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困境与抉择

2009-04-09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多元化价值观

赵 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关系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对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选择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消除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危机,重塑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背景: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

1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东西方价值观因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的不同,具有各自不同的内容。总体来说,东方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讲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观领域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一方面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容易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价值观上的混乱。众所周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把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看作是“普世价值”,凭借他们在经济和科学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地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向亚洲地区进行渗透,希望实现全球“一体化”局面。但实际上,全球化进程不仅没有调和不同国家的利益,反而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状况反映在文化方面,就形成了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文化与价值的冲突与激烈碰撞。

2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建国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流的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转变,强调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经济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化发展成为多元化,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不断发生利益冲突。市场经济在充分激发社会成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欲望的同时,也极大地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以及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等,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出现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的趋势。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价值多元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多元化所决定和支配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利益多样化的现实和多种社会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引发了人们在价值认识上的分歧。价值多元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困境:价值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

1混淆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价值认知是指“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价值认知相对于价值认同而言处于感性认知的低级阶段,但却是后者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因为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前提下,通过思维活动对社会现实进行初步了解和把握,并在判断、推理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完成已有个人价值观对其的“过滤”,才能达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即价值认同——的阶段。随着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人们面临着来自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激烈冲击,对原先所提倡的传统价值体系产生的怀疑,削弱了原有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的淡化和信念归属感的迷茫。很多大学生对到底追求什么价值、怎么追求价值困惑不解。

2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在我国,市场经济提倡的自由竞争和与之相伴生的利益多样化,扩展了人们选择的空间,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价值多元化的日益深入也使得人们在诸多的价值尺度中感到无所适从,增加了对基本价值选择的困难。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实用化和价值判断模糊化的特点。一项调查表明,有40.3%的大学生认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个人自由,5.8%的大学生认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摆脱贫困的手段,两者合计达46.1%。大学生对“留学生学成不归”现象的看法,认为“归不归是个人自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3.1%,认为“不归国不等于不报国”的人数占32%,传统的观点“不归国有负祖国人民培养”的选择率仅为13.8%。

3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两个环节,只是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知、理解和认同上,更重要的是要将之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向上的。然而,部分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而在具体行为中却又难以践行,价值认知与价值行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离现象。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近日,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2.77%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月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相当多的学生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道德信条,以个人为中心,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一些大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置社会规范于不顾。南京师范大学社会调查协会对南京5所高校近5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诚信问卷调查显示,“八成学生愿高价做枪手”。此类现象与大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极不相称,已经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

4增加了高校价值教育方式的难度

在多元化背景下,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醒,个体的自我价值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使人们更加崇尚个性和关注自我,大学生之间越来越难以达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高校一贯采用的单一价值灌输方式,无法面对价值多元化、大学生主体的觉醒和自我价值强化的新局面。而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敏锐并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另一方面他们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对错误和落后的价值观缺少理性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应对挑战,建立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抉择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任何国家都必然形成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在我国,价值多元化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危机,给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指针,引领着大学生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实现和升华,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依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使我们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考验,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2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共同理想是理想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共同理想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党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具有强大的理想认同基础,是保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同前进的思想基础,是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武器。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更应该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始终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服从人民的共同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精髓: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五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又引领全社会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不断走向强大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尤其需要以这两大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同时要大力弘扬时代先进人物事迹及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4基础: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新时期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些人包括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现象比较严重,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构筑坚实的道德基础,其重点是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道德准则转化为道德教育的内容、任务、要求和规范,并通过道德实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使个人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知荣知耻。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多元化价值观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