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价值追求 提升和谐发展品位
2009-04-12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张晓刚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 张晓刚
实践教育价值追求 提升和谐发展品位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 张晓刚
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同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非常关注人的素质发展。教育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这些观点虽然早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但是具体落实到教育的实践中还是有些迷茫,我以为,实践新时期教育的价值追求的重点应该是和谐教育、和谐发展,而和谐教育所关注的价值的重点又应该是“人”的发展价值。审视我们的教育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对“人”的认识够不够充分?我们的教育手段是否顺应了人的素质的发展?几年来,我们学校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使学校教育的天地变得更加广阔,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多样性。由于教育价值的取向追求正确,我们学校在和谐教育中得到了和谐发展。
一、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素质和谐发展
我校地处新洲区邾城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3000名、55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30多人,在新洲区属于规模最大的全日制完全小学。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非常关注教育的发展和未来,把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定位在关注人的发展上,努力追求和谐教育,实现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教育,我们始终把和谐教育的目标作为学校优化管理机构,建立学校行政职能管理系统的重要内容。初步形成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行使校长赋予的教育教学管理职能,以教务处和学科教研组牵头负责的管理班子,全面履行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规划的和谐管理教育模式。先后出台了《邾城街中心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条例》《邾城街中心小学教科研活动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评优评先晋级管理办法》等项措施。无论哪一项措施的出台,我们都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做到“三个确立”:一是凡是涉及学校教育的制度,确立以“自主教育”为轴心的问题解决模式;二是凡是涉及学校教学的制度,确立以生为本,以乐学、会学、创新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体系;三是凡是涉及教师管理的制度,确立合作、对话、激励、评价机制。因而,使许多制度的出台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从性、基础性,而且更加具有激励性、约束性;从而使制度在构建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师生身心健康的需要,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教育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教育教学活动在和谐中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二、以课堂为本,关注课堂教学和谐创新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一切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形成都依赖于课堂,因此,和谐教育的首要阵地就应该是课堂,即以和谐构建课堂,以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我们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把构建和谐课堂、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标准。为力促和谐课堂构建,我们明确提出了“六变”标准:一变“封闭”为“开放”,二变“预设”为“生成”,三变“发问”为“对话”,四变“句号”为“问号”,五变“苛求”为“包容”,六变“指令”为“鼓励”。
我们奉行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甚至是每一位家长及社区成员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的诸多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应该是人,因为它是生命的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教育。因而学校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开放,学习的形式要开放,学习的时空要开放。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活力。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中生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老师总怕“节外生枝”,总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学生只是扮演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要力促其转变,让老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从而加深认识和体验,使学习的结果在动态中生成。努力构建课堂中的师生和谐关系,即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发问”意味着“主导”,“对话”则意味着“合作”;“发问”意味着“单向”,“对话”则意味着“互动”。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就要让学生轻松起来、愉快起来,学生只有在拥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思考时才能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才能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
几年来,我们在和谐课堂构建上“以问题为中心,以创新为主题,以课例为载体,以发展为目标,不断反思、探索研究”,“同课异构”已成为我校和谐课堂构建的成功经验,所谓“同课异构”,即是选定同一课题、同一内容,由同组的两位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同时讲授并集中评议、反思。这一成功的做法多次在市区进行展示和推广,受到了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三、以校为本,关注和谐校园品位提升
学校的人际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效能和办学品位的提升,创设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因此,作为校长要努力成为教师工作上的合作伙伴、生活中的知心朋友,要为学校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1.提供平台,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不断发展。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紧紧地抓住这一契机,深入开展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活动。选派精干力量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然后在学校滚动培训,利用暑寒假期教师集训学习、专题培训、系列讲座,有效促进了教师互相研究,共同发展。我们还非常注重把新课标的理念用课堂的形式实践再现,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广大教师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校研究之风蔚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和谐发展。
2.狠抓薄弱学科,让各学科和谐发展。影响学校办学水平的薄弱学科是我们应抓的重中之重,因为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和谐构建、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我校针对薄弱学科进行了着力的攻关,成立了校级习作指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改革习作评价方式和习作辅导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学科和谐、课堂和谐和教师之间的和谐。
3.开展教育科研,让教研和科研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先后承担了武汉市市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方法研究》、中央教科所子课题《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市教育学会课题《现代学习方式研究》、市教科院课题《小学语文识字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等,这些课题目前进展顺利,有的课题已经取得了较高层次的阶段性成果。使科研和教研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研和科研的和谐发展,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不断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底蕴和软实力。
4.优化环境,让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和谐发展。和谐教育就是要有和谐的环境,这环境不仅包括软环境而且还包括硬环境。几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环境的优化、绿化、美化,充分依靠上级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共同优化、改造、美化校园环境,让师生在温馨的自然环境中学习生活,在绿树丛中成长。目前,学校成为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市绿色学校。校园内新教学楼、运动场,师生作品栏、精品屋、师生特长展示区等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已初具“生态校园”规模,初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构建和谐管理,让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和谐发展。为了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我校先后构建了一系列和谐学校的管理机制。(1)学校有流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使家长、教师、学生、校长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2)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使不同利益群体都得到兼顾;(3)有一套针对教师心理、生理的以及职业的安全保障机制;(4)矛盾爆发前的预警机制和爆发后的疏导机制;(5)制度化的教育质量运行机制。校长帮助教师减负,把教师放在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和条件;创造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生活;使教师有发言权、知情权、参与权、自主权;对教师进行挫折后的积极疏导,把令人“满意”的环境提升为让人“敬业”的环境。
总之,和谐教育要以人为本,形成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使学校在教育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实现自我发展。几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市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师德建设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市教育学会先进理事单位”等。一大批教师在和谐教育中得到了和谐发展。现有省级骨干教师一人、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2人,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共7人。学校数学教研组和英语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学科教研组,学校还被区教育局授予“新洲区小学数学学科基地”。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省级优秀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80多篇,综合办学水平评估一直位居新洲区前列。
责任编辑 张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