备考实践,按照武汉市高中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路,高考备考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抑制和反对“六化”现象:智育目标狭隘化、知识内容程式化、教学方式模式化、学科训练机械化、能力培养经验化、应用探究奇异化。高考备考行为力求实现“三少三回归”:少用资料回归学科、少做训练回归思维、少占时间回归学生,通过还学生时空、减少机械重复训练、排除资料干扰,引导学生多一些主动的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多参与和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多一些智慧思维教育。高考备考必须转变角色、主动承担新的社会责任。
一、注重交流,加强整合,改造传统经验,实现理性备考
一门技术如果经验占主导地位,此门技术永远也成为不了科学。教育是科学,教学需要经验,但经验有其局限性,经验随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材料经预设和实施而生成,经验不可简单复制,经验必须根据学生心理、知识及能力现状予以改造。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整合相关信息资源,需要开展交流。现代社会信息渠道多元化、资源异常丰富,但对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备考必须关注主流信息,此类信息大多由官方通过文件和各种评估报告发布,往往体现国家的政策大计,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呈现学科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的思路;高考备考必须关注学科本质信息,此类信息散存于学科教育教学及测量类主流学术期刊,无论其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远远高于市面流行的高考备考教辅资料。信息往往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大千世界,没有经过整合的信息往往不具有参考和使用价值,而对信息的整合水平体现教育理念水准和行为技术能力。信息整合行为系列包括价值准则的确立、信息的收集与存贮、信息的筛选与分析、整合信息的导出及应用等环节。其中,价值准则的确立是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的价值准则势必有意或无意选择和使用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即使对同一资源,不同观点的人的解释可以有本质性的差异。
二、加强理论研究,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科学备考
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既可概括描述行为,又从逻辑学、哲学的层面阐述价值规律和行为准则、行动策略。高考是国人公认的维系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考试。高考备考应该追求效益、讲究品位,而加强理论研究是高考备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化备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从备考流程来看,包括备考计划的制定(学校计划、年级组计划、学科计划)、教学模式的研讨、检测与反馈的实施等环节。由于武汉市高考备考基础好、效果好,根据武汉市高中学校内涵发展的要求,我们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备考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
(一)加强学科知识教学标高及能力层级研究
教学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规律,备考讲究有的放矢。对学科知识点,教学与考试的要求本质上基本一致,但也不是处处等同的。研究标高需要经验,更需要厚实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智慧。标高把握不当,要么浅尝辄止,要么人为拔高,但往往以人为拔高为多,造成师生负担人为加重。研究标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纲知识点标高与教学大纲教学标高的一致性,尤其关注不一致的知识点;
考纲知识点标高和层级的表述的艺术性和本质性,尤其关注学科本质性表述;
考纲某个知识点的标高和层级与相关知识点的标高和层级,尤其关注关联性和迁移性;
考纲知识点标高和层次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尤其关注具体性、素材、案例的典范性。
(二)加强学科思维方式训练策略研究
每门学科在遵守共同的思维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都具有自己的学科思维方法。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与学科思维方法紧密关联,有的学科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学科知识的组成部分。重视方法、渗透方法、研究方法,既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又能有效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备考过程中应重视以下与方法有关问题的研究,以实现学科思维方法训练的层次化。
题目中的方法。一是对具体情景试题隐蕴的思想方法化隐为显,引导学生体验并概括归纳;二是对相关试题渗透的思想方法抽象总结、画龙点睛;三是通过试题的变式领悟类比、迁移等思想方法。题目中的方法大多是具体的,但是基础至关重要。
问题中的方法。对问题如何分析、如何确定思维方向、如何建立学科模型、如何归纳总结等等,当面对好的素材和问题时应充分挖掘问题中的方法,授人以渔。问题中的方法大多为开放状态,属于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类别。
知识系统中的方法。知识与方法互相依存,不可割裂。有的方法与知识相伴,互为经纬形成网络,有的方法本身就是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识系统中的方法属方法论层面,是学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学科整体思维方法。涉及学科思想和哲学思维,它对知识和能力的作用是潜在的,但影响是至深的,需要在大学科背景下思考和运用。
(三)加强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不同学科思维能力构成要素和层次关联是不一样的。智慧型教师应加强对学科思维能力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正确把握学科思维能力构成要素,并筛选和设计大量的实践案例,进而尝试和构建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教学中无论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应用的设计都围绕学科思维能力来进行,学科能力的培养就根基牢固、落在实处了,否则知识与能力总是油水分离状态。
(四)加强学科知识综合与应用的研究
凡是能够综合的必定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因此首先必须理清学科内哪些知识彼此间可以相互结合,有的可能是知识结构间具有包含或递进关系,有的可能是认识事物或物质结构的不同方法或不同角度;其次,掌握知识综合的方法或技术,并积累一定数量的有机综合的素材。另外,分析综合实例解析综合思路与技巧,实例的研究属于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能力超群者鼓励和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整合设置新的综合应用型问题,有的可能有实际意义,有的可能没有实际价值,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有益的。
(五)加强教育测量和学科能力立意的命题技术研究
随着教育测量理论的不断丰富、测量技术的不断科学化和不断完善,命题的理论也逐渐系统化。命题是一门需要理论引领、需要实践验证、需要技术支撑的学问。高考命题已经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问题立意、再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其表现形式是什么?其核心要素有哪些?高考命题如何体现学科特色,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如何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能力测试的形式和内容?高考命题遵循哪些学科基本原则?命题技术体现哪些策略?命题一般程序如何保证实现命题意图?等等。教师应多一些宏观、哲学和战略层面的思考,并用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和高考备考工作,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平时命题的水平,以及命题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六)加强学科教育评价技术研究
分析和讲评是一种简单的评价,鉴别是评价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评价的功能是引导和发展。评价应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评价应该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评价应该主体和客体相互渗透,评价应善于借助模型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还应关注环境、投入、效益。评价的理论和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高考评价报告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样本,国际评价项目为我们提供了现代评价范例,这些思想、观点、行为、模式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应该对我们的教学和备考产生影响。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关键性调研考试的评价分析,同时做好对学生个体知识与学习能力状态的评价分析,由此促进思维方法和工作状态的改变。
三、优化过程,注重效益
过程反应规律,过程凝聚智慧,过程也决定成败。无论教师对材料的选取,教师课堂的讲授,还是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针对性的诊断训练,教师劳动个体化的差异非常明显。素材的典型性、讲授的启发性、点评的示范性、指导的发展性、训练的针对性,既是目标也是优化过程的具体要求。有效的管理、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指导才能产生有效的学习。不同复习阶段的阶段目标达成与否要考虑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不同学校时序安排和措施要充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备考切忌一味扩张时空,切忌一味强调教师主宰,切忌以考代讲。备考工作应与城市教育的地位匹配,回归学科、回归教材、回归思维、回归学生,这既是我们的经验,也是我们的追求。
四、关注非智力因素,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非智力因素通常包括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就的影响,对健康积极的心理等人格特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其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越来越强。人文关怀包括处理好以下关系:
愉悦的情绪与适度的竞争;
自信心、好强心与挫折;
远大的理想、目标、抱负与现实状态;
焦虑与自控。
我们应该认识到,凡事物极必反,对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对学生的心理调适、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新的增长极。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必定真心关爱学生,一定师生关系融洽,堪称学生成长导师。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