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09-04-10林德浩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社会思潮,虽然备受争议,但是它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年轻的学科,急需汲取各科之长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因此,后现代主义一些合理性的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很深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是知识和信息社会的产物。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一些观点和主张过于绝对、武断,但有些观点还是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有其合理的可取之处。比如,它对工具理性批判的观点、反对二元对立的观点、反思主体性的观点等等,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警示和启示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有阶级社会以来便有之,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罢了。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向纵深发展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刚起步不久,所以只有不断地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推进自身的发展。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汲取其中的一些合理的,反映客观事实的观点、主张来充实自身的理论体系,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1.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它是相当复杂和多元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批判性,主要是对现代社会一些认为是权威和真理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解构,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反思,对社会上盛行的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观点提出质疑,反对所谓的客观真理性。它否认同一性、封闭性,一元主体性,崇尚开放性、多元化和差异性。它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批判工具理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主义的泛滥,引发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问题。虽然理性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翻了宗教神学和封建阶级,帮助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实现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到了近代它的弊端却也暴露无疑。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人道和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人成为了工具理性的奴隶。人发明了机器,发明了种类繁多的科学和技术,是这些工具的发明者和使用者,理应成为这些工具的主人,然而却相反地成为了这些工具的奴隶。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批判和解构,并试图通过对非理性的赞扬来纠正理性主义的极端和偏执。他们一方面批判绝对化理性,认为绝对化理性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对人的忽视。另一方面提倡非理性因素,拒绝现代主义推崇的如规则、权威、真理等等。他们认为,非理性就是人性,注重非理性就是肯定人性,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因此,应提升非理性思维,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关怀和人文关照。
1.2 反对二元对立
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二元对立,主体和客体、有和无、本质和现象等等都是二元对立的,并且对立的双方总是处于不同的地位和状态,总有一方处于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处于次要方面,是被支配的一面。后现代主义认为这种先入为主的二元对立的逻辑是错误和僵化的。因为人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性、多维性、发展性。它反对中心和僵化,认为事物是多样的、差异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主张以差异和发展来替代中心和基础,以使个体能尽其可能地从较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观察问题,达到对事物和现象的深刻认识。
1.3 反思主体性
现代主义重视主体性,认为人是主体,与此相对应的客观世界是客体。人通过自身的能力和主体能动性,可以控制自然,改造社会,无所不能,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掠夺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恶化,引起了全球的生态危机。鉴于主体性带来的灾难,美国哲学家弗莱德·R·多尔迈提出了“主体性的观念在丧失着它的力量”,“主体性正在衰落”①并出版了具有影响的著作《主体性的黄昏》。后现代主义严厉地批判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这种以人类为主体的,以客观世界为客体的二元对立思维是带来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根源。提倡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居于万物之上的统治者,而是自然界中的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同一的。他们不仅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倡议用交往实践主体形式代替中心主体形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平等对话。
2.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反思
后现代主义一些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产生了冲击。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政治理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制性地向受教育者灌输国家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把受教育者塑造成循规蹈矩、顺从的政治工具。这种观念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这种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等同于政治教育,这大大窄化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只有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灌输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但另一方面,也是其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教育对象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而不是使其成为“工具人”或“科技人”。“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价值追求的片面性,诸如,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道德、重科学理性、轻人文关怀、重手段、轻目的。”②其次,这种观念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思维,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没有认识到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的灌输只有经过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认同,符合受教育者自身的思维接受能力,才能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道德意识,也只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才能真正做到践履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而不仅仅是道德知识ABC的背诵和记忆。
后现代主义主张以差异和发展来替代中心和基础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年龄、性格、经验以及在不同环境影响下的教育对象,他们的的内化接受机制就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比如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教育对象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思维敏捷、信息量大、接受新观念快、思想内容丰富多彩。相对而言,生活在内陆地区的教育对象,思想闭塞、信息量小、对新事物反应迟钝。这样,对于相同的教育内容,两个地域的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也就大小不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得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人、因时、因地制异,要分层次,不能搞一刀切。再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保守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例如在当前,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网络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教育内容就具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用这些与时俱进的理论内容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在教育交往过程中具备现实的说服力,理论的渗透力。因此,要用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前沿的理论引导教育对象。
后现代主义不仅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倡议用交往实践主体形式代替中心主体形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平等对话。这种主张对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在主体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交往、互动的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生、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理应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思想。如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容易演变为单向灌输和强制压服,成为客体性教育,病理性教育。这样教育者就会机械地把自己当做主体,把受教育者当做客体,把教育活动当做是改造、塑造、征服教育客体的过程,这样就容易把受教育者客体化、物化、非人化,这是不合理的。在后现代主义主张的启示下,我们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受教育者不再是驯服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不再被视为客体,而是与我一样有思想、有灵魂、有要求的另一个主体。”
总的来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现代主义既然能够经久不衰,说明它的某些理论和主张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可取之处,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无的放矢地照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年轻的学科,应当站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借鉴、吸收其它学科的精华,其中包括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合理的观念。
注释:
①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46.
②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291.
参考文献
[1]王玬.西方现代教育思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侯丽羽.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当前德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3]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46.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291.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360.
作者简介:林德浩(1983-),男,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政治理论课与德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