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米”锦上添花 “无米”集腋成裘
2009-04-08刘洪涛
刘洪涛
“以近期或当天已经发生的、对各类读者具有共同关注度的新闻事件或现象为题。及时和尽可能全面地为读者提供该事件或现象的相关背景资料和链接。以满足读者在第一时间内对新闻的探秘欲”,在操作上“求新求快求准不苛求深”,《大河报》“今日关注”版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大河报》的拳头产品,2006年度更被评为河南新闻年鉴品牌栏目。
由于大河报对“今日关注”版编辑的理论修养和知识修养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大河报“今日关注”编辑具有主动积极地接受新信息的业务能力、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鉴别能力、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编辑业务的创造能力、组织报道的组织能力以及对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
作为后方“厨师”,笔者从2003年至今已“主厨”“今日关注”5年有余。常常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有米之炊”锦上添花、“无米之炊”集腋成裘。下面就此两点谈谈编辑心得。
“有米之炊”锦上添花
在“今日关注”栏目,编辑不仅仅参与稿件的分析与选择。还常常提前介入记者的报道规划,充当记者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参谋,参与组织策划报道。
新闻是快餐,一个人的思维不可能兼顾所有的角度。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这句话对《大河报》“今日关注”而言,就是要经常性地为记者出主意想思路,“看到”记者尚未发现的问题,发现新闻素材中潜在的价值,找到更好的报道角度。
2007年6月15日晚。佛山九江大桥发生坍塌事故。6月20日,几位河南老乡舍身拦飞车救人的消息传来。大河报立即安排记者采访此事。报道中,“今日关注”版编辑自始至终参与其中。20日晚。记者详尽的文字报道从广东传来,图片只有其中一名英雄的照片。缺少一张英雄的图片就等于少了一只明亮的“眼睛”,怎么办?编辑立即决定联络《广州日报》,成功地拿到另外一张救人英雄的图片。当晚。在版面处理中,笔者还指挥美编制作出河南老乡舍身拦飞车救人的现场新闻图示,成功再现英雄救人的壮举,最大程度地为报道增了辉添了彩。
2006年10月下旬,河南媒体热炒“小黄冠”。10月30日,笔者结束休假上班。“小黄冠”开始成为“今日关注”的题材。如何在新闻混战中夺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恐怕是每个媒体都在思考的问题。河南报业网派员赴南方寻找小黄冠的妈妈,郑州某晚报一再自夸首先发起了救助小黄冠行动……怎样才能抢先对手。彰显大河报的力量?在新闻通气会上,笔者建议邀请小黄冠父亲到本报接听热线。建议被采纳,随后小黄冠的父亲来到本报接听热线,不仅为大河报报道增色不少。更为大河报夺得了话语权。
锦上添花本来就是一个编辑的基本技能,但能不能付诸行动,以及付诸行动后能不能真正实现锦上添花,这对许多新闻编辑来说是一个考验。
“无米之炊”集腋成裘
一年365天。不可能每天都有重大新闻发生,大河报“今日关注”也常常会碰到版面“闹饥荒”的日子。记者没稿咋办?编辑只有自己动手找。
2008年3月19日晚7点,编前会上“今日关注”版缺稿。找稿的任务又落在了编辑的肩上,看稿扒网,左思右想。突然灵光一现,北京奥组委正在公布部分火炬手名单,这个题材比较重大,河南的火炬手都有哪些人?名单今天会不会完全公布?河南火炬手有哪些感想?紧急联络记者,跑线记者还在新加坡。再联系谁和可口可乐与联想(两家都是奥运赞助商,负责推荐部分火炬手)比较熟。结果,临时“客串”的记者发挥出色,不仅第一时间采访到部分河南火炬手,而且采访到河南832名火炬手已确认、7月最后4天火炬经过河南四市的详细消息。
2006年12月2日,“今日关注”本地稿荒。怎么办?12月1日是艾滋病日,晚上编前会时,零零碎碎出现了四五篇关于宣传艾滋病日的报道,只好把这些撮合成第二天的关注版。但笔者极少能容忍作“注水今日关注版”的出现,同城两家媒体12月1日已作出一到两个版的深度策划报道。大河报“炒剩饭”也要炒出自己的特色。编前会后,笔者一面上网搜索,一面叮嘱通联从兄弟媒体索要艾滋病日报道,当晚10时左右,北京《法制晚报》采访《艾滋病防治法·专家建议稿》起草专家的特稿被笔者从网上找到。因为该建议稿属首次披露,笔者当即把关注版上已编好的几篇稿件撤掉,换上《法制晚报》的特稿。11点30分左右,《广州日报》发来一篇《广东发现两人天生不会感染艾滋病》,立即换上。第二天。炒剩饭的“今日关注”因为在同城中独家采用以上两篇报道被报社称赞。
12月3日,关注再遇“无米之炊”。笔者建议做即将进行的台湾“县市长”选举。台湾问题一向敏感。向来少人问津,但因为笔者对大陆政策和台湾政坛“了如指掌”,也曾有过多次成功走钢丝的“经验”,老总同意了。台湾选战纷繁复杂,编辑心如明镜,但要想让许多从未了解过台湾政坛的人搞懂乱糟糟的台湾“宣战”,着实不易。新华社当天没有稿件,下午5点起,笔者趴在电脑前花了3个小时找到了20多篇可能有用的稿件,有10天前新华社的、5天前人民日报的、新快报的、海峡都市报的。分类,集合,甚至自己动手写。最后,脉络清晰的“选前民调蓝好于绿”、谁赢台北县就等于赢得选举、“马英九破釜沉舟:不赢辞职”、“吕秀莲出手民进党内讧”等蓝绿肉搏的最新情形全景式独家展现给了读者。
2006年12月5日。本地继续无值得关注的题材,笔者乘胜追击,继续做《国民党大胜民进党》的“今日关注”。凭着对台湾政坛的了解和处理此类敏感题材的经验,笔者将网上来源正当的多个选后台湾政局形势分析整合成自己所理解的《选后台湾政局六大动向》,远远超越了同城其他媒体对此事的简单报道。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