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先学”胜“现学”
2009-04-10王伟
王 伟
对于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大家基本上都执肯定态度。因此,许多教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以进一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反思学生的预习成果,恐怕许多教师都会无奈地说: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教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
因此,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
预习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先行法宝]
现在的教育提倡和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必须实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的兴趣和影响学生发展思维的状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所以,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 教师们也在努力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力求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非常有限,要让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把对知识的初步认知和思索提到课前。
而预习就是让学生重新整理原有认知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唤醒了自己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提前调用“经验”,使之尽早走入新的认知过程。而我们本身课堂教学40分钟的安排中,本身是有唤醒学生认知基础的安排的,但短暂的时间所能调用的“经验”,可能没有课前预习阶段的唤醒来的充分。
实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不难感受到,在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时,提出的问题,学生并不能在短短几分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中得以解决。课堂上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和吸收。
在讲百分数时,老师提出,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见过百分数吗?你知道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全班举手发言情况寥寥无几……像这样,在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和准备的前提下,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会很吃力,并且课堂上也得不到很好的巩固和提高。课堂效果不得而知。
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牵涉到教学的价值观问题,我们必须分清学生更需要高潮迭起,悬念百出,还是一种"预习"的学习习惯,一种与旧的经验沟通以后的好的学习效果。
策略是落实预习效果的有效之匙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
的确,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使学习变为主动,形成良性循环。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开放的学习。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
一、在突破空间中拓展知识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将促进学生在最近的发展区学习。而生活经验的唤醒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情境,让学生通过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走进生活,通过社会调查、网上查找、询问他人等途径,学生便事先明白教学内容,拓展数学知识,使课堂学习延伸到社会、家庭,从而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是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有用。
如《克和千克》、《吨的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生活中的负数》等,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走进超市、市场调查了解知识,为降低课堂教学难度和知识体验提供了帮助。又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利息》等,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收集、了解百分数,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的天地,数学知识因此有了生命与活力。
二、在问题暗示下寻求突破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把应该安排在课堂上探索的东西,以问题形式展现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研究问题。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可出示以下问题:①找一个长方体纸盒,观察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②请用这个长方体纸盒,试着用书上的方法展开、观察,并计算出纸盒的表面积?③还是展开长方体纸盒,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推导方法吗?展现的问题正是需要探索的知识,公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介入,这不仅不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步骤,反而推进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质量。
问题中的“还是展开长方体纸盒”,暗示着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展开,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打开一片天地。
如果学生能在这样的启发下,沿着高剪开,再展开,得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侧面积+2个底面积,这样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不同的思维过程,更与后面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溶为一体。
因此,预习没有削弱学生的探索力度,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做深入的探索,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一种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在“研究课”中温习新知
学生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可以对所学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就能从容不迫,精力集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这样的四步骤来设计预习题:
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
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为什么这样做:反映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方向。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上述几个步骤是就设计预习作业的整体而言的,具体到某一堂课,应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设计。在四个步骤中“为什么这样做”是基础,它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总之,我认为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课”,教师应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活动机会和活动题材,让学生在读、查、思、比、记、练中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化。
(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三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