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鼠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2009-04-09胡惠娥
胡惠娥
摘要 鼠害是影响新疆北方区林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为了能够有效消灭鼠害、巩固植树造林的成果,提高林木成活率、保存率,针对林地鼠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综合性防治措施。
关键词林地;鼠害;防治措施;新疆玛纳斯
中图分类号S764.5.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53-01
1认真做好鼠情动态监测工作
在玛纳斯地区生境进行布夹调查,明确当地害鼠的优势种、常见种、少见种比例,同时确定当地主要危害的鼠种、数量及分布情况,确定当地受害作物、受害程度、受害面积及已达到防治指标的面积,掌握鼠情发生动态。
2抓住灭鼠关键时期
坚持春季灭鼠为主,秋季灭鼠为辅的原则。经调查表明,春季3月下旬至4月初和秋季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害鼠活动猖獗,是化学灭鼠和生物灭鼠的最佳时机。春季灭鼠则能迅速压低害鼠密度和控制害鼠密度回升。
3分区施策,综合防治
一般在轻度发生区,春季林木受害株3%~10%或秋季鼠种捕获在1%~4%,以预防为主,重视天敌对害鼠的控制作用。在中度发生区,春季林木受害11%~20%或秋季鼠种捕获在5%~9%,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加大生态防治比例,通过各种人工、生物、生态防治措施,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在重度发生区,春季林木受害株21%以上或秋季鼠种捕获在10%以上,以压低鼠口密度为主,采用化学、生态、生物等技术措施,进行全面防治,把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应用C-型肉毒素、溴敌隆和多功能防啃剂等进行防治。对林木的根基部位树皮韧皮部未被老鼠完全环剥的,及时用土掩埋裸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并进行追肥,以增强树势,促进伤口尽快愈合;完全环剥的要及时用土掩埋裸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进行高植栽培,并进行灌水,成活率可达95%。
4采取综合防治技术
4.1生态控制措施
合理搭配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加植害鼠厌食的树种(如沙棘、柠条等),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未达到防治的造林地,必须做到先灭鼠后造林。苗木要实行深坑栽植,并对树苗采取一些防范性的保护措施,如用多效抗旱驱鼠剂和p-1拒抗剂进行预防性涂干处理。加大对中幼林的监管,特别是加强秋冬季田间管理,对林地进行冬灌淹鼠,水要漫过林地中的垄地,且清除杂草。控制抚育伐及修枝的强度,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树头、树枝丫及灌木枝条等),让害鼠取食。
4.2天敌控制措施
4.2.1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宣传教育。要使广大农牧民树立环保意识,禁止非法猎杀野生动物,保护生物链的完整性。严格执行禁猎、禁捕等项措施,保护鼠类的一切天敌动物,如黄鼠狼、猫、狐、鹰、毛头鹰、蛇类等。
4.2.2人工招引天敌。在人工林内堆积石头堆、支柴草堆,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提倡农户多养猫养狗。
4.2.3科学选用杀鼠剂,避免伤害天敌。选用第2代新型抗凝血剂的化学杀鼠剂,严格控制使用有二次中毒的毒饵、毒剂,保护好天敌,促进生态平衡。
4.3物理防治
对于老鼠种群密度较低、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灭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夹类、笼类、套扣类、压板类等物理器械。秋季采用各种措施保护树体,防止鼠啃咬,如在树干上涂白或捆扎塑料套、金属网、芦苇等防护材料。
4.4化学灭鼠
4.4.1化学杀鼠剂。该类药剂包括一些属于国家推荐使用的第2代新型抗凝血剂。它们毒杀作用很强,适口性较好,兼有第1代抗凝血剂的优点,可以一次性投药。在使用中要注意适口性及对天敌的保护措施。
4.4.2科学投饵。在鼠害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实行统一行动,大面积连片防治。鼠类流动性大、群体庞大、繁殖速度快,灭鼠活动中,必须做到“五统一”、“五不漏”和“速减法”,才能达到较好效果。生活点的灭鼠毒饵坚持晚投晨收,防止家禽误食,并要求农民管理好自己的家禽家畜,同时毒饵要有专人管理。第1次投饵后的4~6d为害鼠死亡高峰期,每天坚持检查,收集死鼠深埋,防止畜禽误食和污染环境。
4.5生物防治
4.5.1涂刷林木防啃剂。每年10月底以前涂在根茎处20cm,刷环即可。该药剂可保护林木不受啃咬,属于林木保护技术的一种,且无毒杀作用,可以保护多种林木免受害兔、害鼠啃咬,防护效能显著,持效期长,操作简便易行。
4.5.2C-型肉毒素灭鼠。C-型肉毒素是一种生物制剂,适口性好,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C-型肉毒素是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神经性麻痹毒素,对鼠类具有很强的专一杀灭性,是目前国家批准生产的维一一种生物杀鼠剂。配制2%C-型肉毒素毒饵如油葵、干玉米、小麦等,投放在鼠洞内或林地外围,一般投药7.5~15.0kg/hm2。
5参考文献
[1] 韩占德.互助县退耕还林地鼠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19-120.
[2] 蔡守俊,陈永德,贺盈清,等.湟中县退耕还林工程区高原鼢鼠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