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实现“有效教学”的良方
2009-04-08雷可培
雷可培
摘要: 本文作者根据现代 “发现学习” 教学理论推崇的理念,采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有效教学”的策略,在第二课堂创设情景,适时激发、启示、引导并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实现了中职物理的“有效教学”,提高了物理课程效益。
关键词: 中职物理课程 有效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职物理课程实现“有效教学”越来越艰难,无论课内课外,“启而不发、压而不动”的局面经常出现,就算适时随机采用“实验、多媒体动画”等现代教学手段,也显得“力不从心”,尴尬连连。传统的教学程式无论怎样运用,在中职学生面前凸显着“一筹莫展”的悲哀。
中职物理教学凸显“艰辛”的原因:1.中职学生在中学物理课学习中大都是吃过苦头的,来中职读书,心灵深处只想着学技能,不愿再碰基础课理论,“职业学校为什么还要学物理啊?”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感叹声”。学生知识基础不好,欠缺学物理的素质和动力,缺失学习物理的意向。2.虽然中职物理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了“够用、管用、实用”精选与交互建构,教学中又进行了与学生实际相适的设计,但中职物理教学却仍然强调课程的程式化,仍然讲究“抓纲务本、紧扣教材”,与学生心理承受力不相适应,教没能从根本上扣住学生心灵情感的脉搏,所以难以直接去打动学生。
中职物理课程难以实现有效教学,造成物理课程的课程效益每况愈下,许多中职学校干脆不开设了。我校是电类国家重点学校,到今天仍然保留了物理课程,就是坚信物理课程仍能为专业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学校开设物理课,物理课程更须凸显“效益”二字,教学有效性高,课程效益就好,课程效益好学校才有开设的必要。
中职物理课堂内外,如何才能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点滴知识积淀,打动学生去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众所周知,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现代教育理论,倡导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是给予的程式的东西,学习者必须亲自去发现并感悟它,并能把它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强调学习者应“直觉思维、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推崇“研究性学习”。
中职学生虽然基础不好,但他们同样面对大千世界,同样耳濡目染着各种各样的“宇观、宏观、微观”物理现象,同样在心理上有探究物理现象个中原由和规律的愿望。揭开物理现象奥秘,掌握其客观规律并用之于生活,是人生生存心理上的需求。既然大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大都是物理现象,物理教学要教出“物理味”,就应从学生切身的“觉察、感悟”中展开,就应去帮助学生养成“探索、揣摩”物理现象的习惯。这一点上,布鲁纳已明确指出:“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历史……”我们为什么不设法让学生像物理学家一样去思考物理?
笔者凭借2004年参与广州市理化指委会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的经验,在历年的“摩擦现象”教学中,改变“课堂诠释讲解、课外作业训练”的教学程式,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觉察、感悟”身心周围“似曾相识”的静摩擦物理现象,并贴合学生情感与学生教学相长(课外促课内),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强的学习动机,成就了较好的物理课程教学效益。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活动情境”
“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和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其次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自主研究学习。
“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情境的创设,2007年9月开学第二周,笔者在周五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召集所教班级2007级1、10班全体学生,宣布:本学期物理课第二课堂开展物理现象“观察、体验、感悟与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身心周围物理现象找出自已有兴趣的物理学概念和规律,每人应于第三周周一班会时间提出一个物理现象来“研究性学习”;并强调激励措施:凡是所提出的课题被大家认同,总评“力学部分测验成绩”加计20%。
学生对身心周围物理现象不明就里是很多的,只是平时少于关注和“刨根问底”,笔者让其关注身边周围的物理现象,并去自主揣摩,他们觉得新异,情感被触动。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不同,调换了口味,同时笔者以学习成绩诱动,所以在学生内心激起了兴趣和动机。第三周班会时,学生几乎都提交了一个“物理现象”,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提交关于静摩擦的占多数(已学完摩擦力),因此笔者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仍然确定“静摩擦现象”为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一课题源于学生,学生熟悉,活动开展有坚实基础。
二、教学生去发现遂学生之愿
“静摩擦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但静摩擦概念比较抽象,其规律不易用实验展示,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学生一开始会觉得无从下手,十分愿意教师能为其提供一些启示。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研究活动,笔者顺势利导,采用自愿组合、班干部分别搭配方式编成“探究学习”小组(3—5人),并指定班干部为小组组长。在第二课堂上根据静摩擦现象认知点给学生如下启示:
1.关于静摩擦五个方面的现象
(1)物体与水平面间静摩擦,常见:推(拉)物体、车辆、水平面放置的物体。
(2)物体与斜面间静摩擦,常见:斜面上的物体。
(3)物体与竖直面间静摩擦,常见:用手握拿物体、爬树。
(4)车轮(主动轮、从动轮)与水平面间静摩擦。(转动变平动的原因)
(5)相对于运动物体静止的物体的静摩擦,常见:运动车厢内的物体、传送带上物体。
2.关于静摩擦研究的方式和要求
(1)静摩擦力大小、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2)自选项目专题,自拟题材实验探究、撰写论说文章或报告,并提出“问题”。
(3)个人观察感悟(上网、查资料、看书、小实验)、小组讨论、组与组交流。
三、跟踪引导,教学相长,称学生之意
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情感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引导学生如何做,更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让学生在感知中寻得快乐。
1.活动开始第一周,在第二课堂上交待学生,大自然中彼此接触的物体可归纳为面、线、点接触。静摩擦概念:(1)彼此接触的物体间相对状态“静止”是前提。(2)彼此接触的物体,谁是静摩擦力的施力者、受力者,明确研究对象。(3)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静摩擦现象,并具体帮助学生确定揣摩和研究的方式方法。
2.按物理授课计划,力学部分实际教学时间只有8周,所以在时间上具体安排学生利用4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图书馆收集材料和参考资料,合作自设小实验研究揣摩和探讨,笔者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帮助学生排除研究中出现的知识障碍协助学生查找材料);相互交流时间为周五下午第二课堂。
3.小组活动:(1)学生根据材料先个人在小组中与其他同学研究或请教别人。(2)按静摩擦认知点,学生首先将自已的观察、发现及感悟在小组内讨论,小组集中探讨的结论填表。(3)“论说文章、实验报告、结论”撰写(每小组由一人执笔)。
4.督导落实,每周五下午活动课笔者亲自召集各小组组长主持评判会,(1)在评价各小组提出的结论的同时帮助排除学生当周在收集材料、小实验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2)鼓励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考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次数和成效)。(3)把握学生参与活动的进度。
学生不自觉中欣然参与一点一滴探讨,自然而然有“发现”,在发现中产生需要、动机,焕发了精神和兴趣,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上,也不固定于第二课堂,而是课内、课外不分场地、白天与夜晚了。如:体育课上,学生用跳板作斜面,一个学生坐上去,其他学生抬一端,改变斜度,研究坐在上面的人如何滑动;校园内有树干滑溜的椰子树,学生就去爬树,看看身材不同的人谁花气力多;走读的学生大都骑自行车,他们推着自行车每天转来转去地琢磨……。学生说:“老师,我连走路、吃饭时都在想我们的物理项目专题啊。”
四、定量定性评价,及时激励学生
每周五下午活动课笔者主持评判交流会,对学生当周研究学习活动进行评价。(1)定性评价:参与次数、态度(积极性)、小组成员提出的结论数量;(2)定量评价:小组最终提出的文章或结论报告为依据,研究揣摩到的深广度,知识运用的多寡,文字述说水平,有无发现、有无新异性“问题”等为记分评成绩的标准。
下述关于两个静摩擦现象学生所写结论报告表(评优),研究是很到位的。
评价中归纳学生所提七个认知“问题”:(1)摩擦力公式:F=μN中的N定义为物体间接触面彼此的正压力,用“弹力”概念替代更好。(2)假若生活中没有静摩擦,世界将一片狼藉。(3)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等情况下的摩擦系数是不相同的。(4)气体、液体也有静摩擦。(5)静摩擦有利也有弊。(6)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绝对吗?(7)摩擦系数没有单位。这些说明:学生的思路开拓了、思维发散了、情绪高涨了。
根据“问题”,及时指导学生上网、找资料、分头继续研讨,许多学生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认知点或想法来。在后半学期的电学部分教学中,“课堂不专一听课(怕物理、不愿学物理理论)、课外作业互相抄袭”现象越来越少了,积极主动地请教教师多了,一个学习物理良好的氛围形成了,整个学期课堂教学活泼生动了,电学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课外训练时主动地自设研究专题搞研究探索。
五、研究性学习,凸显教学“有效性”
根据评价统计,学生对静摩擦到位认知的人数达到86%,有发现、提出有见解的命题的人数达到45%,撰写出具有浓厚生活趣味的有特点的论说文章的人数达到20%,学生时时都在想物理原理与物理现象。学生从不愿学到自主学,从讨厌学到爱好学,“有效教学”得到了有效实现。
其一,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激情状态”,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需要和动机,进而热烈地参与教学活动。其二,学生消除自卑,学会与同学团结合作学知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其三,学生身心和精力被学习所吸引,减少了对网吧、游戏厅的迷恋。其四,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融化贯通相关联的知识”,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加自信心,信任自已能力,不断奋发学习热情。其五,学生体会到学物理并不是“干瘪”的苦差事,能听到学生“原来我是可以学好物理的”感言。
参考文献:
[1]刘华山,郭永玉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谌业锋.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经验.http://jksyf.scxxt.com.cn.
[3]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