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金融危机 做好经济报道

2009-04-08韩祖和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1期
关键词:党报金融危机受众

韩祖和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对此,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和核心主流舆论载体的党报,要把经济报道摆在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不断提升经济报道水平,是维护好经济发展大局、维护好深化改革大局、维护好社会稳定大局的工作。

经济报道是党报宣传内容中的重要板块,也是媒体新闻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金融危机固然对经济报道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但同时也是经济报道创新模式和提升水平的一个大好机遇。国际经验带来启示。经济萧条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个阶段,经济会出现低增长和社会人口高失业现象,但由于人民群众有提升竞争能力和获得精神慰藉、满足信息需求的需要。文化方面可能就是大发展时期。包括党报在内的各种媒体,在这个阶段就是一个发展机遇。对此,党报要抓住这个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对经济报道的不断创新和提升。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经济信息需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党报当前最重要的宣传任务之一就是搞好经济报道。经济报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辨证把握经济形势,展现“危”中之“机”。提振信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但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对此,经济报道既要反映“危”之所在,也要展现“危”中之“机”,树立辩证思维,把握好“危”与“机”的关系,从而提振信心,化“危”为“机”。

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三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四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五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等。

但是,我国应对挑战拥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诸多优势:一是广阔的市场优势:二是充裕的资本优势:三是坚实的物质基础优势;四是高素质的丰富的劳动力优势;五是稳定的社会环境优势;六是创朝理论和创新体制的优势:七是先进文化的优势;八是社会制度的优势。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党报经济报道要着力引导人们既看眼前又看长远,既看挑战更看优势和机遇,稳定心理预期,坚定必胜信心,提升士气,振奋精神。

彰显党报责任意识,突出正面报道和民生报道,提升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省市也出台了贯彻中央关于应对危机、科学发展的具体举措。对此。党报要以正面报道为主,把服务好这个大局作为精心组织、策划、创新经济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正确引导舆论。

要及时报道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转型;要大力宣传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深入阐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要求:要及时报道为应对危机各地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进展情况:要及时报道国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举措:要大力宣传越是困难,越要关注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切实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加大金融危机下的理财报道、消费报道。正确引导消费和理财。

利用好党报舆论监督这把“利器”,提升经济报道的厚度,助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从表面上看,国内经济遭遇的发展困境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的。但从本质上说,则源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陈旧,源于投资与消费结构的严重失衡。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在引领经济发展、如何处理“热”与“冷”的关系上,要充分利用好舆论监督这把“利器”,加大做好扩内需促增长政策措施情况监督检查的宣传报道力度。

要注重对“投资热”的理性报道。监督投资未用到刀刃上的行为;监督因决策不当、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浪费的行为;监督决策部门化、项目利益化、资金分配关系化的行为:监督基础投资热、民生投资冷的不均衡行为:监督强势资本独家享受大规模投资而民营资本被遗忘的行为。总之,要通过经济报道方面的舆论监督,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不走样。

树立“国际眼光”,在经济报道中更多地融入“全球视野”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让经济全球化因子更加深人地渗入到中国经济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全球视野”因此成为经济报道的基本底色。

精心组织涉外经济新闻宣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认真做好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重大国际经济外交活动的报道,如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等经济外交活动:要认真做好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由联合国组织的有关经济活动,大力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要充分报道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态度、不懈努力和重大贡献。

用全球视野解析国内经济发展现象。要用全球视野解析国内经济发展现象,在从事国内经济报道时,要考虑会不会在国际上引起什么反映。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是否有利于树立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在从事国际经济报道时,要考虑会对国内读者产生什么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大经济问题上发出与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声音。

用国际观念研判国内经济发展走向。经济领域比较敏感,变化较快。对此,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要及时提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和对策,帮助读者分析研究发展的趋势。这种研判离不开国际观念,要打上深深的“国际烙印”,要充分考虑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既要分析本地本国,也要看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和作用。

凸显百姓视角,着力进行经济报道的文本创新

专业术语多、宏观数据多、专家观点多是经济报道最为常见的通病,由此带来经济报道枯燥乏味的弊端。对此,党报经济报道也要重视文本创新,要把凸显百姓视角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增强可读性、服务性。

采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做读者看得懂的经济新闻。在从事经济报道时,不论是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还是剖析微观经济现象,不论是纵论产业跌宕起伏还是企业兴衰成败,不论是描绘资本市场波动曲线还是走访基层百姓生活,都离不开民生因素这张“总谱”。对此。经济报道要从小处人手,大处着眼,从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着手,用讲故事的办法,告诉人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有用信息和启示。

采用“去陌生化”的办法,拉近经济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要改变经济报道的枯燥乏味,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去陌生化”。在经济新闻采写中,要把普通受众认为陌生的、专业的、远离自己的宏观经济事件和现象“去陌生化”,通过报道、透视身边活生生的“人”和新闻实例、故事情节、典型细节,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令受众切身感受到宏观经济与其密切的联系,使其对经济新闻的观察更为清晰,从而增强经济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

活用多种版面语言。给受众提供轻松阅读效果。要通过优化组合多种版面语言。使受众轻松阅读、愉快阅读。要在经济新闻版面上,科学设置栏目,搭配不同新闻文本,合理使用数据、图片、图表、背景链接、概念解释、重点导读、栏目组合等版面元素,使受众欲读、要读、“悦”读,进而实现版面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党报金融危机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