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客作为公共领域载体的优点与缺点

2009-04-08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1期
关键词:博客领域

刘 敏

摘要: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建立的一个关键就是媒体的作用,而现实证明,传统大众媒体圆其自身特性在公共领域的建立过程中难以胜任。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技术的出现,使得学者对公共领域的建立产生了新的期望。但是关于博客作为公共领域载体的争议一直存在,有学者认为博客因其交互性、个人化、共享性等特点是形成公共领域的最佳栽体,但也有的学者因其感性化和“公私难分”等特点认为其难以成为合适的公共领域栽体,本文试将博客作为公共领域栽体的优缺点逐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博客

公共领域并不是最早由哈贝马斯提出的,但是自从其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将其概念化后,公共领域理论日益成为欧洲主流思想体系。关于该理论的研究逐渐繁荣和兴盛。哈贝马斯认为,最早的“公共领域”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广场,建立在自由发表意见和对话的基础之上。到了17世纪,随着报纸、杂志的发展,它逐渐发展为一些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在咖啡馆里的定期沙龙,话题也渐渐从文学转向政治,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在这里,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它作为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一部分。立足于不受公共领域管辖的私人领域,却又跨越个人和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务。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存在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因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决定着信息的流量。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匮乏和意义的缺失,在此基础上私人的“独立”与“理性”也就失去了意义。3,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并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

哈氏极为看重媒体在公共领域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其不仅是公共领域的载体,也是公共领域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这是因为“当公众成为一个国家中的庞大团体,则必然需要以借助某种工具来实现团体内部的信息传递和相互影响。而今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则承担了这样的角色,成为公共领域的载体”。因此,公共领域与媒介的关系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然而对于公共领域成立的三个条件而言,被哈氏寄予厚望的传统媒体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这是因为:1,“把关人”的存在。使得自由交流难以实现。“把关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任何传统媒体都难以实现完全中立,而且会因政府规定、党派方针、经营问题等内外压力产生自己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通过记者、编辑等“把关人”来实现,他们的任务就是挑选出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并将其放人传播的渠道中。2,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方式使得公众难以触及公共话题。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点到面”式的传播,其传播内容的“议程设置”完全集中在几个编辑、领导等“少数精英”手中,大众不仅难以参与信息的传播,而且往往受到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失真的“拟态环境”。从而很难触及真实全面的公共事件。更不用说实现“理性的批判”了。所以有学者就指出:“大众传媒所塑造的不是理性批判的‘公众(Public)。而是文化消费的‘大众(Maaa),批判的公共性遭到了操纵的公共性的排挤。它所塑造出来的世界仅仅是具有公共领域的假象。或者说是一种‘伪公共领域。”3,信息的流动方式导致交流的不充分,更不可能实现自由辩论。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依然是以灌输式的线性传播为主。虽然传播过程中也有反馈的出现,但是由于传受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对信息占有的不均衡往往导致反馈的滞后与无效。因此,虽然四大传统媒体也往往致力于公共事务的报道和讨论。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没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尤其是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技术的出现,使得学者对公共领域的建立产生新的期望。

博客(blog)兴起于上世纪末的美国,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形式,博客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网络媒体服务层出不穷的今天,出现的一种非常符合互联网特性的一种网络存在形式。在博客出现的初期,由于技术和理念刚刚萌芽。其内涵也相对简单,即一般形式的网络日志。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营理念的不断拓展。以及对于新媒体的研究不断深入,博客的概念已经从单纯的网络日志上升到了一个内容、理念,形式的外延都不断扩大的新的互联网传播形式。这一新兴媒介一经出现立刻成为学者讨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博客因其交互性、个人化、共享性等特点是形成公共领域的最佳载体。但也有的学者因其感性化和“公私难分”等特点认为其难以成为合适的公共领域载体,本文试将博客作为公共领域载体的优缺点逐一进行分析。

博客构建公共领域的优点分析

博客的个人性保证了“独立人格”的存在。有人把博客叫做个人媒体或个人出版2.0,因为它的信息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过程都由个人来完成,完全是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角度、个人性的思想。其内容涉及的大多也是与个人相关的信息,如个人作品、个人日程安排、每日阅读心得、个人推荐网站链接等。只要愿意。博客几乎可以以任何形式抒写任何内容的信息,而不受政府、党派以及任何社会组织的影响。这一点完全符合哈贝马斯的“私人”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的参与主体是私人构成的公众,“私人是独立自主的、不受旧权力制约的公众。他们参与公共领域就是为了能够就某一或某些公共利益问题展开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向公共权力机关提出权力要求。”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于其他传统的网络媒体形式,博客的用户更具有思想性和独创性,他们更愿意对公共事物做出独立的思考。并尝试将其观点传递给他人。而这种个人化的思考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雉做到的。

博客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保证交流的自由和沟通的充分。公共领域形成的最大障碍就是话语权的垄断,而博客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博客的零进入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领域的讨论中来,从真正意义上打破话语的垄断。相比于传统媒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博客将个人从幕后放到台前。也就是说个人成为博客传播的中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并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发布形成自己的网络空间。2,博客突破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真正实现了“多对多”的传播形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人可以自我组织信息,传统媒体作为信息来源的地位逐步弱化。而且由于“多对多”的传播形态,博客的传受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不存在强行灌输的情况。所以信息在博客中可以自由地流

通并且得到及时的反馈。3,网络的出现使得“把关人”渐渐弱化。网络时代的“把关人”并没有消失,但是无可质疑的是。在网络时代,把关人的角色被大大弱化,这是因为网络资讯的爆炸式发展以及网络模式的变更使得网络把关无处着手。虽然“网络把关人”的弱化使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但是它为网络用户提供了宽松的网络环境,使每个人都可以不受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经济能力的严格限制,真正实现个人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

博客的交互性保证自由辩论的实现。公共领域能够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参与者能够就某一议题展开自由的批判性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博客的互动性体现在博主和受众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互动,其中包括博主和受众之间、博主和博主之间、受众和受众之间的及时和延时互动。这种全面和自由的互动构成自由辩论的平台。任何博客用户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对公共事件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这种观点和意见也可以得到受众的质疑。进而传受双方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从而形成一致的态度。而且由于“博客尊重人们个性化的行为、个性化的角度、个性化的思想。因此反应敏锐、战斗性强是博客评论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博客用户对新闻事件往往更加敏感。对一些传统的评论禁区也敢于突破,比如山西砖窑事件以及三鹿问题奶粉等事件全是由博客先行揭露。进而引起全国范围的报道。博客的互动性也直接拉近了普通公众与社会管理者的距离,比如2008年我国召开“两会”期问,无论是“两会”代表、媒体记者还是普通大众都非常热衷于博客这一沟通形式,“两会”代表运用博客提出议案、提案,征询民众意见,公布代表的各项活动。博客也成了普通百姓参与“两会”的重要渠道,有些网民不但通过博客发表对议案、提案的意见,还提供了自己原创的“议案”、“提案”,并引起关注。博客使百姓获得了代表、委员的真实声音,代表、委员也借此打开了了解社会,观察民生的又一个窗口。由此可见。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载体,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博客构建公共领域的缺点分析

博客“公私不分”的特性导致侵犯个人权利的事件时有发生。所谓博客的“公私不分”。是指博客既可以作为个人的网络日志,也可以成为发表公共意见的平台。其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十分模糊,而这种界限的模糊往往形成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私人化的博客内容进入公共视野引发侵权问题。博客的“公私不分”导致原本应在私人领域解决的问题通过博客传播受到公众的广为关注,而其当事人不得不面对公众的舆论压力,甚至谩骂和侮辱。比如由黄健翔博客引发的“宫外孕”事件。以及“中国博客第一案”的“陈堂发事件”等。这些事件极为符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但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却产生了负面影响。2,对公共领域的不同观点导致对私人领域的侵权。网络上常常出现对公共事务的批评转移为对个人人身的攻击。博客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充分享受言论自由。然而言论自由的极端一面就是对个人人身的肆意攻击,这种情况在博客公共领域的争论中时有发生。由于与对方意见相左。一些人往往将攻击的目标从公共领域转到私人领域,通过对个人品格、学识的污蔑、造谣等方式打击对手。而无论是从私人领域上升为公共领域还是从公共领域转移到私人领域。博客“公私不分”的特点都严重制约着公共领域的建立。

博客内容多以感性为主,缺少理性分析,难以形成有效的辩论。就目前博客传播的内容和反馈的内容来看,个人情绪性的抒发依然取代理性的讨论而成为主要形式。很多博客作者往往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发表相关意见。或者纯粹为了标新立异而发表激进夸张的观点,这样就造成了博客内容的良莠不齐。使得博客内容虽然众多,但其中随意性、情绪性和偏激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虽然博客公共领域基本可以实现自由讨论,但是这种讨论的思辨性和批判性明显不足,在很多问题的争论上,谩骂多于讨论,批评多于批判。因此,博客虽然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由于其内容的非理性化以及目前的网络环境,想要形成有效的公共意见依然十分困难。

博客公共领域诉求的多元化使得“共识”难以达成。公共领域形成的一个条件就是在充分讨论和理性批判之后形成“共识”。然而网络时代造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因此形成了多种思想和利益取向相互碰撞的局面。思想的交锋和激辩本有利于公共事务的探索,但是实际上很多争论并不是围绕着整个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展开的,而是利益集团和个人为争夺利益而进行的论战。因此,虽然表面上博客公共领域的讨论和交流十分繁荣,但是由于很多个人或集体的诉求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经常出现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局面,这对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自然十分不利。

结语

虽然博客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依然存在诸多缺陷,但是总体来讲。博客带来的传播变革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博客正在为公共领域的重建提供新的契机。而为了保证博客对公共领域形成的正面作用。一方面对博客的监管和自律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应大力提倡网络礼仪,引导网络用户文明使用博客等网络媒介,只有当博客用户懂得和遵循网络中形成的礼仪和规则,博客的效率和作用才会真正发挥出来。而博客所塑造的公共领域也才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博客领域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领域·对峙
博客
别在必败的领域里竞争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
我为博客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