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小麦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2009-04-09李侠芳代勇
李侠芳 代 勇
摘要介绍了春季小麦常见病害的症状、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以期为预防和控制春季小麦病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春季小麦病害;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49-01
小麦在春季生育期间常见病害主要有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危害比较严重,给小麦生产造成减产等损失。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春季小麦病害的发生,实现小麦高产优质,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害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要求合理使用。现将小麦春季常见病害的症状、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1小麦纹枯病
1.1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近年来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叶鞘和茎秆;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发展成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重则造成茎蘖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重则侵入茎秆,导致烂茎,形成枯白穗;由于纹枯病造成小麦茎基部受害,遇风雨极易引起倒伏。
1.2发生条件
病菌以菌核、菌丝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夏、越冬,播种后开始侵染危害,春天继续危害蔓延。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春夏雨水多、土壤湿度大、氮肥多、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条件下发病较重。
1.3防治措施
春季小麦返青后,应及时中耕除草,使麦田通风透气透光,连阴雨后麦田如有积水要及时排水降低湿度,干旱时也要避免大水漫灌,以预防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当病株率达15%~20%时,可选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g/hm2,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600g/hm2,或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450~600g/hm2,对水600~750kg,对准小麦基部进行喷雾,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以确保防治效果。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效果最好,连喷2次,每次间隔7~10d。
2小麦赤霉病
2.1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穗期都会发病。造成苗枯、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穗腐在小麦开花或开花后发生,发病初期在颖壳上呈现淡褐色水浸状病斑,以后整个小穗变成黄褐色。当雨水多、田间湿度大时,在颖壳合缝处生出1层粉红色霉状物,麦穗成熟后病部出现紫黑色小粒。受害轻的麦穗仅个别小穗发病,受害重的则全穗发病,造成籽粒皱缩、空秕。
2.2发生条件
发病最关键的因素是小麦扬花期间的温、湿度。在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如遇持续阴雨天气,且气温保持在15℃以上,麦田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将有利于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同时,还会导致赤霉病菌田间侵染时间延长,传播速度加快,发生程度加重。
2.3防治措施
遇持续阴雨天气时,要及时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做到雨后田干,沟内无积水,以预防和减轻其病害浸染。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主要采用多菌灵类杀菌剂,要求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喷雾预防。轻发病年份用1次药即可,大流行年份必须至少防治2次。第1次在小麦齐穗初花期,第2次在第1次防治后的7d内进行,超过10d以上,防治时间偏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36%粉霉灵悬浮剂1.5kg/hm2,对水750kg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施,能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如果使用含三唑类药剂防治,则不能在小麦盛花期喷药,以免影响结实。
3小麦白粉病
3.1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和麦穗,最初在叶面形成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上面产生白色绒状霉层,以叶片正面较多,后期霉层增厚变为灰白色,至褐灰色。受害叶面早期变黄、发枯,病株矮小,重者不能成穗。
3.2发生条件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在残体上越夏,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翌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麦田温度15~20℃、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3.3防治措施
合理排灌,及时中耕除草都有利于植株健壮生长、增加抗病性,以减轻其病害的发生。当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以上时,及时选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g/hm2,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125kg/hm2,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750g/hm2,对水750kg喷雾,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d左右,防治效果很好。
4小麦锈病
4.1症状
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斑点,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做冬孢子堆。3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4.2发病条件
锈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要求叶面有水滴或空气中湿度饱和,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锈病发生。适于发病的温度条锈为9~16℃、秆锈18~25℃、叶锈15~22℃。所以病害流行的高峰期在春季,条锈发生最早,叶锈次之,秆锈最晚。
4.3防治措施
春季多雨年份要做好清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侵染,减轻其病害。锈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在春季麦田发病普遍率达3%时,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900~1 200g/h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对水750kg喷雾。穗期可结合“一喷多防”,防病、防虫,兼防干热风。
5参考文献
[1] 王志顺,陈桥生,张道荣,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58-160.
[2] 陶广文.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3):89-90.
[3] 陈修饕.春季如何防治小麦纹枯病[J].现代农业科技,1996(3):26.
[4] 李志锋,宋永平.小麦锈病的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