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选项课教学探讨
2009-04-08宋正刚
宋正刚
摘要: 本文对武术选项课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武术选项课 问题 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一部分,而武术又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武术内容丰富,能够强身健体,所以深受高校学生欢迎。武术通常作为体育选项课开设,向来受重视程度不高,其教学质量也不够理想。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单调落后,不注意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变革,同时对武术教学的思想也不够明确,因此常常有学生抱怨武术选项课不能达到他们选课的目的。怎样才能有效地上好武术选项课?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看法。
二、问题的分析
1.研读体育法规。
任何教育都有它的指导方针,体育教学的指导方针就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教师在正式开课之前一定要认真研究纲要,如此上课才会有的放矢。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武术选项课的教学目的应该紧紧围绕纲要的精神,即“健康第一”的精神。因此,在制定教学纲要时教师应该慎重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可以选择“二十四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棍术”“初级刀术”“初级剑术”“青年长拳”等,这样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掌握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武术的自信心。
2.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练习武术要求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包括柔韧性、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等。然而,由于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很大,所以在正式上课之前一定要了解选课者的身体情况。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要求,对一些身体素质好或者有习武经历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这样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乐学。
3.正确处理基本功教学与套路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端正学生对基本功的认识,明确武术选项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并且让学生清楚基本功对练习武术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分析各基本功的练习和基本动作的击技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般三学期的选项课,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安排:第一学期主要抓基本功和组合动作的教学,学简单组合动作。第二学期以套路教学为主,基本功教学为辅,可以将套路练习中的动作分解在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的组合练习上。一般情形下,如果学生有较好的基本功,掌握了基本动作或基本姿势,在套路学习上都没有太大的障碍。第三学期强化套路练习,追求武术“精气神”的统一。这一阶段可以多讲些武术理论,让学生理解套路中的每一招每一式所包含的含义,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
4.讲解与示范的结合。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将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动作的方向、路线、要点、关键环节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示范和讲解一般有先讲解后示范、先示范后讲解和边讲解边示范三种。如青年长拳中的“弓马冲步”“马步架打”等就适合先示范再讲解;对一些不容易控制的步法,如“腾空飞脚”等可采用先讲解后示范,而对一些既课控制速度动作又较复杂的,如初级长拳第三路中的“仆步亮掌”等可采用示范—讲解—领做—示范—练习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武术重在领悟,因此教师应该侧重于让学生自己做出所要求的动作,而不能要求千篇一律。
5.教学与比赛的结合。
武术教学和其他体育教学一样,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多些讲解,而大量的训练应该放在课后,这就决定了教学的独特性。根据实践,笔者认为,武术教学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法,即课堂上重点指点一些技术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而课下由这些学生来指导其他学生。因为一般情形下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全面指导,因此采用这种互相指导的方法是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通常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武术的信心和兴趣,可以组织一些较好的学生参加一些比赛,通过比赛来巩固学生自身的技术,同时使学生热爱武术。
6.根据大纲,精选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对上好武术选项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上课前教师一定要选一本难易适中的教材,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作适当的选取,使之更简单易学。钻研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内容的目的性,分析教材内容的特点,认真考虑教材内容的难点和关键。例如教授“武术侧空翻”这个动作时,要掌握“侧手翻”是完成这个动作的关键。教学中把握住教材的难点和关键,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精选好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7.写好教案。
一些体育教师有不写或略写教案的习惯,笔者认为上好一堂武术选项课必须写好详细的教案,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教学进度,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动态,合理、科学、灵活地安排教学。因此,写好教案再上课,对提高武术选项课质量来说是重要的一个步骤。
参考文献:
[1]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曾吉.提高武术选项课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探讨[J].搏击,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