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型杂交稻两优6326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09-04-09陈玉军张金贤黄继跃
陈玉军 张金贤 黄继跃
摘要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两优6326的特征特性与产量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种、密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香型杂交稻;两优6326;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94-01
两优6326是安徽省宣城市农科院用不育系63s与恢复系WH26配组而成的中国第1个两系香型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皖品审04010411;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国审稻2007013,适宜在长江上游作双季稻早晚稻和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2005年江苏省盱眙县引进该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引起了轰动效应,以后每年不断扩大种植,目前已成为该县高产优质当家种植品种。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主要农艺性状
两优6326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期140d左右,与汕优63相当;株高115cm左右,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群体生长整齐,剑叶坚挺,分蘖性中等,抗倒力强,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米质优,后期秆青籽黄熟相佳;有效穗210~25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8g,属大穗型高产组合。
1.2稻米品质
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测定,两优6326糙米率81.2%、精米率74.5%、整精米率66.5%、粒长6.8mm、长宽比3.0、垩白米率17%、垩白度2.8%、透明度2级、碱消值6.6级、胶稠度78mm、直链淀粉13.2%、蛋白质9.1%,其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碱消值、胶稠度和蛋白质等7项指标达部颁一级优质米,长宽比、垩白度、透明度和直链淀粉等4项指标达部颁二级优质米。两优6326稻米外观晶莹透明,米饭松软可口,口感极佳,蒸煮时还有特别的清香味。在盱眙县推广后,各稻米加工企业纷纷以高于普通稻谷5%~10%的优势价格争相收购两优6326商品稻谷。
1.3抗逆性
根据近几年种植表现,两优6326对纹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均显示较好抗性,较感细菌性条斑病,丘陵稻区易感稻瘟病;该组合耐高温性能良好,2006年在湖北重庆等省市遭遇高温热浪袭击的情况下,结实率仍然正常,表现出较好的耐高温特性;此外,该组合株高适中,茎秆粗壮有弹性,抗倒伏能力也很突出。
2产量表现
2002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平均产量9 391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3%,达极显著水平;2003年被破格同步进入生产试验,区试比对照增产14.05%,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2.75%,均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在安徽省芜湖县六郎镇蜈蚣村百亩连片种植,经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及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等单位水稻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测产,平均产量11.728 5t/hm2。盱眙县2005年引进,在黄花塘镇16户示范种植,平均产量9 458kg/hm2,表现出高产、优质、抗倒等特点。2006年起在全县大面积推广,2006~2008年3年全县推广面积分别为1 530hm2、2 660 hm2和4 100hm2,大田平均产量分别为9 023kg/hm2、9 098 kg/hm2和9 286kg/hm2,产量性状表现优异。
3高产栽培技术
3.1适时迟播,培育多蘖壮秧
该组合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龄严格控制在35d以内(否则易诱发主茎早穗);提倡旱育秧,落谷量225kg/hm2;秧田施家杂肥30~40t/hm2,旱秧专用肥750kg/hm2;一叶一心期施尿素75~90kg/hm2作断奶肥,三叶一心期施尿素75~90kg/hm2促分蘖;三叶期前保持秧床湿润,三叶期后以旱管为主,即使秧苗叶片中午萎蔫,只要傍晚恢复正常,都不予补水,切忌旱育水管。
3.2合理密植,搭建高产群体
该组合分蘖性中等,可适当密植,宜采用30.0cm×13.3cm或26.6cm×16.6cm行株距配比,栽足22.5~24.9万穴/hm2, 基本茎蘖100~130万根/hm2。移栽时做到薄水浅插,以利早发夺高产。
3.3配方施肥,科学管水
两优6326属大穗型杂交稻组合,施肥原则是“前促、中稳、后控”,大田产量9 000kg/hm2的中等肥力田,施纯氮180~225kg/hm2,氮磷钾比例1.0∶0.5∶0.5,基蘖肥占90%,穗粒肥占10%。管水采用“浅水插秧、寸水护苗促蘖,够苗后搁露结合,拔节后足水养胎,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割前5~7d断水”,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3.4科学防治病虫害,确保丰产丰收
要求播种前晒种1~2d,浸种时使用强氯精药剂浸种,抓好种子消毒;病虫害防治要采用“抓两头(秧苗期、孕穗破肚期)放中间(分蘖期)”和“治秧田、保大田”的策略。秧田期于5月中下旬秧苗三至四叶期喷施阿维菌素、毒死蜱、吡虫啉、噻唑锌、三环唑异稻等药剂,抓好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的
预防和灰飞虱、稻蓟马及1代二化螟的防治;大田生长中期,于6月底至7月初根据病虫测报,必要时喷施三环唑异稻、噻唑锌、锐劲特和毒死蜱等药剂防治稻叶瘟、细菌性条斑病和四(2)代稻纵卷叶螟;孕穗末期(破肚期,破口前5~7d)是防治病虫的关键时期,应用井冈霉素、三环唑异稻、锐劲特、毒死蜱和吡蚜酮等药剂复配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穗颈瘟、五(3)代稻纵卷叶螟、2代二化螟和稻褐飞虱等病虫害;齐穗时再用三环唑异稻、井冈霉素等药剂复配巩固穗颈瘟、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结合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以延缓植株早衰,增加后期光合产物积累和运输,确保丰产丰收。
4参考文献
[1] 郑建华,汪浩.优质两系杂交稻新品种两优6326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2):55.
[2] 杨艳,张晓明.优质杂交中籼稻“两优6326”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4(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