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智慧教育研究综述
2009-04-09郭颖
郭 颖
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界在广泛探讨德育脱离实际、实效低迷的问题时,普遍认为本来源于生活、为解决生活问题和应答人生困惑而产生的道德理论,在实践中却与生活发生了疏离,成为道德教条,使受教育者感到窒息,无法真正提升其道德水平,过上美好的生活。针对这一点,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德育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倡导德育要回归生活。德育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应该鼓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过“善的生活”即美好生活是需要智慧的,这也是自古以来道德教育所追寻的足迹。几年来理论界已经开始了对回归道德智慧的思考,对道德智慧教育的研究已经有了深入的进展。
一、对道德、智慧、道德智慧的解读
道德智慧涉及两个核心的范畴——道德和智慧,这里首先要对道德和智慧本身进行解读。道德和人的存在密不可分。人的自然性存在是感性的客观存在,是道德生活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道德起源于社会,道德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前提,是社会他律与个人内在自律的统一。有论者认为道德关涉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调节,其中处理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利益关系是道德教育最核心的主题。道德教育要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人的自然性存在,追求人的社会性存在的道德理想。
对智慧的认识,目前有以下几种看法:其一,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一种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现行为目的的能力。其二,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出来的,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其三,智慧是知、情、意的统一。是对人的最高规定。此外,智慧一般都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静态的认知结构,指才智能力;二是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指智谋创造。智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共同本质的透视,对天、地、人普遍规律的提炼。它提供给人的是一种观察事物动态,认识事物本质,判断事物变化方向,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思考方法。
在什么是道德智慧这个问题上,具体有下面几种看法:
(1)道德智慧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与人的一般智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认知上的共性,而且具有不同于一般智慧的特质。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智慧的特质就在于它的道德性,这就是说,道德智慧实际上是人在长期的道德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分辨善恶的“是非之心”,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具有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智力。道德智慧区别于人的一般智慧(即非价值智慧和非道德智慧)的另一个重要特质是一种在“事实”与“价值”、必然和应然、“是”和“应当是”、现实和理想、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结合统一的视角上,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
(2)道德智慧是与智慧、情感同等重要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是从道德领域的角度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命性建构,是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尝试性把握和描述。道德接受主体在各种复杂情感、复合经验的作用下对道德戒律(概念、规范)进行判断、择取、整合、内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即为道德智慧。目
(3)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觉察到宇宙万事万物之根源同体的心灵觉悟状态。它发端于人对宇宙、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切关怀和理解,建立于广泛的人类知识和智慧大厦基础之上,是已被内在化并表现在行为中的、对个人的身心起调控和导向作用的践履性品质系统,是从反躬自身到求良知并进而致力于知行合一的过程。
(4)道德智慧就是人们运用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关系所作出的积极的道德审视、道德觉解和道德洞见。凭借它,人们能够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面向历史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关系的明智果敢的判断和选择。
(5)道德智慧是智慧的特殊形式,也是特殊的价值智慧。它是道德主体在体悟道德知识和复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情境、场合和对象,灵活发现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能力,蕴涵着对人和社会的关怀品质。具体体现为对道德知识的运用不呆板、不教条,在可能性中通过理性自觉的方式进行灵活机智的判断、选择和行动。
二、道德智慧的构成、形态及特征道德智慧的构成包括:
(1)道德感知能力。道德感知是指道德主体与认识对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后形成的最初的感知觉,也包括关于认识对象道德特征的某种印象。
(2)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自己、他人或社会群体的品质、行为和可感知的意向所表示出的善恶、好坏的价值判断和褒贬态度。
(3)道德选择能力,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4)道德想象能力,道德想象是指由我们人类头脑的所有情感与智力综合形成的对于是非对错的反应能力。
道德智慧包括四重形态:
(1)宇宙道德智慧,是一种人认识和理解宇宙自然的本性,恰当地处理人与宇宙、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知物的意识和能力。
(2)生活道德智慧,指伦理关系中的智慧,是一种知人的意识和能力,要求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他族、人与文化、人与政治和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保证人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3)生命道德智慧,即个体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智慧,指人认识和领悟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意义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知己的意识和能力。
(4)人生道德智慧,指涉的是人向道德本性、智慧本性和审美本性回归而引发的人生智慧,关涉到个体如何安身立命之根本。其中人生道德智慧是宇宙道德智慧、生活道德智慧和生命道德智慧的综合统一,是超越世俗世界和见闻之知的大智慧。
道德智慧具有五个特征:
(1)终极性特征——道德智慧具有终极意义和本原意义,可以引导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学会洞察人生、关怀人生,涵养时代悲情,承担着“终极关怀”的重任。
(2)体验性特征——道德智慧是一种生活体验性智慧,它指向生活本身,是在生活体验、经验和经历基础上升华出来的、一种在自然之境中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性进行建构的能力,而不是对生活的支离破碎的解读。
(3)整体性特征——道德智慧是道德理性与道德非理性高度融合、交融、共生的结果,是凭借人的各种精神力量对宇宙万物进行整体性观照的睿智体现。
(4)践履性特征——道德智慧是真
正的实践智慧,扎根于生活世界,是对生活真谛的亲历,它以改造生活世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为根本目的。
(5)反思性特征——道德智慧是一种内省性思维或品质,它是指向个体内心道德世界、对自我道德性的觉解,个体对自己的道德言行能否进行反思、监控、调节和矫正,是有无道德智慧的重要标志。
三、道德智慧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生命成长呼唤道德智慧,道德与人的生命是不可分割的。道德教育必须肩负起唤醒生命、提升道德自觉、寻回道德品格、探寻道德智慧、促进生命创造性生成发展的使命。首先,道德教育要关注作为生命存在的现实的人,关注人的自然生命,将人作为道德的存在,唤醒生命的道德意识。其次,道德教育还要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人的自然性存在,不断地帮助人形成或打破道德习惯,生成和改造道德经验,不断地融合已有的道德视界,完善人的道德规范,追求道德理想。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道德批判、道德创造、道德超越的成长过程。
道德智慧对于道德教育本身具有以下价值:
(1)道德智慧为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提供了思想的桥梁。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对生活本身规则的总结”虽然包含着智慧因素,但本身并不是道德智慧,而只是道德知识。面对特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教育主体需要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但支配主体作出抉择和行动的则是道德的思想,包括对自身已掌握的道德知识的解读和阐发,对教育对象和活动情境的事实进行辨析及对于教育方法的选择、把握和运用等。缺乏这样的思想基础,单纯知识形式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只能是道德的教条,难以转化为道德的价值事实。
(2)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德(得)道”,化社会要求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德性。而人的德性历来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不仅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了解,还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积累和固化以及自觉的行动。后三个方面的德性因素的形成,都离不开道德智慧。
(3)道德智慧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专门从事道德建设工作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任何一个社会,道德建设都需要一批专门的人才来组织、指挥和实施。从事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人,不应当是只会记忆和传播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的“颂经者”,而应当是善于将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智慧,用道德思想塑造人们心灵的智者和艺术家。
四、道德智慧教育的理论模式
第一,道德智慧教育的理论主题—一培养道德智慧型人格。道德智慧要求从人的潜能出发,尊重人的生命内在需求,重视人的道德理性与道德非理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统一起来;重视在人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德育,从人的道德经验、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出发,进而形成人的道德反省和道德判断能力,发掘人的道德直觉、道德信念和道德觉解能力。道德教育以道德智慧为主题,意味着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特征,开发人的道德智慧潜能,帮助人确立各种道德关系,教导人遵照道德原则进行生存活动。
第二,道德智慧教育的价值追求。追求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和个体身心关系的和谐;追求共生,即追求人与人之间内在的、适切的、和谐的、圆融的、相互创生和相互提升的关系;追求圆融,圆融是道德智慧的重要特征,它有平等、随缘、周全、融合和整体的内涵,道德智慧教育追求圆融,就是追求完满人格的教育。
第三,道德智慧的生成路径:
(1)反观内省是道德智慧生成的基础。反观内省法,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体认自己的本性或良知,以确证自己的内在道德本体。这个德性确证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确立的过程。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启发学生获得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意识和能力。
(2)体验生活是道德智慧生成的沃土。道德体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晶,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为此,学校德育要关注通过学生的道德体验进行教学。一是回归生活,二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三是通过创设情景将道德教育内容具象化。
(3)道德实践是道德智慧生成的关键。实践在人的道德发展中的意义在于:首先从道德本质来看,道德是一种实践哲学,体现为一种实践之知;其次从个体的道德成长来看,实践活动是促进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有鉴于此,学校德育应当组织丰富多样的满足学生需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利用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他们的道德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第四,培养道德智慧:
(1)活化德育内容。今天的德育内容被理性话语充斥,遮蔽了德育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诗意。要通过寓情于理、“咏物言志”、“索物以托情”等方式,使教育内容更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理兼容的情境下,产生学习道德规范的浓厚兴趣,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深刻领悟道德哲理,形成伦理性的道德观点和自己的道德智慧。
(2)扎根现实生活。生活是学生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那里存在着无数无声的智慧性道德资源,等待着教育者在生活中通过各种载体将它们呈现出来,让学生们去体悟和认同。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当今多元化生活世界里丰富的德育资源,把学生生活中和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实际,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对学生作出的选择进行分析评价,以使他们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3)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生活中要面对的场合、人物和事物纷繁复杂,要培养学生在复杂中识别是非的能力,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爱与智慧。师生应互联互动,在相互交往中共同反思彼此对世界的理解。教师要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正是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携手获得对道德智慧的理解和把握。
(4)坚持培养的长期性。道德智慧关乎人的认知、选择能力,需要情感和理智的平衡,因此,它的形成无疑需要以上多方面的合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不经受时间的考验。想要个体具备相对稳定的道德智慧,就需要给予时间去博览、积淀,需要实践、沉思,需要长期努力,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道德教育以道德智慧为主题,它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的幸福生活。道德智慧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而幸福生活是合乎道德智慧的实践活动。道德教育向道德智慧的回归符合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逻辑,真正体现了道德教育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这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革新的路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