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尔沁草原上的三座古塔

2009-04-08哈斯朝鲁

世界宗教文化 2009年1期
关键词:塔身白塔塔顶

哈斯朝鲁

大兴安岭东侧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它是松辽大平原的一部分,称为辽嫩平原。在它的东南部的通辽市一带,是西辽河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西辽河长814公里,两岸支流不多,呈直线自西向东横贯科尔沁草原,哺育着这块良田沃野。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为蒙古高原递降辽河平原的斜坡、大兴安岭余脉。科尔沁草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物华天宝,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上,随着藏传佛教的传人和发展,在这神奇而富有生命力的土地上曾建造过造型美观的各类佛塔。佛塔是佛教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佛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藏蒙等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科尔沁草原上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天灾人祸之故,大部分佛塔已经被毁坏或倒塌。可惜,所剩下的藏式佛塔只有三座,即开鲁元代白塔、双和尔山白塔、章古台白塔,剩存的佛塔经过重修,已恢复了巍峨挺拔的古貌,依然容光焕发。这些分布在城镇街道和草原深处的佛塔,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古老文明和佛的世界的神秘感。

开鲁元代白塔

开鲁白塔,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城东南隅,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至大德元年(1297)之间或大德五年(1301)至延祐三年(1316)之间,蒙古亦乞列思部驸马阿失当元代宁昌王时期修建。建造年代有争论,有说建于辽代,也有说建于明末清初。还有多方考证,说是建于元代晚期,即大德四年(1300)至正二十八年(1368)之间。

开鲁白塔属于藏传佛教覆钵式多门吉祥塔,气势巍巍,遒健自然,风姿劲秀,雄伟挺拔,酷似利剑直指苍穹。全塔为大青砖砌筑,由塔座(6.33米×6.55米)、基坛、塔身、塔顶多级组成,最底层为方形塔座,其上是覆钵式基坛,基坛大部分为冠状圆柱体,四周设有佛龛,上部为方形。基坛上承托着八角形塔身,塔身十三层,为十三天,每层塔檐自下而上渐次收缩,比例适中,塔身呈锥形,中空外圆,塔顶由圆盘和宝珠合成,塔顶呈半球型,上托宝珠。塔座、塔身、塔顶层层叠起,劲秀挺拔。

开鲁白塔通高17.7米,由下至上,其塔体由塔座、钵体(塔瓶)、相轮和塔刹组成。此塔原有塔台呈浑圆状,修缮后成正方形,边长16米,高为1.2米。整个塔座由塔基和须弥座组成,边长6米,高为4.1米,塔基之上为逐渐内收的七层须弥座。上承托覆钵式塔身,并由两道铁箍环绕,再上为十三圆盘和宝珠。塔座中心地表下,有按照藏传佛教规矩所封存的装藏,装藏里有梵文和藏文经咒,还有金、银、珍珠、珊瑚、青金石等五宝,稻、大麦、小麦、绿豆、芝麻等五谷,菖蒲、仙人掌、苦参、乌贼、藤梨等五药,白檀、沉香、肉寇、龙脑香、郁金香等五香。塔座正南面假开一拱门,深0.3米,高1.5米,宽为0.8米。须弥座之上塔瓶高3.7米,塔肚直径为3.9米。塔瓶四面各置一个龛门(也叫佛眼),南面龛门下还有一个封闭式拱门,塔瓶以上为代表十三天的十三相轮和塔刹。

开鲁白塔是13世纪蒙古族逐渐强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科尔沁草原民族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的象征。开鲁白塔是典型的覆钵式佛塔,是长城以北仅存的元代塔式建筑,远近闻名,保存完好。藏传佛教之喇嘛塔,既示功绩,又旨在降妖镇魔。

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项拨款对开鲁白塔进行修缮,将破裂部分修复,遍涂白粉。在修复时,在塔内取出一大批经卷,又从塔下挖出一副马鞍子。1993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投资20余万元,在内蒙古自治区专家指导下,对白塔的基座、钵体、十三天、塔刹部分进行了历时六个月的维修。在维修时,从塔内发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鎏金佛像八尊(其中立佛像六尊,坐佛像二尊)、陶质浮雕佛像三尊(分别为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尊胜佛母)、绘画佛像四帧(分别为释迦牟尼佛绢画一帧、观世音菩萨驾麒麟绢画一帧、八面观世音菩萨布画二帧)、用藏文书写的八佛名的请佛牌等。

199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开鲁白塔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开鲁元代佛塔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双和尔山白塔

双和尔山白塔,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阿古拉镇双和尔山顶上,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双和尔山白塔形状相似北京北海公园之白塔,并称“中华宇内姊妹双塔”。塔型由拉哈巴比木斯活佛(即乌珠穆沁萨木瓦喇嘛)设计,通高三丈六尺(13米),由塔基、塔座、塔身三部分组成。塔基为方形,由砖石砌成,每面长9.1米,高2米,南北两面修有二米宽的台阶,南台阶九层,北台阶七层。塔座呈多棱形,用青方砖砌成,四面有砖雕如意图案和吉祥结,两侧雕刻蹲形小狮子。塔身为砖石结构,塔身内部由檀香木贯穿。塔身分为塔底、塔肚、塔顶三部分,塔底三层,圆柱形;塔肚为七层,瓮形,上部为十三级,其中安放活佛骨灰,四面刻砖画和藏文浮雕,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塔顶为铸铁金铎,上有佛教图案,金铎上有铜质鎏金的月亮、太阳、火炬,塔顶的罗伞下悬挂着四个铜制小铃。

科左后旗人民政府于1985年和2005年,曾两次拨款27万元人民币,对双和尔山白塔进行维修。

双和尔山以“天下第一大敖包”之名称奇于内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景优美,景色秀丽,堪称“中华一怪”。双和尔山先有庙后有塔,庙和塔息息相连。山脚下,双和尔庙遗址上尚存几座庙房。现在,每年这里都要举行“哲里木楚古兰庙会”、“6.18敖包庙会”。阿古拉镇和有关旅游部门的主体工程已经开始启动,第一期工程:主要保护好现有双和尔庙遗址,寻机招商重建双和尔庙;第二期工程:主要搞好双和尔庙的重建;第三期工程:要把双和尔庙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上的香格里拉”。

章古台白塔

章古台白塔(即胡硕庙白塔),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章古台苏木胡硕庙原址北,是清代藏传佛教重要建筑遗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6年5月10日批准公布章古台白塔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章古台白塔初建于清朝中叶,塔高12米,塔座、塔瓶、塔刹比例适当,塔座台阶的佛像浮雕四面对应,工整美观。

19世纪90年代,奈曼旗、喀喇沁旗一带遭受“金丹道”(亦叫“学好队”)之难时,章古台白塔被毁。“金丹道”之乱平息后,胡硕庙财力不济,无力及时修复被毁的章古台白塔。奈曼旗四大寺院的喇嘛们,为了修复这座著名的白塔,几次聚会商量,最后决定集体出资修建,由奈曼旗大沁庙第六世活佛、著名佛学家、建筑师扎木样曲德尔(也写作扎木样却道尔)负责设计、重建和监修。他奔走于内蒙古东部二十四个旗募捐建塔资金,历经艰辛,吃苦耐劳,筹足资金。他在西藏学习深造28年之久,精通寺庙佛塔建筑设计理论和技术,于是自己动手设计,并亲自管理施工,终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修复竣工。

章古台白塔,由青砖砌筑,上圆下方,浑然一体。上圆不显得轻细,而有劲秀之感;下方不觉得臃肿,却含稳固之意。白塔共分五阶,上两阶呈圆状,顶阶装有铜顶箍、十三天、龛门(也叫佛眼)等;下三阶呈方形,次第积迭,每阶都有若干个佛像浮雕。塔身通高13米,塔基呈方形,高宽均为6米,塔基之上为逐渐内收的五层须弥座。须弥座上方为宽大的塔瓶,塔瓶东西南北都有龛门,龛门分东、西、南、北四向,内供有四尊佛像,以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士为首。龛门东西南北四向挂有四个响铃,风吹铃鸣,轻风微响,疾风骤鸣,感心动耳。塔瓶上是代表十三天的塔刹相轮,塔顶为日月和光。

章古台白塔,整个塔形独特,庄重大方,神奇壮观,实可谓藏传佛教覆钵式佛塔的杰作。白塔在多事的年月里,历经沧桑,大难不倒,至今依然巍巍屹立,庄重劲秀。目前,对白塔正在进行维修。

章古台白塔与胡硕庙是一组建筑,同是佛门标志,土地改革运动时庙被拆除,仅存佛塔。

猜你喜欢

塔身白塔塔顶
“复活”白塔寺
透视:雪糕叠叠乐
宝塔
东山白塔
青蛙爬塔
青蛙爬塔
比萨斜塔为什么是斜的
余生,请多多指教
大雁塔
启发