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09-04-08王丰
王 丰
摘要: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急需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的新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处理好单门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调整、新旧知识体系转换等关系,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提高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关键词: 国际经贸专业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实践环节 教学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体现在国际经贸专业领域,对国际经贸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正日益提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必须富有探索精神并能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拥有清晰的思维和判断力,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巧,能准确获取信息并快速学习和反应。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注重先进性、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
1.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对知识结构更新的要求。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现代化,就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用现代的知识观来审视、选择和组织好经典的、传统的教学内容。由于我国外贸管理体制的历史原因,国际贸易常常被看成是单独专门业务,体现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以外贸业务流程的内容为主。随着贸易管理体制的改革、贸易经营权的放开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国内的贸易业务日益成为企业的国际贸易操作是其企业运营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学生应当更多地从企业管理和运营角度学习和应用贸易知识,而不是专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贸易物流与保险等课程。提高我国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在企业的适用性,需要将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延展至金融、营销、商业策略、企业管理等领域,引入期货交易、国际投融资、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兼顾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有人称当今世界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特别是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缩短,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单纯靠在学校有限的时间里传授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因此,教师除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不断更新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及再学习和创新能力。为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我校在课程中加入课内实践环节,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配套、课程设计或单项实训课程,针对经贸知识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的特点又在高年级设置了综合性实训课程。整个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始终贯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原则。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两大关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开放性、综合性、弹性为特点,在调整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两大关系:
1.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
当前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的主要矛盾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一门课),仅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原有框架内改革是不够的,因为各门课程彼此独立地进行优化后再相加并不等于整体的最优。首先应解决整体宏观的最优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门课程的结构、内容划分。具体到某一门课程的改革上,应当首先确定它的宏观定位问题,应从课程结构的总体上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结构和内容的创新,认真提炼各门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同时把全球经济融合、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出现的新情况、中国对外开放出现的新情况,引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使课程内容不断地升华和提高。
2.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取消那些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内容新颖、符合实际的课程(例如经济类、法律类的课程等)。另一方面,又不能对过去所有课程和内容采取简单的、全盘否定的态度,而要实事求是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哪些是过时的,哪些是重复的,哪些需要重点讲授,哪些学生需一般了解,哪些基础知识应当保留,哪些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必须补充的新的基础理论。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我校国际经贸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三维结构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包括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专业必修的若干门主干课程,为学生在今后对应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打好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与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一类课程,国际经贸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厚基础体现在对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高上。专业拓宽的课程属选修课。这种三维结构的课程体系加强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以少而精的核心课程为中心,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三、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内容建设,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结合国际经贸专业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认识到实际运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原则,构建一个符合认知心理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内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和课程实训两个层次。课内实践和课程论文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或结束后,作为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应用,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国情和企业实际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实践环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增加小组研讨的课时,采用讲授和小论文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作业和考试更多的是大量的文章阅读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到结论,真正培养起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课程实训可以包括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单项技能实训是在教学计划内所列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这类实训课程是较为重要的需独立开课的实验操作环节,是对一个阶段所学单门知识的应用与设计,旨在通过实验来巩固、理解、运用之前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单项技能实训一般是短期的,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理解型实训、技能型实训和任务驱动型实训。如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单证与结算、商品检验等课程在理论教学课时结束后,一般都配套有1—2周的实训。
由于国际贸易业务涉及商业机密,企业一般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到核心部分,许多学生的校外毕业实习收获并不大。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过程,依托软件平台开展进出口业务的综合模拟实训就显得格外重要。综合实训的设计更强调专业核心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关联性,强调单项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整合性。在进出口业务的综合模拟实训中,学生可以利用单项技能与单科原理解决综合性问题,完成复杂连贯的工作任务。
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课程是依托建立在校内局域网络环境下的软件模拟实训平台展开的。虽然只是在一个虚拟的贸易环境中,但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业务技能。学生以业务员的身份进入一家中国贸易公司并在公司通过局域网与“指导老师”——国外客户、银行、海关、船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进行业务交流。指导老师随时调整的各种宏观经济指标如成本价格、货币汇率、运费率等让学生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充分体会贸易业务的风险控制和规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了解关心实际经济运行动态的兴趣。学生经过此类综合实训,可以大大缩短进入社会的实习期和适应期。
四、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
当前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膨胀的知识结构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表现得很突出。而将计算机技术及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等媒体教学手段与专业知识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科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教学中开发计算机教学软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的优点是克服了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学的局限性,创造出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它能够通过语言、音乐、图像、动画、数据的运用等优化教学内容,同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想象力等,取得直观、生动、深刻的教学效果,还能够模拟各种操作环境,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身临其境地训练操作技能。因此,在国际经贸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田俊芳.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培养研究[J].时代经贸,2007,(5).
[2]李虹.国际商务环境变化与国际经贸人才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4]余红娟.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现代农业科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