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预设”——课堂生成的催化剂
2009-04-10张庆海
张庆海
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习效率最大化。而在这样的高效课堂中,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和引发。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通过问题的预设,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英语学习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笔者认为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情况,将知识分层预设
知识可分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大部分学生自学能解决的知识;第二层面是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播能解决的知识;第三层面是教师必须讲解的知识。知识分层既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时间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英语的集中识词课便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试读、正音”“理解记忆”“拓展运用”。第一层面的“试读、正音”环节应该在自由试读的基础上,由学生来完成的。展示的是“成绩一般或发音不准” 的学生朗读,问题暴露后,由优秀同学或教师完成正音的任务。
“理解记忆”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或互动交流的环节,重点在正确和快速两方面下功夫。拓展运用环节应是中上等学生的专利,应强调教师的点播、评价、赏析。达到“课尽而学致未尽”的目的。
知识的分层预设能使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会的教师坚决不讲,而学生不会的教师则精讲、特讲。分层面的设计可以给课堂上的师生准确定位,明确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归纳者、过渡者、小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播、归纳、过渡、小结下,应该“带着问题学进去,
学出问题走出来”,达到“不用教的不教,用教的要想办法教会”的目的。
二、把握问题预设的度,强调教师的倾听,以利于问题的答案引发课堂的生成
笔者从近几年的课堂上发现:做公开课的教师问题设计的范围都比较广,有时甚至是问题泛滥,不仅缺失了学科特征,甚至离题万里。可见,问题预设的广度要有所收敛。
比如在学习《Could you please do me a favor?》一课时,有的教师就围绕“do someone a favor”(帮助人)展开了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联想了许多生活场景,讲述了自己帮助人或被帮助的例子,甚至联想到被人帮助后的礼貌用语等等,整个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积极,而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任务早已跑到九霄云外。
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把握好问题预设的广度,教师应做到“与教学重难点无关的问题一个不预设,与突破重难点无关的生成一个不延伸”。
同时,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三、突出教学技巧,让预设的每一个问题为促进课堂生成
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学技巧无处不在。如电教手段运用是否适时、适量、适度;教师的语言是否妙趣横生等,但促成课堂生成的教学技巧应该是技巧之最。
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学习方法服务的。教师如果在提问时注重倾听,并依据预设的目的归纳、梳理学生的回答,在归纳的基础上点播、引导,课堂的生成一定能在预设的指导下顺利生成,并成为打开高效课堂之门的金钥匙。
可见,好的预设,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英语王国里遨游;好的预设,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只有“课堂预设”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时,它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生成的催化剂。
(濮阳市华龙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