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优9号水稻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2009-04-09郑金呈陈贤旺林龙银
郑金呈 陈贤旺 林龙银
摘要通过示范表明,在平原稻作区种植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甬优9号,表现高产、优质、抗倒、抗病。总结了甬优9号的产量及特征特性表现,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水稻;甬优9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92-01
甬优9号系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以甬粳2号A为母本、早熟中籼K6093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的中熟籼粳杂交新组合,200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主要特征特性
1.1产量
甬优9号经多年试种,均表现高产稳产。在2003年浙江省品比试验,产量为8 830.5kg/hm2,比对照增产16.2%;在2004年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9 330.0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20.9%,达极显著水平;在2005年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8 571.0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11.4%,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产量为8 950.5kg/hm2,比对照增产16.2%。在2006年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989.5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18.5%。国家南方稻区区试,平均产量为9 871.5kg/hm2,比对照增产20.7%。在乐清市2004年省区域试验中产量第一,为9 287.55kg/hm2,比甬优3号增产33.11%,差异极显著,比秀水63增产58.67%,差异极显著;在2005年省区域试验中产量为8 895.0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17.8%,差异极显著;在2006年生产性试验产量为7 785.0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47.8%。在2007年蒲岐镇南门村高产示范中平均产量为8 025.0kg/hm2;在2008年作连晚种植推广面积达30hm2,平均产量7 590kg/hm2,蒲岐镇南门村攻关田块最高产量8 344.5kg/hm2。
1.2米质
甬优9号经浙江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4~2005年米质检测,米质指标分别达到部颁食用稻品种品质4级和5级。稻米外观品质好,米饭兼有籼米的蓬松和粳米的柔软,口感较好,比甬优4号更优,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3抗性
甬优9号经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2004~2005年抗性鉴定,较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强。后期功能叶寿命长,转色好。
1.4生育期
甬优9号属中熟偏迟单季籼粳杂交稻,作单季晚稻栽培,于5月下旬播种,6月20日前后移栽,9月上旬齐穗,10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136~148d,。适宜乐清市作单季晚稻种植。
1.5主要农艺性状
甬优9号属半矮生株型,须根发达,茎秆健壮,基部节间短;叶色青绿,剑叶挺直,叶片狭、长、厚、挺,叶角小,叶色前深后淡,转色顺畅;生长整齐,长势旺,熟相清秀。穗粒结构协调,穗型大,穗长弯钩型,谷粒中长,椭圆型,着粒较稀,稃尖无色,穗顶有芒,作连晚稻栽培,株高120cm,分蘖力中等,穗长21~23cm,有效穗数25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7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g左右,谷色黄亮。
2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短龄壮秧稀植
甬优9号作单季晚稻栽培,6月10播种;作连晚稻栽培,6月18~20日播种,用种量为7.5~9.0kg/hm2,播前种子要求过“五关”,药剂浸种,吡虫啉或稻拌威拌种。催壮芽播种,播种量为97.5kg/hm2,5.0~5.5叶龄移栽,单本稀植,本田种植密度为15~18万丛/hm2。提倡半旱育秧,本田用苗地仅990 m2/hm2,苗地施足基肥,播后用幼禾葆5g对水喷施封土并保湿除草,培育短龄壮秧,15~20d秧龄,3.5~4.0叶龄移栽,单本稀植,本田种植密度为15~18万丛/hm2。
2.2肥水协调,加强管理
甬优9号全季控制总用氮量165~225kg/hm2,适施基肥,早施苗肥,施足保花肥,配施磷钾肥,主攻成穗率,提高结实率。一般基肥施高效复合肥375kg/hm2或碳铵375kg/hm2加过磷酸钙375kg/hm2;移栽后5~7d施苗肥用尿素112.5 kg/hm2,5d后补平衡肥施尿素75.0~112.5kg/hm2和氯化钾112.5kg/hm2;倒2叶露尖时巧施保花肥,施尿素75.0~112.5 kg/hm2,钾肥150kg/hm2;齐穗期看天看苗酌施壮粒肥。水浆管理与施肥、除草、治虫相协调,薄水插种、浅水分蘖、超前搁田、多露轻搁、搁实搁硬、活水壮苞、间歇灌溉、湿润到老。
2.3综合防治病虫害,确保丰产丰收
在移栽后5~7d结合施苗肥用抛秧丰1.5kg/hm2拌肥撒施。特别要注重适期偏早狠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还要注意后期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虱、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防治策略上应注意:一是通过改善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管水降低病虫危害;二是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优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不安全农药;三是把握农药使用安全期,收割前25d内不施用任何农药。
3参考文献
·[1] 林帮辉,雷枝彬.杂交晚粳甬优6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11,114.
[2] 黄增强.甬优6号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