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出土明代永乐白釉盖罐
2009-04-09贺燕琼
贺燕琼
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所在地.也是明代封王置府的重鎮。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荆州博物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从农民手中征集明代白釉瓷罐多件。其中一件暗刻云龙纹,一件暗刻云凤纹尤为珍贵。现分别介绍如下:
暗刻云龙纹白釉麓罐:通高30.5厘米,体高26厘米,口径12.3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15厘米。短颈呈斜坡状。广肩,深腹,腹下渐收,直浅圈足,平底无釉,有盖。盖局部有开片纹,盖上部凸起,折角处线条柔和.顶部有一宝珠形圆纽.盖的下部呈斜坡广口,将罐颈全部罩住,与南京市朗宅山朱晟墓出土的青白釉盖罐形制较为近似,有洪武时代同类器物的遗风。胎体不厚,胎质洁白,内外施白釉,表里釉面均匀一致.微显灰暗之色,釉质温润如玉.肥厚如脂。器身上部暗刻云龙纹.下部近足处暗刻变形莲瓣纹。龙纹线条圆润.若隐若现.须仔细审视或借助光亮才能察其全貌。龙的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作腾云驾雾状。龙首呈扁长方形,闭嘴.上颚比下颚长,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纹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双眼圆睁,目光熠熠。眼眉有对称的弯月形短毛向上竖起。头毛束成疏发.向后上冲。下唇有三束疏须向前上冲。龙爪有五趾,趾甲呈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身上的鳞片纹绘工精细。整个龙纹周围衬托以朵云纹,朵云为一头三尾或四尾,云尾显得肥而短,这种朵云纹在明代永乐单色釉中是常见的纹样之一。这种云龙纹当是明代永乐时期典型的纹样之一。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
暗刻云凤纹白釉盖罐:通高28.5厘米,体高23.8厘米,口径11.1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13.7厘米。短颈.广肩,深腹,腹下渐收,平底有釉。有盖,盖口与器口大小相近并相合,盖上部凸起呈圆宝塔形,下部折角处线条柔和,盖顶有一宝珠形纽,造型美观别致。胎体细腻轻薄,近乎半脱胎.胎质洁白,表里施白釉,釉面均匀一致,釉质肥厚.温润如玉。器身上部暗刻双凤朵云纹,若隐若现.需仔细审视或借光观察方可察其全貌。双凤展翅腾飞。昂首云天。凤头与颈之际羽毛作对称的锯齿纹,下部双勾对称的卷草形羽纹。凤头似马头非马头形,凤冠似云纹,翅膀和腹部皆勾勒单线或双线的鳞片纹。两风尾形态各异,一凤尾作锯齿状无眼翎长尾,另一风作双勾曲线卷草花瓣形长尾,十分美观.极富动感。凤鸟周围衬托双勾朵云纹.朵云有一头二尾.一头三尾或一头四尾不等,云尾显得肥而不长,与上述暗刻云龙纹的朵云纹风格一致。而且这两件白釉盖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色。
龙凤在上古时代有浓烈的神话色彩,龙风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里,又是帝王家族中“天威”与权力的象征。五爪龙至迟在明清时代已为帝王家族所独有,民间不许使用。前面所述暗刻云龙纹白釉盖罐。据荆州博物馆文物库房档案资料记载:系“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辽王妃墓”。该墓在辽简王朱植墓东侧的岗地上.并于辽简王朱植墓的土围墙内。辽简王朱植墓位于荆州古城西面的八岭山南麓。早年曾多次被盗,1987年荆州博物馆与江陵县文物局考古人员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仅出土铜锡明器、木质明器和墓志铭。据墓志铭记载:辽“王生洪武十年二月十五日”。明史记:在洪武时代,他始封于卫,后改封辽,建文中,靖难兵起,召植及宁王树还京(南京)。植渡海归朝.改封荆州,永乐元年入朝,永乐22年死,葬于八岭山。墓志铭又记载辽王:“妃.郭氏武定侯(郭)英之女”。而辽王朱植墓中并无妃子之棺,只有辽王一个棺材。据此墓志铭所记的辽王妃与本馆文物库房档案文字资料所记的辽王妃应当是同一人。也就是说,这件云龙纹白釉盖罐亦当是永乐时期的器物无疑。
墓志铭还记载:“(朱)植有十八男,七女.长子贵封长阳王。第十七男,第十八男。远安、巴东王”.“长女封江陵郡主”,据荆州博物馆文物库房原始档案记载,上述云风纹白釉盖罐.“出土于江陵(荆州)园艺厂”。该厂距荆州古城约3公里,这样的地理位置。或许就是辽简王朱植的长女——江陵郡主的随葬之物。这样的甜白釉是永乐时期的官窑瓷器,当时也只有王室家族才能享有。
综上所述,从器物的造型、胎釉、暗刻纹饰结合出土地点,参考有关文献,综合进行考察,这是两件典型的明代永乐甜白釉瓷器,弥足珍贵。“它的制作成功在我国制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清两代的斗彩、五彩和粉彩即是在白釉的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方显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