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下岗
2009-04-08丁启阵
丁启阵
贾谊活跃于汉文帝执政时期,是古今公认的奇才。他的辞赋文章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过秦论》影响尤大。他关于治国理政的主张也多有独到之处,汉文帝爱其才,却少用其言。即使如此,他仍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反复向目标冲刺,次次不果而终。在《资治通鉴》记叙的人物中,类似贾谊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公元前200年,贾谊生于洛阳,从小博览群书,18岁就小有名气。贾谊被人推荐从洛阳来到首都后,当了博士,工资600石。汉文帝欣赏贾谊,仅一年时间,就让贾谊五级连跳,当上了太中大夫,工资也升到1000石。文帝曾想提拔他担任公卿之职,但遭遇大臣的强烈反对。此后不久,贾谊就离开了京城,先后担任长沙王、梁怀王太傅,33岁郁郁而死。
年轻有为却无大为,奇才可用终无大用,贾谊的命运曾让历代知识分子叹息不止,且多有不平之论。那么,他真的是怀才不遇吗?
不然,其实贾谊下岗有两条原因。
第一:不懂变通。贾谊特别强调要汲取秦王朝不施仁政、二世而亡的教训,并对文帝实行的自由铸钱政策提出异议,对封淮南王的4个儿子为侯持反对意见。对于贾谊的这些主张,汉文帝采纳了一些意见。比如重农问题,就很对文帝的胃口,还有弱藩问题,也肯定说到了文帝的心坎上。贾谊的其他建议,文帝并未采纳。贾谊不可能看不出来,但这个人比较执著,立场坚定但不懂变通,老是说自己那一套,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最后,文帝只好把贾谊调离京城,让他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第二:智商很高情商不足。《资治通鉴》记载的三个情节,足以说明贾谊的处境和为人。
一个是一年连升五级问题。贾谊本是个平头百姓,没有功劳,没有靠山,只凭提了几条建议,就超常升迁,肯定会招致嫉妒。
二是议政问题。文帝有时下诏让大家讨论,贾谊独霸了话语权,别人特别是一些老同志没有说话机会,不能说话就意味着你是个白丁,是可有可无的窝囊废,这是任何人都受不了的事情。
三是任公卿之职问题。这件事应该发生在贾谊入朝的第三年,文帝亲自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结果全臣反对。文帝明白了,这个贾谊人缘太差,继续在朝为官会有麻烦。
贾谊未能留在中央,回到地方后,他不改初衷,屡屡上书言事,但屡遭重创,滋生了无限伤感。
贾谊确有奇才,文名传世;他也确有弱点,敏感忧愤,他的死就是忧愤积聚所致。至于说怀才不遇,也很不确切。文帝重用过他,把他调至外地,且一直没有再度起用,也多有无奈。所谓鲜花多刺无人摘,有见识还要能变通,能与人合作,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凡此种种,既是贾谊的教训,也值得现代才子们重视。
摘自《人物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