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胖儿童不良心理现象剖析与对策

2009-04-09何红丽

中外教育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健康

何红丽

【摘 要】我国儿童的肥胖检出率正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肥胖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构成威胁,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已不容质疑。本文对杭州市区五所小学的100名儿童(肥胖儿童非肥胖儿童各50名)进行了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肥胖儿童存在自卑、社会交往能力差、严重缺乏自信等不良心理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剖析,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促使肥胖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肥胖儿童 心理问题 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45-03

一、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儿童肥胖程度已日趋严重,我国儿童的肥胖检出率正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成为大城市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据2006年统计,东北地区的儿童肥胖率最高,为13.2%;华东地区次之,为12.2%;中南地区最低,为10.4%。其中杭州市儿童肥胖增长率为19%,直至现在还有所增长,几乎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小胖墩。[1]人们都知道肥胖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构成威胁,但大多数人没注意到肥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危害决不亚于其对生理机能的危害。

国内有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率远高于非肥胖儿童,[2]他们心理负担更重,从而引起焦虑,烦恼的情绪,不愿交朋友,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国外的有关研究则更加突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Myers等指出肥胖者受嘲笑状况与心理危机也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即使是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肥胖不仅造成人体代谢的混乱,而且还会使肥胖儿童学习能力低下,甚至产生抑郁、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对孩子的性格、气质、个性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些研究已经揭示肥胖引发心理问题这个现象的存在,但由于对肥胖心理病学机制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对肥胖学生的心理还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具体的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对此提出必要的应对措施,使我们的肥胖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理论阐述

1.肥胖:体内脂肪储存过量的一种状况。肥胖者的体重超出正常体重的那部分组成不仅是脂肪,而是由75%脂肪和25%的非脂肪组成的混合物,超出部分的热能值约为29.288MJkg。采用WHO推荐的标准,按同性别,身高超过相应标准的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3]

2.心理健康: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就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的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杭州市文海实验小学,杭州市文一路小学,杭州市文三街小学,杭州市大关小学,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5所学校的11~12岁小学生,是三、四年级的学生。观察组50名肥胖儿童,对照组50名体重正常的学生。

2.研究时间:2008年3~6月。

3.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方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儿童对体型满意度的对比

此表非常明显的体现出肥胖儿童几乎都对自己体型不满意,他们对自己身材的不满意度远远高于了非肥胖儿童;同时发现对自己体型抱无所谓的态度,并不重视的肥胖儿童也高于非肥胖儿童。对所得数据作差异性检验,x2=54.34,P<0.001说明两类儿童对自己的体型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样严重影响了在社会环境中肥胖儿童对自我的评价与认识,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差、内向抑郁等,由此增加了心理负担。

2.儿童因体型而被嘲笑的现状

在被调查的50个对象中,就有43人(占86%)的肥胖儿童被人嘲笑过,社会对肥胖的偏见和歧视,是肥胖儿童被嘲笑的最大原因。他们因为体型不美,活动不方便,反应不灵活等原因不被同伴、老师及其他人喜欢,成了被取笑的对象。所以这就造成了他们的社会孤独及同伴问题严重,他们在学校,在社会中的社会接受性低。[4]表现出心理处于压抑状态,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排斥。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儿童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的肥胖儿童有82%的人表示会产生焦虑,表现的多疑、敏感、情绪好冲动、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6%的人表示不会有焦虑,12%的人则表示有时会产生焦虑;而非肥胖的儿童中无一人因自己的体型产生焦虑,仅只有10%的人有时会产生焦虑。这些数据显示了儿童因肥胖而引起的焦虑问题已非常明显,儿童对自己身材的满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情,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中。产生这些焦虑是由于社会习俗和审美观的影响:他们担心穿不上漂亮衣服,怕自己的肥胖影响了体育成绩,怕长大后还是肥胖等等,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这种焦虑长期存在,产生的心理问题埋下隐患。

4.肥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

x2=23.63,P<0.01。由表1我们知道儿童肥胖与儿童自我意识是否快乐存在显著相关。肥胖儿童自我快乐程度十分显著地不如非肥胖儿童。

自我意识主要指对自身能力,吸引力和价值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认识,反映儿童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以及自身价值观念的评价,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在肥胖儿童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肥胖儿童因体育课跑步成绩不理想而被同学嘲笑;肥胖儿童认为自己感到不快乐是因长得太胖而造成的。而孩子的快乐往往建立在同伴、老师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一旦得到否定的评价,他们就会表现的过分焦虑,十分不安,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同样也不敢说话、压抑自己的情绪、孤独内向等,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使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损。

5.肥胖对儿童自我表现力的影响

在对比这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肥胖儿童中愿意展示自己才华来表现自己的仅为2人,而非肥胖儿童有24人。肥胖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的有27人,而非肥胖学生只有13人。21个肥胖学生则表示有时会参加,13个非肥胖学生表示有时会表现自己。学生这个结果显示了肥胖儿童总是处在被动地位,不愿意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了儿童的自我表现力。

6.肥胖对儿童参加社会活动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已经被列为儿童健康的标准之一。本次调查发现:74%的非肥胖儿童愿意主动参加课外活动,4%的人不愿意主动参加;肥胖儿童中只有16%的人愿意参加,64%的人则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为了不被嘲笑他们选择尽量减少活动,不愿意抛头露面,不愿意参加活动,缺少一般性交往,不愿交朋友,害怕与人接触,因为他们担心在集体活动中受冷落。久而久之,磨灭了参加社会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交阻碍,使得退缩行为进一步加重,养成他们的被动性和依赖性,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随之减少,从而导致肥胖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较非肥胖儿童弱很多。

7.肥胖与对儿童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x2=15.49,P<0.01,说明肥胖儿童学习成绩非常显著地低于非肥胖儿童。

在调查的100个对象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中非肥胖儿童多于肥胖儿童。肥胖儿童不仅学习成绩相对较低,且对自我的学习状况、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的满意度都较低。有学者认为肥胖儿童体内血液大量集中分布于周围组织,造成脑组织相对缺血缺氧,使脑组织功能受到影响。[5]究其原因是肥胖儿童因为体重过重,体型过胖导致心理压力大,不能专心学习、对新事物的反应不够敏捷、潜能不能充分发挥,由此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五、讨 论

肥胖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已经构成威胁,由于肥胖儿童的“臃肿,笨拙”,他们自己长期对自我形象贬低,被同学嘲笑甚至拒绝,排斥,他们心中藏着无限的委屈和不快。就如调查中所显示的那样,有80%的肥胖儿童不满意自己的身材,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体型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的负担,而其中也正因为此有86%的肥胖儿童被同伴、朋友、亲人嘲笑过。国外也有报道认为,西方国家对体型有明显的排斥,因而肥胖倍受谴责,[6]这就是一种社会对肥胖的偏见和歧视。由此,儿童的心理就会产生焦虑,压抑与不自信,自我评价过低,以致有严重的社会交往退缩,产生自卑感,在调查中肥胖儿童的焦虑情绪也远远高于非肥胖儿童,国内有研究应用Pierr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研究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总分以及在行为、合群、幸福、满意等分量表上均低于正常儿童,认为肥胖儿童有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过低,有更多的焦虑和幸福感差。[7]也与我调查的结果很相符。我们说事情总是有前因后果的,这些就为肥胖儿童的心理问题创设了原因,可以设想如果孩子一再受到这样的冷遇和不公,他们就会造成心理反常,变的对任何事情都很消极,回避同学、老师以及家人。调查中我们做了儿童肥胖与儿童自我意识是否快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是两者存在显著相关。生活中他们因为肥胖而不快乐,他们表现的不与人交往,害怕交往,甚至是得了严重的“自闭症”,这都会衍变为一种心理精神疾病。

儿童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需要积极的自我表现,完美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可在调查中仅仅只有4%的肥胖儿童愿意表现自己,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后果?我们知道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少,致使性格上孤僻,而且表现经常性的喜怒无常、过分的自卑、缺乏自信所致。另外,他们也更不愿意融入社会,对参加集体活动或与别人沟通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所以说任何负面经历都极有可能为其今后的成长带来长期甚至是永久的伤害。由于儿童的肥胖以及社会对肥胖的偏见对他们造成的压力,使得孩子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较非肥胖儿童都会有一些显著改变,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异就表明了这一点。

本次调查初步分析了肥胖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另外需要从肥胖儿童的心理病理学以及内分泌等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以探讨其心理病理学机制。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竞争智力与心理素质的时代。希望我们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者结合并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肥胖儿童,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注释】

1 许 玲.肥胖对儿童社会心理行为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2.4(10):51~62

2 许汝钗.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心理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2005.01~03

3 侯 凌.肥胖及其相关基因[J].中国实用儿童科学,2004.01(44):6~45

4 潘 毅.我们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研究进展[J].医学文选,2002.21(3):65~98

5 夏庆华.肥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73~474

6 杨 勤.肥胖症的心理行为因素[J].江苏卫生保健,2002.4(1):2~1

7 李心洪.HACCP体系公共运用[J].国外医学分册,2004.31(5):7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健康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